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2+5+2”模式在初中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应用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023-03-17郭启强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复习

郭启强

[摘 要]初中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形式、备考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科。本研究主要是调查初二信息科技的教学现状以及初二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基于微课的“2+5+2”教学模式,以期帮助师生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微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6-0090-06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信息技术课程名称正式更名为信息科技。新版课标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新版课标在课程实施方面给出了四点教学建议: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2]。

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完课程后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省级考试,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信息科技课程在初中学段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仍存有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大多数信息科技教师在学校除了负责该学科的课程教学外,还兼有学籍管理、电教设备整理等行政工作,教师的精力无法全部投入本学科的教学中;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信息科技学科课时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信息科技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对初中信息科技學业水平考试复习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本研究是以微课为基础,对微课在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根据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教与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进行论证。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初中生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补充了既往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复习的单一形式。

(三)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国内外关于微课开发及其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多以高校为主,涉及初中学段的非常少,其中关联到信息科技学科的更是凤毛麟角,且主要以一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主,缺少一定的实践性,提出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

综合国内外对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微课教学研究不足及初中信息科技学科的实际教学现状,有必要结合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自身的特点、信息科技教师实际面临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困境开展研究,开发信息科技学科的微课资源并运用到新的教学模式中,解决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调查

在研究初期,笔者对芜湖市各区县部分学校的初二年级信息科技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整理问卷资料和访谈记录,大致得到以下五点信息。第一,绝大多数学校的初二年级信息科技学科的周课时为1课时,个别学校周课时为2课时;第二,教师普遍认为信息科技学科课时不足,在上完新课后可用于应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时间非常短,复习的效果不够理想;第三,部分信息科技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复习和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较为辛苦;第四,教师大多还参与学校的非教学性事务,如学籍管理、电教设备和功能室管理等,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中;第五,在往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学中,教师大多直接采用软件公司提供的模拟软件和题库让学生练习,以练带教进行复习,教师对课时没有作具体、系统的安排,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复习,是亟待教师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

结合访谈结果和教学实践,信息科技课程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多采用两类教学模式。模式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选择其中的重难点进行讲授,搭配模拟软件进行复习;模式二: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授,搭配模拟软件进行复习。这两类教学模式以下称为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没有合理地规划整堂课的具体安排,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情况。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复习效率不高,效果不够理想。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期望能找到一种更行之有效的复习教学方法或模式,既能解决信息科技学科复习时间过短的问题,又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微课的“2+5+2”模式,并通过实验检验其有效性。

三、基于微课的“2+5+2”模式概述

基于微课的“2+5+2”模式,是指将一节课的45分钟时长大致按照2∶5∶2的比例拆分成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时长分别是10分钟、25分钟、10分钟。这样的时长划分是建立在学生提前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基础上的。具体操作如下:笔者根据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结合新版课标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不含初三课程)按照专题模块共制作了8节微课,分别是综合专题、Word专题、PPT专题、Excel专题、Flash专题、PS专题、VB专题、打字专题。每个专题微课时长8~15分钟,内容为该专题的框架导图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考点操作,微课的结尾安排1~2个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微课及配套练习题的素材提前一天通过班级群下发给学生,学生在收到材料的当天晚上完成微课的学习和配套习题的操作,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内。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学生需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学习和操作的过程并上传至班级群。教师及时收取并查阅学生提交的微课学习视频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在第二天的信息科技课堂上,前10分钟,教师集中讲解前一晚学生做练习题时遇到的问题,现场操作演示并做专题小结;中间的25分钟,教师通过模拟软件下发本专题的测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提交答卷,教师课堂巡视,再次记录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的10分钟,教师收取学生试卷,导出结果文件和成绩数据,结合成绩和课堂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集中讲解。至此,基于微课的“2+5+2”模式的一节课结束。课后,教师上传问题记录,给出复习建议;学生则整理笔记,做好总结和反思。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基于微课的“2+5+2”模式中,对学生而言,每周只需花0.5~1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微课和提交作业,没有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效率较高;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提高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同一个专题微课只需要根据上课的时间节点提前下发至对应的班级群中即可,不同班级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教师的教学负担并没有因此而加重。在上课过程中,前10分钟和后10分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学效率较高;中间的25分钟,让学生模拟该专题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回顾,再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体而言,该模式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练习的针对性,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也没有过多地加重。该模式在运用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专题微课要有高质量,既精练,又能涵盖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各种知识点和考点,配套练习的设计也是如此;第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和练习完成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有少部分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不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更加关注和关心这部分群体,寻找机会和学生及其家长沟通,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让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

四、基于微课的“2+5+2”模式有效性实证研究过程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基于微课的“2+5+2”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学生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效果,以及和传统的“讲课+练习”模式相比,两种模式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是否存在效果差异,进而探究该模式在初二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是否值得借鉴和推广。

2.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芜湖市S初中初二年级学生,前测实验对象为笔者所教4个班级的182名学生,后测实验对象为其中2个班级的90名学生。

3.研究方法

在正式開展本研究之前,笔者对芜湖市各区县部分学校的初二信息科技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了当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研究做准备。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实验的方式。在实验前测阶段,笔者对所教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出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验后测,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及前后测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

(二)研究过程

实验分3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实验前测,目的是找出所教班级中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平行班级,用于实证研究。本阶段在3月底所有新课结束后完成。第2阶段为实验过程,将实验前测选出的两个班级标记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教学模式进行复习,对照班采用旧教学模式进行复习。实验为期2个月,共8个课时,5月底完成本阶段实验。第3阶段为实验后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样本进行实验后测,对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验证新教学模式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的有效性。

1.实验前测

笔者在学校承担初二4个班级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在3月底完成了初二信息科技课程所有新课内容的讲授。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对4个班级182名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的试题是安徽省初中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软件提供的一套综合题,测试题的内容较为全面,几乎涵盖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各个模块的内容。测试在教师的全程监督下进行。测试卷共包含11道题,其中单选题8道,操作题3道,共30分。测试时间为30分钟,测试形式为上机测试。测试结束后,收取学生测试结果文件182份,回收率为100%,剔除其中的无效答卷8份,剩余有效样本174份,有效率为95.6%。各班有效样本分布为初二(2)班42份,初二(4)班46份,初二(6)班44份,初二(8)班42份。将有效成绩录入至SPSS 26.0软件中,对4个班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测试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63,测试卷的11个指标项的KMO度量值为0.732,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304.673,且检验概率值Sig.为0.000,其中初二(4)班和(6)班的成绩“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的显著性为0.740。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有很好的信度系数及良好的结构效度,其中(4)班和(6)班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适合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2.实验过程

第2阶段为实验过程。实验的对象为前测结果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的初二(4)班的46份有效样本和(6)班的44份有效样本。实验周期为2个月,从四月初开始至五月底结束。参与实验的两个班中,实验班[初二(4)班]采用基于微课的“2+5+2”模式进行复习,对照班[初二(6)班]采用传统的“讲课+练习”模式进行复习,两个班的课时均为8节课。

3.实验后测

经过为期2个月的实验,六月初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后测,测试卷采用模拟考试系统提供的一套综合卷。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为了避免前测试题对后测结果的影响,后测试卷与前测试卷采用不同的测试题,但两套测试卷涵盖的内容相同,难易度相当。后测试卷共11道题,共30分,试卷的题型、内容分布及测试形式与真实的学业水平考试一致,测试时间为30分钟。学生后测全程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测试结束后,收取学生测试结果文件初二(4)班46份,初二(6)班44份,共计9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将实验后测成绩录入SPSS 26.0软件中,对两个班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

1.数据的信度分析

对后测试卷的11道题目(即11个指标项)进行可靠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测试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72,表示本轮测试的一致性水平较高,证明本研究有很好的信度系数。

2.数据的效度分析

借助因子分析技术、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技术,从11个指标项的数据上分析其公因子和结构效度,检验调研结果是否与预期的研究目标一致。测试卷的11个指标项的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KMO度量值为0.785,表示这11个指标项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和区分度,不是单位矩阵,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590.818,且检验概率值Sig.为0.000。因此,这份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通过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可以得知后测试卷测试所得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本次对初二学生复习后的信息科技学业水平测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获得了比较客观、科学的结论。

3.差异显著性检验

对两个班的学生有效样本成绩实施分布形态检验,即单样本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学生后测成绩的“精确显著性(双尾)”检验概率为0.092,其值大于0.05,满足正态分布,可以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后测成绩”作为“检验变量”,“班级”作为分组变量,则独立样本T检验的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5所示结果可以看出,“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的显著性为0.015,小于0.05,表示方差非齐性。由于方差非齐性,“平均值等同性t检验”区块的“Sig.(双尾)”列中取第二行值0.000,其值小于0.05,说明原假设不成立。两个班的学生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成绩好于对照班成绩。

由前述分析可知,“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均满足正态分布。因此,可以直接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样本T检验的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检验显著性为0.000,此值小于0.05,表示原假设不成立,前测与后测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次,两次成绩之间实施对比的最终t值为-11.208,其绝对值远大于1.96,这也证明了两次成绩之间的均值差异大于正常的数据波动,说明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分班级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从表6、表7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和后测成绩均有显著差异,平均分都有显著提高。说明不论是采用基于微课的“2+5+2”模式还是传统的“讲课+练习”模式,对学生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有效性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从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新模式教学比传统模式教学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效果更好,且差异较为明显。

(四)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不论是采用传统模式还是基于微课的“2+5+2”模式进行复习,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有效性都有较為显著的提高。因此,初二学生在正式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前,复习是有必要的。通过对“2+5+2”模式和传统模式的教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新模式的复习效果好于传统模式,因此,新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五、结语

有关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的研究一直是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信息科技学科有其独特性,信息科技相比于其他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芜湖各区县部分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师的问卷调查,结合笔者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基于微课的“2+5+2”模式,并开展教学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为了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45分钟的合理安排,还要关注课前教学资源的有效提供及课后问题的反馈与建议,进而形成完备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环状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复习
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的选题策略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与内容标准一致性研究及思考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