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3-03-16周楚
周楚
摘 要:数学教学其实质就是关于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数学、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以学生的思维为起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核心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同时,教师要重视带领学生经历观察、探索、说理、交流等活动,以此积累丰富的思维经验,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维;思维经验;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综合能力[1].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若有不足,请指正.
1 巧借核心问题创设思维空间
众所周知,问题在推动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教师常常通过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面上看,学生在思考、学习,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教师是通过这些细碎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这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一个个问题,却没有收获太多.要知道,在教学中设置太多的问题容易导致思维疲劳,影响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控制好问题的量与质.在教学中,为了提升问题的品质,教师应该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学生的思维为起点创设核心问题,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2].核心问题应是直指数学本质、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多角度思考、探索、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核心问题,这为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学力.
案例1:“观察物体”核心问题设计
问题1: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怎么摆?
问题2:你认为怎么观察可以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呢?
问题3:是不是只要给出三个面就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呢?
在傳统教学中,教师大多给出具体实物,引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然后通过具体的练习加以强化,这样学生虽然知道如何观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观察.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突破原有的讲授式教学的束缚,借助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进而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问题1,通过“摆一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问题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悟观察几个面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问题3,引导学生通过反例“辨一辨”,使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严谨性.以上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经历猜想、尝试、验证、调整等过程逐渐认清了问题的本质,完善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问题在教学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多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性的、开放性的问题,以此为思维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2 巧借说理引发深度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表述过程中的一字之差可能就是天壤之别,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锤炼数学语言,让学生准确地把学习时内在的思维变化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讲道理的好习惯[3].不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表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严谨或遗漏的地方,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启发和指导,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其语言表达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这样通过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又使数学思维得到了激发和优化,将学生的“学”引向了更深处.
案例2:“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会存在怎样的倍数关系呢?(问题给出后,学生积极思考)
生1:我猜应该是2倍的关系.
生2:不可能,怎么可能曲线与直线一样长呢?
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观察.如图1,画出任意一条直径,根据以前的知识可知,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显然半个圆周的长度大于直径,所以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2倍要长.
师:说得很好,有理有据.请大家继续猜一猜,会是几倍呢?
生4:如图2,我用直径把圆的周长分成4份,感觉它有4条直径那么长.
师:你们认可生4的说法吗?
生5: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如图3,按照生4的说法可以将圆平均分成4块,观察其中一块,显然圆的一小段曲线小于正方形的两条边长之和,即小于直径,所以圆的周长应该比4条直径短.
生6: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圆的周长应该是比它直径的2倍长一些,比它直径的4倍短一些,那么它会不会是直径的3倍呢?(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生6的猜想)
师:那么到底是不是它的3倍呢?如何验证呢?(生沉思)
生7:如图4,圆的周长比六边形的周长长,所以它应该比直径的3倍长.
师:非常好,你是如何想到利用六边形来验证的呢?
生7:我是受到前面的启发,我们在研究4倍关系时联想到了正方形,那么在研究3倍关系时可以尝试将其转化为三角形,而边长为半径的等边三角形通过旋转正好可以拼成六边形,由此得到了以上验证结果.
由此可见,数学语言不仅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沟通、表达,让学生学会借助数学语言说理表达,以此让学生通过更高层次的思考、辨析活动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
3 巧借联系促进思维发展
因受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学知识往往不是一下子呈现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 回头看”,将散落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此让认知结构系统化、结构化,提高学生的转化和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学生的认知结构越完善,学生检索和提取信息的速度越快,越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原认知,通过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不断建立、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积累思维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回头看”,利用旧观点看待新问题,也要带领学生“向前看”,即用新思路、新方法看待一些旧问题,让学生从已知的数学关系中推理出新的数学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基于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以此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欣莲,宋乃庆,陈婷,蔡金法.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表现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2):1-6.
[2] 李秀娴.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1(27):185-186.
[3] 董琪.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找规律”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3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