汲取知识积累素材训练思维
2023-03-23薛春艳
薛春艳
实践早已证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激增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种目的不明的四面出击,那种以多取胜的“消耗战”,那种不得要领的盲目操练是根本无法奏效的。因此,近几年来各种作文训练体系的相继出现,正是改变上述状况、向作文教学科学化迈出的第一步。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当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些体系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想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意义上的训练体系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我们在审视和整合众多体系的基础上,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实用、更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
首先,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是这个体系首先应具备的特征之一。在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中,同样不能缺少基本的写作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标准:直接为写作技能的培养服务。也就是说,在训练体系中规定学习的知识必须对学生掌握某一项写作技能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了解某一文体而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纳入训练体系内的写作知识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组织。
纳入训练体系的应该是哪一类知识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其中以“惯例的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最为重要,因为它们显然具有直接为写作技能的培养服务的意义。按照教育目标分类学,写作训练体系中“惯例的知识”,应该包括各种文章的基本形式、表达习惯和常见类型,它应该为写作者呈现某类文章的基本的理论模式。“方法论的知识” 应向写作者呈现写作某一类文章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技巧和步骤,勾划出这一活动的操作过程。 例如,训练学生从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书面材料中提炼论点的技能,就须向学生交待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和步骤:弄清内容—揭示寓意—概括提炼—语言表达。
从数量而言,纳入训练体系的写作知识并不在多,关键是有用。与培养写作技能无直接关系的东西宁可不涉及或尽量少涉及。对纳入训练体系内的写作知识做了质和量的规定之后,还有一个如何在体系中组织或呈现这些知识的问题。对此,也要从有利于写作技能培养的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写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渐进过程,写作知识也应该与其同步呈现,逐次展开,有机地分散组织在各个具体的训练点之中。
写作训练体系中除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有以具体形态呈现的知识,这就是例文。例文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化,它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式呈现写作知识。但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例文所呈现的具体知识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因此,这就需要编入训练体系的例文具有某一类文章的典型特征,学生必须从上述两者的相互参照、相互补充中掌握所需要的知识。
其次,科学的作文训练应该有效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作教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众多作文训练体系,如文体训练体系、程式训练体系、风格训练体系,大多是注重后者而忽视了前者,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作家创作一部作品,一般要经过“体验生活—构思—创作”三个阶段。学生的作文过程,虽与之有一定的差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如果在我們的作文训练体系中忽略学生写作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即观察积累、了解现实、体验生活阶段,势必造成思路狭窄、无话可说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写法讲得再多、再好,也往往徒劳无益。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呢?概括地说,是要把教会学生观察纳入训练体系。刘朏朏、高原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把“观察训练”放在整个作文训练的首位,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无疑提供了可资借签的路子。至于怎样把观察的内容和序列安排得更加合理,是集中训练好还是分散训练好,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规格,我们要说,文章自古无定格,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经验,我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根据习作主题的需要来观察。观察的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美化文章,而是要从主题的需要出发,调动全部观察到的材料,使之最充分地表现主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主题决定观察材料在文章里的位置。这个过程飞跃得越成功,提炼的主题就越鲜明、越深刻。有些学生不善于提炼主题,对观察到的材料只停留在感性阶段,便匆匆忙忙写起来,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只罗列了一些现象,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的学生又把提炼主题看得太难,好像无法飞跃。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训练学生观察时肯动脑筋,善于想问题,多观察,勤思考,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观察的水平就能提高。
第二,材料布置要有全局观念。所谓全局,就是指对一篇文章的整个设想。文章里的任何一件材料,就其本身来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个材料;但放在一篇文章里,只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表现主题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训练学生不能孤立地衡量每一件观察到的材料,要把具体材料放在整体中去衡量,看它在表现主题时应该占有什么位置,看它和其他材料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缺乏全局观念,观察到的材料往往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使主题得不到充分表现。有些学生安排材料时,对材料不分主次,也不考虑一步一步的推理,而是像泼水一样,把观察到的材料一股脑儿写进作文。事情写完了,然后才隔靴搔痒地发点议论,讲点道理。结果文章的观点和材料缺乏有机联系,道理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事实依据。而堆积在前面的材料,又缺乏观点来统帅。要知道,具体事实是讲道理的基础,放在每一步的推理中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全部堆在一起,那就不可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第三,布置材料要注意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开头到结尾的发展过程,这叫自然顺序。训练学生写作的时候,可以按这个自然顺序去写,也可以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一步一步去写。可以倒叙,也可以插叙;可以详叙,也可以略写。但有一条要注意,不管怎么安排材料,都必须严格把握时间概念。这就是说,在文章的结构上,可以把事件的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写,但在内容上又必须清清楚楚地说明这是事件的结局,而不是开头。因为忽略了时间概念,故事就不为人理解了。
解决“写什么”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写作训练体系中的阅读材料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材料,它是直接为写作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给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可以利用或加工的信息。它也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例文,例文主要从写法方面给学习者提供范例,但这类材料主要从内容上给学习者以启迪。就形式而言,它们可以是提示或索引,可以是提要或梗概,也可以是成品或半成品,让学生在提取、扩展、组合、加工的基础上,去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项目。除此之外,还应该安排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训练。这种阅读,一般应作为每一训练点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随着学习者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技能逐漸形成,养成习惯之后,这类阅读材料才可以逐渐减少。
第四,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还应该有思维训练的特征。目前,人们普遍开始重视思维训练,对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之间的关系认识也前进了一步。单纯的思维训练虽然也是存在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忽视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只能治其标而不能治其本,同样,忽视思维训练的作文训练体系,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在构成写作能力的诸要素中,思维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
在作文训练体系中如何体现思维训练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训练内容的总体安排上,力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逻辑联系非常严密的体系,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展开;在每一个训练点的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也应该体现出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或者体现“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格局。其次,作文训练体系中选入的训练材料,包括范文、阅读材料、训练题目等都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力求新颖、有趣、引发思考,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或者进行多角度分析。
写作训练中的思维训练是直接为作文水平的提高而服务的,但并不是说思维训练只能从属于写作训练,也可以倒过来,在思维训练中促进写作训练。一般来说,作文训练和思维训练不可能泾谓分明,截然分开。因此,只要在训练体系中融入思维训练的因素即可。笔者曾在高二议论文训练中,安排了“通过多角度立论选择最佳立论角度”“中心论点的分解和排列”等几个训练点,在写作训练中突出思维训练的因素,收效较好,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最后一个基本特征是具有可操作性,或者说,它应该是一个既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又便于教师进行控制的有序系统。
实际上,作文训练体系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学生,拟定的体系主要是给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蓝本,训练体系应该为学生服务。为此,它必须有明确的提示语,有具体的要求和清晰的步骤。每个训练点由若干互相联系的组件构成,建立组件课程(至于一个训练点由哪些组件构成,尚需进一步研究。但至少应包括阅读材料、训练题目和训练效果评估等)便于学生个别学习。一些组件后面,应附有若干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作答。训练题目最好也以分解成组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把握,减少尝试过程中的失误。
为了便于教师控制和调节各个阶段的训练进程,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应该是一个作文训练目标的体系,将总体训练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训练目标,将阶段训练目标分解成若干单元训练目标,再将单元训练目标分解成每个训练点的具体目标,最后,将每个具体的行为目标落实在一系列的实际训练之中。有了一系列层次不同的训练目标,既使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又给教师提供了评价训练效果乃至进行反馈调节的依据,这将对整个作文训练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所阐述的仅仅是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并不能包括全部内容。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关于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的一个有待验证的假说。当然,验证这一假说并非易事,它需要众多探索者付出艰苦的劳动。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多维的、全景的、便于操控的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果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