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2023-03-17宋荣胡业翠胡菲徐可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宋荣 胡业翠 胡菲 徐可

摘要:研究目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在国土空间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沿海纵轴(L1)和部分节点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外,其他轴线城市发展质量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和低质特征;(2)国土空间结构和效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不同城市存在差异,整体看优化开发区主要面临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问题,重点开发区则更应重视国土空间效率提升;(3)综合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等7类空间治理模式区,并结合“两横三纵”轴线分类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径。研究结论:未来应分区分类推进“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分区;SOFM;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治理;两横三纵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10-00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374185);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652018036)。

城市是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多维因素驱动下中国城市表现出区域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无序发展等问题[1-2]。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国土空间治理重大课题之一。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发展的指南,其核心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目标是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3],与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具有一致性。因此,探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中国城市高质量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针对高质量城市的多元维度测度开展了诸多探索[4-5],各类城市理念对建设高质量城市的理解都有所侧重,但又有交叉融合。如城市生态方面由关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扩展到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6-9];居民环境质量方面由早期的人居环境建设扩展到建设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的宜居城市[10-12];紧凑城市方面由城市高密度、复合功能到紧凑绿色并重[13-15];可持续发展方面由城市内部要素的协调发展扩展到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動态平衡[16-19]。总体来看,已有研究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进行了探索[20-23],但缺少对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尤其对空间类指标重视不足,忽略了对城市空间高质量特征的揭示。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作为我国城市化地区的未来蓝图,探究其范围内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高质量水平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开展“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明晰该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路径,从而为该区域构建高质量城市空间开发新格局,推进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

1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中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是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H1、H2),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三条纵轴(L1—L3),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本文的研究区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涉及的199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并将其分类归属到城市群、主体功能区中的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进行重点分析讨论。研究区具体范围如图1所示[24]。其中,优化开发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东9个省/直辖市,包括5个城市群,分别为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城市群;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北、华南和华东的大部分省份,涉及14个城市群以及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中南地区。

依据数据获取途径,本文所用数据可分为统计资料、遥感解译和其他数据。其中,统计资料获取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级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部分城市补充数据来源于市级统计年鉴,主要用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类指标的基础数据收集与核算;遥感解译获取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主要用于指标体系中土地利用均衡度、建设用地紧凑度等涉及地理信息的空间类指标测算;其他数据包括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用于“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城市范围及主体功能区类型的确定。

1.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开展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首先要明晰高质量发展内涵[25]。不同于以往经济发展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内涵[26-28],当前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力求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居民是不是满意”,二是“城镇化质量是不是高”,其具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人本化为核心,建设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坚持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的集约化道路[29]。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被定义了新的内容:目标导向上,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国土空间发展从追求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整体格局上,要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不同尺度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划为指导,构建主体功能明显的开发保护新格局;内容界定上,由内存挖潜转变为全面提升,尤其对于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城市化地区,要以主体功能为基础,不仅关注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还要“以人为核心”,兼顾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综上,面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市”这一核心目标,将效率、结构、形态、宜居作为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由高效集约、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宜居舒适构成的“四位一体”高质量城市建设理论框架(图2)。图2展示了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高质量城市系统的结构及其内部的相互作用。其中,城市效率是城市发展的功能体现;城市结构是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特征,能在空间上反映各种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作用在城市地域上的比例;城市形态是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的结果;而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闲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是城市质量的核心。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集约化、协调性、有序性、人本化”的高质量城市整体。

1.3 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构建

依据高质量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从效率、结构、形态和宜居水平4个维度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因素层。每个因素层由4~6个具体指标组成,其中80%的指标为涉及地理信息的空间类指标,可充分反映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特征(表1)。

效率水平选用最常用的投入产出指标衡量,具体指标反映了城市空间土地、经济等要素的投入产出以及承载力水平;结构水平主要表征城市生态、产业、公共等各类空间用地的结构合理性,具体指标为生态用地、产业用地、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结构;形态水平选用形态、景观类指标表征,主要反映城市社会、土地利用、城区扩展、城市边界、用地布局等形态特征的合理性,具体指标包括城市人口、建设用地的集聚紧凑度、土地利用均衡度等;宜居水平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休闲娱乐、交通通勤、空气质量等方面进行衡量。部分空间类指标的内涵及计算方法如下:

1.4 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类型划分方法

SOFM网络模型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聚类分析方法,是在神经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非监督聚类方法,它通过网络结构的自组织从大量输入数据中发现并抽取其内在的特征,在网络输出结点权向量空间上形成输入数据分布拓扑图,反映输入数据的某种分布规律,从而自动对输入模式进行聚类,该模型相较于其他聚类方法具有客观性、高容错性以及稳健性等优点[30-32]。

本文利用SOFM网络模型对“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区域类型划分,运用MATLAB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块构建SOFM模型,将标准化处理的效率、结构、形态、宜居水平4个因素层得分,构建成4×199的训练矩阵,输入到SOFM模型进行训练,将网络拓扑结构、距离、训练次数等参数设定为六角形拓扑结构、欧式距离、1 000次,依次設置输出类别为2~8次。

由于SOFM网络非监督分类的特性,类别数目的改变将影响聚类结果,因此,进一步引入DBI指数(Davies-Bouldin Index, DBI)[32],根据DBI值最小的原则确定最佳聚类数,最终得到“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区识别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特征分析

我国“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中等偏下水平(全国均值为0.49),仅有4.52%的城市达到高质量水平(图3)。结合“两横三纵”轴线来看,纵向轴线中沿海纵轴(L1)上城市质量水平较为均衡,基本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京哈京广纵轴(L2)轴线城市质量呈现出南北差异,位于北京以北的京哈段轴线城市质量水平显著低于南部地区,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平低的城市近一半位于该区域。该轴带上的北京、郑州、广州等高值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前五。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纵轴(L3)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以中等偏下为主,与横轴相交的重庆、西安等节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轴线上其他城市较高。横向轴线中陆桥通道横轴(H1)城市质量呈现出两侧高中间低的特征,中部兰州—西宁地区城市发展相较落后。沿长江通道横轴(H2)城市表现为显著的东高西低特征,长江下游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各轴线相交的节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表现为中等及以上水平。

结合主体功能区进一步分析“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图4),优化开发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著优于重点开发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8)。从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的构成来看,优化开发区以发展质量中等及以上城市为主(76.19%),低水平城市占比仅为7.93%。重点开发区以质量中等及以下城市为主(74.26%)。从空间上来看,优化开发区在各城市群地区均呈现出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得分均值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辽中南城市群相对较差。重点开发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北地区哈长城市群呈现低值集聚特征,是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的集聚区域。

2.2 “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子系统特征分析

将效率、结构、形态、宜居4个因素层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图5),空间上,各子系统空间分布规律性强,有较为显著的热点聚集区域。相较于形态和宜居水平子系统,效率和结构水平呈现出整体较低的特征,是“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效率水平(图5(a))是得分最低的子系统(均值为0.44),整体表现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衰减的特征。高值区域集聚特征显著,集中分布于优化开发区及重点开发区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该类地区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公共事业的投入水平等均较高。低值区主要分布于内陆的非中心城市。

结构水平(图5(b))得分略高于效率子系统,空间上与效率子系统呈现显著差异,表现为沿海地区空间结构水平失调,内陆城市结构协调的特征。其中,位于优化开发区的珠三角、长三角、辽中南等城市群是结构水平垫底的主要分布区,存在土地开发强度大、产业用地结构低级、生态用地占比少等问题,亟需调整各类城市空间的组织布局。

形态水平(图5(c))得分最高(均值为0.53)。高值区集聚于沿海地区以及重点开发区的西部地区。其中沿海高值区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口集聚、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紧凑,而内陆高值区主要优势在于城市有序扩张,土地利用更为均衡。位于中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区范围内的黔中、关中平原以及成渝城市群地区得分最低,表现为人口分布较为松散,各类用地比例失调。

宜居水平(图5(d))得分仅次于形态水平(均值为0.50),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该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绿地覆盖率高。东北及西南地区宜居水平最低,拉萨以及滇中、黔中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远低于全国均值,主要限制因素为各类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及绿地覆盖较差。

2.3 “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区与问题识别

基于SOFM网络模型与DBI最小原则识别“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类型区,确定最优聚类数为 4类。以“区域亟需提升类型+发展现状”的命名方式将研究区划分为Ⅰ结构提升型优质区、Ⅱ结构提升型良质区、Ⅲ效率提升型中质区以及Ⅳ效率提升型低质区4类区域,进一步利用雷达图表征各类区域城市质量综合水平及子系统特征(图6—图7)。整体上“两横三纵”城市識别为两个亟需提升的类型方向,分别为结构提升和效率提升,这也与上文中效率和结构水平低下是“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相对应。

结构提升类城市划分为Ⅰ结构提升型优质区以及Ⅱ结构提升型良质区。Ⅰ结构提升型优质区(图(7a))主要分布于优化开发区内或城市化战略发展轴线的节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中心城市。该类区域城市质量水平远高于全国均值,在各城市群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整体表现为集约高效,形态紧凑,人民生活宜居舒适,但其发展过程中城市蔓延扩张,生态空间占比较少,忽略了空间利用的结构协调性,结构优化是该区域今后发展的重点。Ⅱ结构提升型良质区(图7(b))主要分布于沿海城市群的非中心城市以及部分内陆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空间形态相对紧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空气质量优良,但相对于优质区,该区劣势为效率水平与结构水平相对较低。其发展为优质区的关键在于优化结构,提升城市利用效率水平。

效率提升类城市划分为两类区域,一是Ⅲ效率提升型中质区(图7(c)),主要分布于内陆城市群非中心城市区域以及藏中南地区的拉萨,该类城市表现为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宜居性、利用效率及利用形态处于中等水平,结构水平相对较高。与前两种区域类型相比,该区域各维度的发展均不具有竞争优势。解决该区域空间利用效率、形态、结构与宜居水平表现出的权衡关系是该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二是Ⅳ效率提升型低质区(图7(d)),主要分布在内陆城市群的边缘地区,该类区域特征表现为城市质量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率水平子系统处于最低洼的水平,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亟需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主体功能区类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汇总,优化开发区内以结构提升型优质城市、良质城市为主,两类城市占比分别为36.48%、35.14%,效率提升型低质城市仅占16.22%。重点开发区以效率提升型中质城市、低质城市为主,占比均为28.80%,结构提升型优质城市占比最少,仅为18.40%。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内部差异,将不同主体功能区内各城市群的城市类型占比进行汇总,按照结构提升型优质城市的占比进行排序(图8)。优化开发区内,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山东半岛及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群结构提升型优质、良质城市占比总和均大于50.00%。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提升型优质城市占比最大,达到55.56%;重点开发区内,海峡西岸、中原、兰西、呼包鄂榆、宁夏沿黄、长江中游、晋中、关中平原以及北部湾城市群均有结构提升型优质城市分布,40.00%的城市群地区无结构提升型优质城市分布。

2.4 “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的区域本底特征,综合“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区特性,以城市群作为“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出的基本单元,将研究区划分为Ⅰ-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Ⅰ-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Ⅱ-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Ⅱ-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Ⅲ-1优化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质区、Ⅲ-2重点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质区、Ⅳ重点开发区效率提升低质区7类空间治理模式区,并结合“两横三纵”轴线分类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径,对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制定分级分项施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图 9)。

结构提升优质类。Ⅰ-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包含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城市群,Ⅰ-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包含海峡西岸及中原城市群。两类治理区域均以结构提升优质类城市为主,质量水平高,而空间利用的结构协调性差,要将城市发展的重点转向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要严格控制城市扩张,设置土地开发强度类指标上限。在城市建设空间中,扩大城市公共服务和生态用地等空间比例,以保证城市结构功能的协调。其中,Ⅰ-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主要分布于沿海纵轴(L1)区域,相较于Ⅰ-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经济更发达,人口更密集,本底条件好,应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重点消除城市群内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Ⅰ-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应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加强对人口、经济等要素的吸引与集聚。

结构提升良质类。Ⅱ-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包含山东半岛城市群,Ⅱ-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包含兰西、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两横三纵”各轴线中段。两类区域均存在少数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类城市,以良质城市为主,未来应以结构提升作为城市空间重点治理方向。相较于结构提升优质综合治理区(Ⅰ-1、Ⅰ-2),结构提升良质类区域(Ⅱ-1、Ⅱ-2)质量水平较低。应该明确与结构提升优质区的差异,发挥优质类城市的带动作用。其中,Ⅱ-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位于沿海地区,人口经济集聚,应以结构优化为主进而带动空间利用效率、城市紧凑形态的提升。Ⅱ-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作为陆桥通道横轴(H1)与沿长江通道横轴(H2)中段区域,其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东部经济发展区与西部内陆腹地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保障各类空间的供给与强化空间结构协调性。

效率提升中质类。Ⅲ-1优化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质区包含辽中南城市群,Ⅲ-2重点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质区包含成渝、晋中、关中平原及北部湾城市群。两类城市区域均质量水平中等,集约节约水平、空间形态以及宜居水平都较低。未来应遵循均衡发展原则,以优势维度促进弱势维度的发展,实现均衡发展。其中,Ⅲ-1优化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質区位于沿海纵轴(L1)轴线,相较于Ⅲ-2重点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质区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应联合沿海纵轴L1轴线附近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发挥地理优势。Ⅲ-2重点开发区效率提升中质区基本位于长江上游、黄河流域中游以及北部湾区域,人口、经济、开发强度相对优化开发区较低,应在权衡结构与宜居水平、形态水平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增强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依托沿长江通道横轴(H2)、陆桥通道横轴(H1)黄河流域段、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L3)发展轴线进行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发挥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向腹地延伸拓展。

效率提升低质类。Ⅳ重点开发区效率提升低质区包括重点开发区范围内滇中、天山北坡、黔中、哈长城市群以及藏中南地区,主要分布于“两横三纵”各横纵轴线末端,一直是中国的经济落后区、发展难点区。该类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各维度均呈现低值,效率水平亟需提升。该类区域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迫切需要政策战略的倾斜以及“两横三纵”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交通、产业等发展轴线,培育中心城市。遵循“优先发展、以点带面”的原则,在这些地区建设高质量城市,并优先发展,形成示范效应。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面向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并对我国“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类型识别,明晰了“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仍面临诸多国土空间治理难题。除沿海纵轴(L1)和部分节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外,其他轴线质量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与低质特征。(2)优化开发区的东侧轴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优于重点开发区内的西侧轴线城市,同一主体功能区内轴线交叉点附近的节点城市显著高于其他城市。(3)效率水平和结构水平是“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两者均呈现出整体水平低下的特征。(4)依据“两横三纵”城市区域亟需提升类型和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结构提升型优质、良质区以及效率提升型中质、低质区。结构提升型主要位于优化开发区,效率提升型主要位于重点开发区。(5)鉴于“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性,以城市群为单元,设置了Ⅰ-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Ⅰ-2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Ⅱ-1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良质区等7类空间治理类型区,结合“两横三纵”轴线分类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径,对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制定分级分项施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制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国土空间治理路径与对策有重要支撑作用。

3.2 讨论

“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地区是中国城市空间的缩影,城市空间被定义为承载大规模人口和现代产业经济集聚的主要空间形式,面向高质量发展,未来需加强轴线薄弱城市的建设,提升“两横三纵”整体格局空间质量,以完善区域联动的国内空间网络,推动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此外,鉴于城市化地区发展质量的时空差异性,“一刀切”式的政策管控措施势必降低国家治理效率,需进一步结合空间治理类型区,制定差异化管控政策,对实施分区分类精准施策,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赋予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内涵。“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作为中国城市化地区的未来蓝图,开展其范围内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建设,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几点贡献如下:首先,本文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四位一体”城市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衔接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目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对于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指标选取过程中,着重选取了与地理空间相关的空间类指标,充分考虑了城市空间质量特征的揭示;再次,结合主体功能特性,以“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指引国家未来宏观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格局建设,推进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主要位于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因此本文仅评估并分析了该类地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考虑位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中的城市高质量内涵,结合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生态产品等不同主体功能内容,建立全国不同主体功能视角下的差异化高质量城市指标评价系统,因地制宜发挥城市禀赋,提高全国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封亦代,袁华锡,刘耀彬.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机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5):138 - 148.

[2] 李裕瑞,潘玮,陈明星. 新时代城乡关系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议题——“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专辑”序[J] .地理研究,2023,42(6):1441 - 1444.

[3] 朱从谋,王珂,张晶,等. 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价值”视角[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2):10 - 18.

[4] 欧进锋,许抄军,陈东.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 经济地理,2023,43(3):78 -87.

[5] 杜悦,陈晓红,刘艳军,等. 哈长城市群县(市)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研究[J] . 经济地理,2022,42(8):62 - 71.

[6] QUE F 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city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sation[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y, 2022, 23(3): 1104 - 1112.

[7] ZHAO Q, REN Y Y.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model of low-carbon eco-city form and structure[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y, 2022, 23(5): 2027 -2036.

[8] HUANG X P, GAO J, ZHANG H T.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olicy documents[J] . Kybernetes, 2023, 52(2): 601 - 624.

[9] FENG H C. Research on low-carbon eco-city planning under big data environment[J] .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2, 31(3): 3109 - 3116.

[10] 匡文慧,董禹麟,窦银银,等. 美丽中国目标下省域未来人居环境地理图景效应评估——以福建省为例[J] . 经济地理,2023,43(5):160 - 168.

[11] 湛东升,周玄,周侃,等. 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体检数据的分析[J] . 地理科学进展,2023,42(4):730 - 741.

[12] 汪芳,方勤,袁广阔,等. 流域文明与宜居城乡高质量发展[J] . 地理研究,2023,42(4):895 - 916.

[13] 蓝婷,唐立娜,徐智邦,等. 基于文献计量的城市空间紧凑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 生态学报,2022,42(4):1645 - 1654.

[14] 韩刚,唐乐,刘志敏,等. 耦合网络视角下長三角地区紧凑性的演化特征[J] .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1):2018 - 2029.

[15] 陈涛,张越,王玉阁,等.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实证[J] . 生态经济,2021,37(10):93 -99,107.

[16] 左学刚,邹滨,胡晨霞,等. 自然资源大数据助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J] . 测绘科学,2023,48(1):189 - 200,213.

[17] 曹君丽,刘聪聪,徐勇戈.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 生态经济,2023,39(2):100 - 107.

[18] 刘炳胜,韩宁,马历,等. 共同富裕视角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 . 生态经济,2023,39(5):123 - 131,162.

[19] 范育鹏,方创琳. 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型定量研究方法进展[J] . 生态学报,2023,43(8):3020 - 3031.

[20] 赵宏波,岳丽,刘雅馨,等.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J] . 地理科学,2021,41(8):1303 - 1313.

[21] 张文忠,何炬,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 地理科学,2021,41(1):1 - 12.

[22] 王淑婧,李俊峰. 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均衡性特征及障碍因素[J] .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540 - 1554.

[23] 方创琳.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 . 地理研究,2019,38(1):13 - 22.

[24]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地图集[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 3.

[25] CHEN Y, ZHU M K, LU J L, et al.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analysis of obstacle fac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s examples[J] .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8. doi: 10.1016/j.ecolind.2020.106771.

[26] YU B B. Ecological effect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J] .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1, 135. doi: 10.1016/j.rser.2020.110239.

[27] LEVY D L. Political contest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3(4): 943 - 963.

[28] 孔宇,甄峰,张姗琪,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评价思路[J] .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5):115 -124.

[29] 方创琳,赵文杰. 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 . 经济地理,2023,43(1):10 - 16.

[30] KOHONEN T. The self-organizing map[J]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0, 78(9): 1464 - 1480.

[31] 刘玉,唐林楠,潘瑜春. 村域尺度的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多功能特征与振兴方略[J] .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9 - 17.

[32] 刘亚男,吴克宁,李晓亮,等. 基于GIS和模糊SOFM模型的省级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1):112 - 122.

Analysis of Urba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Chinas “Two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Urbanized Areas

SONG Rong1, HU Yecui1,2, HU Fei1, XU Ke1

(1.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Land Remediation,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in Chinas “two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urbaniz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entropy evaluation and SOFM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s “two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ities still have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rritorial space. Except for the coastal vertical axis (L1) and some node cities with high development quality level,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other axis cities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low-quality characteristics. 2) Territorial space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are the main constraints to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but they vary from cities. Overall, the optimized development zones mainly face the problem of optimizing territorial space structure, while the key development zon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in territorial space efficiency. 3) By integrating the level of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type of main function,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seven types of spatial governance mode zones, including optimized development zone structure enhancement high-quality zone, key development zone structure enhancement high-quality zone, etc., and categorizes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path for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wo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axes. In conclusion,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wo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cities by zoning and categorization in the future,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erritorial space governance by precise measures.

Key word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zoning; SOFM;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spatial governance; two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本文責编:陈美景)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探析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浪莎 分区而治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基于SAGA聚类分析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基于多种群遗传改进FCM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