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2021-12-02王梦霞
■王梦霞
不少作文公开课上,教师将写作知识的教学当作重头戏,通常做法是:运用各种方式引出一个又一个写作知识,如“呈现概念,告知知识”“课文赏析,梳理知识”“范文引路,提炼知识”“名言启迪,小结知识”等,一节课几乎成了写作知识的归纳和罗列,真正用于写作的时间却很少。教师较多地关注知识的理解,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往往关注知识讲解的全面,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写作知识是写作能力的依托,是必须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丁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在写作知识的教学上,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一是探测学情,简化写作知识。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导写短文”提到了三个知识点:学会细心观察;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展开具体描写;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来写。这些知识较为零散,一节课内难以落实,且不一定切合学生当下的写作需求。丁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针对学生写作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写‘说’不用‘说’”“ 写‘说’加情态”“写‘说’变位置”等写作知识,精要,好懂,管用。这样的写作知识教学比全面系统地教授写作知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学习。
二是以动制静,转化写作知识。在试教这一课时,丁老师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通过屏幕呈现了与“说”有关的几十个词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做法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一些知识,并没有给学生机会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知识。而学生如果不知道怎样提取这些知识,就不能将其真正转化为写作能力。经过教学反思,丁老师对这一环节作了修改:根据语境,将片段中的“说”字替换成其他字词,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改。小小的调整,体现了丁老师由静态呈现陈述性知识向动态传授程序性知识的理念转变。这节课,丁老师不是简单地告知或机械灌输写作知识,而是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写作知识解决写作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以程序性知识搅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写作知识,改变了重陈述性知识轻程序性知识、重知识记忆轻知识运用的错误倾向。
三是创设情境,内化写作知识。丁老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能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情境迁移到课堂中来,比如“我”和母亲争论的语言描写,就是贴着学生的生活教写作,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情绪,激发写作兴趣。不过,这节课的情境性还不足,一些关键的知识尚未有效嵌于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任务情境,设计活动,在课堂上再现“争论”场景,明确任务要求,让学生描述场景,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内化知识。
写作知识的传授是写作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开发和转化,提高创设真实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的支持下运用知识,以有效的写作知识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