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策略探讨

2023-03-16苏绪林李勇华张训浩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医师中医药基层

苏绪林,杨 勤,李勇华,张训浩,冉 茜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20)

我国高职中医教育主要是面向城乡基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人才。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有什么新需求?中医教育面临什么挑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深化改革?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分析,探讨中医教育的改革策略。

1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城乡基层对中医药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需求

1.1.1 基层人民群众逐步形成中医药健康新理念 202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0.69%,公众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理解认同不断加深,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药维护健康的比例不断增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乡基层群众逐步理解和认识到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健康新理念,一是由传统的“有病才治”“拖拖就好”转变为“有病就医”“医要治本”;二是认识到要“未病先防”,开始践行中医药养生保健,既追求个体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三是逐渐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特点,从对中医药的感性认知逐步走向了理性认同。

1.1.2 基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有了新需求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民群众受到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理疾病等慢性顽固性疾病的困扰,这些病证给基层医生,包括中医师都带来了挑战。群众希望到好医院看病,希望有好医生为自己服务。当前,各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基层中医师的学历层次、服力能力要提档升级,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中医药服务质量新需求[1]。同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收中医人才的学历都需要普遍提高到本科层次。

1.1.3 基层中医药服务空间呈现出新格局 随着我国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农村“村村通”和“十分钟上场镇”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城乡基层人民群众选择距离较远、规格更高的医院就诊提供了便利。这改变了原来受地域、信息限制的格局,形成人们四处寻找好医生看病的新格局。同时,由于中医诊疗对医疗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目前已经有“互联网+中医”诊疗平台[2],人们已逐渐接受网上找高水平中医师进行诊疗。

1.1.4 人口老龄化呼唤中医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 448万;2051—210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3]。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养结合、康养服务等势在必行。中医融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于一体,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独特优势。但当前的中医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医养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中医人才有差距,急需培养中医医养结合人才。

1.2 中医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

1.2.1 城乡基层中医人才队伍数量不足 《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4],2019年全国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 015.4万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中医师)62.5万人、临床医师和口腔医师(含助理)312.7万人、注册护士444.5万人,中医师仅占卫生技术人员的6.2%,中医师∶临床医师=1∶5。这说明中医人才供给严重短缺,中医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中医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农村乡镇更加明显。

1.2.2 中医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中医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据《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4],2019年,临床医师的本科及以上、专科、中职及以下的比例为59.7%、26.5%、13.8%;中医师的本科及以上、专科、中职及以下的比例为52.3%、29.3%、18.5%(见表1)。中医师的专科、中职及以下占比近50%,这不符合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师的学历结构亟待改善。

表1 中医师与临床医师学历结构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tructure of TCM physicians and clinical physicians(%)

二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中医师学历偏低。据《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4],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师(含中医师)仅占20.9%(见表2),基层医疗机构本科层次中医师严重不足,这与基层群众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亟待大量补充。

表2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师(含助理)学历结构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physician(including assistant)education background structure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1.3 高职中医教育存在短板

1.3.1 高职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尚待提高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报告,高职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2020年应届毕业生首次参考的平均通过率31.8%,通过率最高的高职院校仅为52.0%,其问题和原因需要深入分析。

1.3.2 高职三年制中医教育学制偏短 现有高职中医学专业学制为3年,一般教学安排为2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践。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思维和模式,学习30余门课程,3年总课时超过3 000学时,学习负担较重。据相关文献显示,2013—2017届中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仅34%能够完全胜任岗位能力要求[5]。由于学制短,一方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学时较少,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等学时不足,导致高职中医学生的中医基础不牢,不利于后续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中医思维未能较好形成,加之专业课程学习负担重,在社会责任感、医德养成等方面有所弱化,高职中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高职中医教育需要延长学制,增加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1.3.3 高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中医教育主要是学科体系培养,先学基础知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再学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等),然后进行临床实践。这导致一方面导致各学科之间有所割裂,基础与临床、临床各科之间融合较差;另一方面又使各科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甚至辨证分型等内容都不一致。另外,高职中医教学内容有待更新和完善。面对城乡基层对中医药服务的新需求,尤其是防治一体、医养结合等服务变革,亟须中医教育对接需求,深化改革。

2 改革的策略与举措

2.1 打通纵向贯通的中医教育发展路径,扩大中医人才培养规模

2.1.1 高职中医教育应逐步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 如前所述,我国急需扩大中医人才培养规模,用大量的中医人才供给扩大中医的服务面和影响力,从而推动中医事业发展。随着城乡基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前以专科为主的中医师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今后的中医人才需求将以本科层次为主。

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已经建立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培养中医临床医师的中医类专业未纳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举办中医类专业的100余所高职院校面临着社会需要本科但又不能办本科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医教育急需打通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路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议教育部门一方面逐步减少高职中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另一方面要解决举办中医类专业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

2.1.2 打通中医教育的两条发展路径 2021年7月,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师范、医学、公安类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这为医学专科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举办中医类专业的专科学校应着力筹备学校升格为本科,从而打通举办中医本科教育的路径。

对于其他举办中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建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3条发展路径:一是打破以学校身份定层次的藩篱,在高职院校试办本科中医教育;二是扩大高职中医类专业的专升本规模;三是支持与本科院校联办本科。这样既能解决举办中医类专业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又能激活高职中医教育的发展活力,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规模。

2.2 构建横向融合的中医教育内容体系,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2.2.1 对接新时代中医服务需求,改革中医教育教学内容 一是突出立德树人,培养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中医人,发挥中医药文化引领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文素质的培养,落实中医课程思政,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二是对接中医执业标准,实施课证融通,融入常见病、多发病、突发疫病的中医诊断、治疗、康复、养生、预防等内容,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增设“互联网+中医”等教学内容,增强医养结合、康养融合等服务能力。

2.2.2 探索整合医学教育之路,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总结60多年的中医院校教育实践,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以解决各课程间内容分割、内容重复、融合不佳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西医大力倡导整合医学改革[6]。进入新时代,从中医的职业特征和人才成才规律来看,中医也需要探索整合医学教育之路,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重新编写教材,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考试评价。结合我国数千年中医师承制培养经验,引入现代学徒制教育理念,探索中医新型师承制,大量聘用中医临床骨干深度参与中医教育教学,完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中医学生成才时间。

2.3 建立贯穿全程的中医教育质量体系,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中医教育质量,既要关注外部因素,也要关注内部质量保证因素。相关院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建立和完善“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一是要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观,认识到质量是立树之本,质量事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二是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组织机构,将诊改工作融入全校的日常工作中,实现人人诊改、处处诊改和事事诊改。三是建立目标链和标准链,编制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分解落实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标准。四是解构各类质量单元,以质量单元生成周期为单位开展诊改,如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诊改。五是建立和完善诊改激励考核机制,将诊改结果与教师工作业绩、学生学业成绩等挂钩,形成质量改进螺旋,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中医师中医药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现代中医诊疗中医师的告知义务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走基层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