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布鲁氏菌病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2023-03-16杜馨琪刘瑞芳杨超先李炳仪李益生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布病病患者传染病

杜馨琪,刘瑞芳,杨超先,蒋 蓉,李炳仪,李益生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全球广泛流行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鲁氏菌入侵机体后主要引起神经、生殖、循环、免疫等系统的损伤,常伴随菌血症、毒血症,严重时可造成死亡,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是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1]。随着家庭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布病的人间防控形势仍然严峻。2000年以来,全国布病疫情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尤以2008年、2009年、2014年3年上升幅度明显,2015年发病率明显上升,达到最高,2016年有所下降,2019年又开始呈现回升趋势[2]。鉴于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和工作依然艰巨,医学生作为未来布病防控的主力军,有必要了解其对布病等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锦州医科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锦州医科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89名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动物医学等专业的本科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传染病尤其是布病认知方面的内容,具体有传染病的认知、布病的认知、布病的防护等方面,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医学生对传染病特别是布病的认知情况。

1.3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将问卷调查的识别码发送到研究对象的班级微信群中,学生自愿、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最后通过问卷星回收调查结果。

1.4 数据的整理分析

将问卷星中收集的数据导出,对数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进行检查审核,然后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有489名学生参与问卷填写,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92.02%。450名调查者中2020级学生194人(43.11%),2019级学生 91人(20.22%),2018级学生 48人(10.67%),2017级学生 99人(22.00%),2016级学生 18人(4.00%);男性 132人(29.33%),女性 318人(70.67%);240人(53.33%)的生源地为城市,210人(46.67%)的生源地为农村,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2.2 对一般传染病的认知

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对传染病的分类掌握得较为准确,明确知道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的有290人,占64.44%;但调查者中有81人认为分类当中有丁类,占18.00%,在传染病分类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传染病处理方法的选择较一致,有430人选择及时上报给教师并寻求治疗,占95.56%;还有257名学生选择自我隔离,占57.11%。对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认为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人数较多,有437人,占97.11%;认为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占96.44%;认为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的占77.78%;认为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占76.44%,见表2。

表2 学生对一般传染病的认知情况Table 2 Students' cognition of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2.3 对布病的认知

2.3.1 对布病传播途径的认知 80.22%的学生认为布病能人传人;67.11%的学生认为接触患病牛羊的皮毛可感染布病;76.22%的学生认为喝未煮沸的牛羊奶,吃奶酪可感染布病;80.44%的学生认为吃没煮熟的牛羊内脏可感染布病;42.67%的学生认为与布病患者握手可感染布病,34.00%认为不能;59.78%的学生认为与布病患者共进晚餐能感染布病,18.67%认为不能,见表3。

表3 学生对布病传播途径的认知[n(%)]Table 3 Students' cognition on transmission route of brucellosis[n(%)]

2.3.2 对布病患病情况的认知 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布病的潜伏期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潜伏期为1~3周、1~3个月或大于6个月的占大多数,能够正确掌握布病潜伏期的仅132人,占29.33%;52.89%及以上的学生对患布病后的症状比较了解,能基本知道患布病后的症状;92.67%的学生知道患布病后应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其余7.33%的学生认为可自行服药或无须服药会自愈或无药可治,见表4。

表4 学生对布病患病情况的认知Table 4 Students' cognition of brucellosis

2.4 对布病防护的认知

在回答于家中如何预防布病问题时,78.00%的学生认为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81.11%的学生认为牲畜肉应高温处理,吃涮羊肉时熟透再吃;85.56%的学生认为家庭用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77.56%的学生认为洗碗用的抹布,一块擦生肉刀案,一块擦熟肉刀案。在回答如何预防布病流行问题时,82.89%的学生认为应对饲养的牲畜及时接种疫苗,85.11%的学生认为应对皮毛和屠宰病畜被污染的场所严格消毒,77.11%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对水源、粪便、牲畜的管理,避免水源污染,73.78%的学生认为与动物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见表5。

表5 学生对布病防护的认知Table 5 Students' cognition of brucellosis prevention

3 讨论

针对布病认知水平情况调查,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地区从业人员的情况[3-5],但是针对医学生群体对布病认知水平情况的调查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重点探讨在校医学生对布病传播途径、人患布病后的症状、布病预防等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布病相关知识的职业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3.1 需要重视对医学生的布病防治教育

2019年1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2名学生检测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随后该团队学生集体进行了布鲁氏菌抗体检测,陆续检测出抗体阳性人员,截至2019年12月25日16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学生和职工进行血清布鲁氏菌抗体初筛检测累计671份,实验室再次进行检测后确认抗体阳性人员累计181例[6]。国外文献报告称,医学生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工作人员的7.3~11.7倍[7]。而医学生作为医护工作的后备军,在学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接触布鲁菌感染的动物、布病患者的风险,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健康教育、增强医学生对职业病之一布病的认知、提高其对布病的预防能力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虽然传染病处理方面仅有1.56%的学生选择患传染病后隐瞒,不告诉他人的错误方式,但表2显示,大多数医学生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认知不全面,根据2019—2021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传播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8-10]。根据2021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布病进入国家报告发病数第5名[10]。虽然医学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开设了传染病相关课程,但教学内容中多数课程未讲授布病的相关知识,仅预防医学专业职业卫生学课程中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章节提及布病,还有动物医学专业动物传染病学课程中有布病相关章节。学校的教学内容应紧跟传染病学前沿动态,重视布病的防治教育,将布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置的相关知识加入学校教育中。如在布病能否人与人之间传播这一问题中,根据现有研究显示,人感染布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食入未经消毒的牛奶、奶制品及肉制品的途径,也可通过食用被污染蔬菜的途径,或在相对密闭空间中通过气溶胶感染的途径[11-12]。布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性较弱,正常人与患者之间发生传播的可能性极其有限,从临床实践和现有的相关医学文献记载来看,目前没有检索到布病通过呼吸道或普通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在接触布病患者过程中,没有因为未戴手套触摸肝脾肿大的布病患者而染病,除非在给布病患者做手术时直接暴露在病原体的环境下才有可能传播。但从调查结果中能够看出,80.22%的学生认为布病能够发生人传人,42.67%的学生认为与布病患者握手能够感染布病,59.78%的学生认为与布病患者共进晚餐能够感染布病。另外,在个人预防方面,只有78.00%的学生认为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77.56%的学生认为洗碗用的抹布,一块擦生肉刀案,一块擦熟肉刀案;在布病流行预防方面,只有73.78%的学生认为与动物接触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医学生对布病基本知识及防护认知不足,将影响布病的早期预防,并且可能在临床工作、传染病防控中不能正确诊断治疗布病、不能正确处置布病疫情。

3.2 医学生的布病防治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目前医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仍然是课堂,有时候传统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3]和“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知识传授模式[14]可能会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那些乏味枯燥、晦涩难懂的传染病知识。

医学教育进入新时代,医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传染病学的教学模式,广州医科大学谢栩硕等[15]的教学团队将基于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引入传染病临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庆医科大学的龚舒等[16]在小儿传染病学教学中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BOPPPS教学创新融合,增强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了临床批判性思维;中央民族大学将布病的教学和实践纳入学习教学和暑期实践环节,通过大学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包括民族地区的疫情调研、评估,疫情群众布病知识认知,健康促进工作等布病相关的防控工作[17]。通过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激励学生提出新的看法或思路;将课堂之外的实践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互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因布病传染病的特殊性,教学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布病作为国家乙类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防治策略包括畜间、人间两种处理方式,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内容讲授的侧重点不同,造成学生对布病防治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二是考虑传染病的安全性,学生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一般不参与传染病的现场处置,导致学生缺少实战经验;三是课程教学安排的时间段内,不一定有布病病例或相关疫情出现。布病的理论教学建议采用基于问题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法,如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普通感冒相似,以发热、头痛、多汗为主,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基层医生缺乏布病知识,对布病鉴别诊断能力不足,导致布病患者医治延迟。学校可以编写布病教学案例,以区别布病发热与感冒发热症状为问题,结合流行病史,引导学生认识布病,掌握传染病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大健康”临床思维。布病的实践教学方面建议采用虚拟仿真教学,弥补不能现场处置的不足,让医学生了解发现布病疫情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诊医院在患者处理、布病的诊断、疫区和疫源动物处理等各方面的措施,即出现布病后相关部门处理传染病的全过程,提高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总体上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布病仍是少数发病率存在上升趋势的传染病。从全国布病检测情况看,2020年比2019年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上升了7.29%和6.73%,与前3年(2017—2019年)平均水平(40 179例/年)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了17.59%[2]。个别地区2011—2020年布病年均发病率为12.50/10万,年均增长率为21.46%[18]。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应对诸如布病等传染病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关系到传染病的控制效果,同时他们将是与传染病接触最多的人,所以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布病等传染病的认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布病病患者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牛羊结核病和布病监测及净化技术
布病防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