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研究

2023-03-14唐远锋

华章 2023年10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

[摘 要]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定位从“信息资源中心”向“知识服务中心”转变,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也逐渐由传统的信息存储和知识服务转向集学习、研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应将创新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第三空间”建设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创新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创新、传播的重要平台,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不仅是重要的信息存储中心,更是知识交流、传播和创新的平台。然而,传统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以物为本”发展观念的影响,主要以文献信息存储和知识服务为中心,缺乏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随着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的转变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集学习、研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第三空间”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理論意义和应用价值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功能逐渐由传统的信息存储和知识服务转向集学习、研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第三空间”。从本质上来说,“第三空间”是集学习、研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服务空间,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有很大区别。传统图书馆主要以文献资源为基础,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和阅览服务;而“第三空间”是一种集学习、研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不同,它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强调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传统文献资源存储和知识服务,还要满足学生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方面的需求[1]。可见,高校图书馆的“第三空间”是以读者为中心,以多样化服务为主要特征,以读者需求和兴趣为导向的新型空间。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第三空间”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学习方式变化趋势,是高校图书馆向“知识服务中心”转变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现状

图书馆的“第三空间”是指读者在完成学习或科研任务后,暂时离开原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在图书馆内自由活动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环境。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变传统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布局等方式,满足读者多样化的学习、科研、休闲娱乐等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注重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多层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功能设计上还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国外的一些高校图书馆注重馆内各区域之间功能的划分和使用上的分区管理,而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多注重馆内功能区间的划分和使用上的分区管理。在对读者进行调查时发现:近八成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加人性化、便利化、个性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服务;有将近三成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还有近两成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进行了空间功能的分区设置,但是功能分区还不够合理、人性化。例如:有的高校图书馆将阅览室、自习室、电子阅览室等空间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有的将阅览室按学科、功能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但是没有考虑到这些分区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容易造成读者在进入各功能区时需要跨越一道或多道门才能到达其他功能区,而一些读者为了图方便,就会随意进入某一区域,从而影响了其他功能区域的正常使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将馆内的各功能区域划分得过于分散,各功能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例如:有些高校图书馆将自习室和电子阅览室按学科、功能进行了分区设置,却没有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还有些高校图书馆将电子阅览室按学科进行了分区设置,却没有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尽管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了空间功能分区设置,但是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功能设计上缺乏人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2]。例如:有的高校图书馆虽然设置了专门的阅览区、休闲交流区和休闲阅读区等功能区,但是没有考虑到读者在使用这些区域时的便利性。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功能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读者在使用这些功能区域时的便利性。因此,为了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功能设计的满意度,各高校图书馆应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这些空间功能区域,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

需求。

三、“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途径

(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获取、处理、分析、评价信息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信息世界,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因此,在“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帮助读者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探索新时期读者需求特点和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教育活动,培养读者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处理、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还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让他们通过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资源。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通过开展读者培训活动,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培养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读者了解图书馆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方法及获取途径等相关知识。“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服务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3]。图书馆可以通过设立咨询台、成立读者服务小组等形式,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在图书借阅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增设自助借还书机、自助还书箱等设施,实现图书借阅网络化,方便读者借阅;在数字资源方面,可以将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进行整合,使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相结合;在虚拟空间方面,可以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实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有效衔接。在虚拟空间方面,可以通过建设个性化数字空间、开展个性化数字阅读活动等形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利用“互联网+”,拓宽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互联网+”引入到高校图书馆服务中,拓宽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对图书馆网络系统的优化改造,建设更加便捷的校园网络,完善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推送图书馆信息、开展读者互动活动等,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建设网上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的虚拟空间,如数字资源库、多媒体阅读区、多媒体阅览区等,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图书馆信息和服务。同时还可以建立知识共享空间(图书馆)、信息发布平台(门户网站)和学科导航系统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共享系统。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各大网络平台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4]。积极与学校各部门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知识创新服务中的作用。如,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的教务部门合作,建立学校学科导航系统,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建立师生互动社区,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解答读者的疑惑和问题。如,在微信平台上开设“读者问吧”栏目,面向广大师生征集关于图书馆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在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还应考虑到不同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不同需求,如学习型、休闲娱乐型和学术研究型等。对于学习型读者群体而言,可以设置小型书库、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区域;对于休闲娱乐型读者群体而言,可以设置休闲区、阅读区等区域。对于人文科学类专业而言,可以设置文献资源建设部、期刊阅览室等;对于理工科类专业而言,可以设置图书借阅区、资料室等。

(三)创新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要求图书馆在提供文献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途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第三空间”中,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而是主动地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资源。在图书馆“第三空间”中,读者不再是简单地借阅图书和期刊等文献资料,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资源,如利用网络、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图书馆应从传统的“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上,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料查阅区、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学习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性区域;增设新媒体技术运用区域(如VR体验、VR阅读区等);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如亲子阅读、知识竞赛、讲座、论坛等;通过开展互动活动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5]。此外,图书馆还可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建设共享空间。共享空间是指在图书馆中进行各种类型知识资源交流共享活动的场所。该场所将图书馆员、教师与其他读者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知识交流和探讨活动。通过共享空间的建设,促进校内各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图书馆服务由“信息中心”向“知识中心”转变,这也是实现“第三空间”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之,图书馆应在空间再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现有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图书馆应根据读者需求和變化趋势,创新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同时,应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通过不同区域功能的设置和不同类型的活动开展来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使读者在“第三空间”中得到身心放松和愉悦。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用户的阅读方式也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变。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加强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来提升自身竞争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中心,肩负着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在空间再造中要遵循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创新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中,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方式[6]。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来支撑和拓展“第三空间”的功能和内涵,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打造“第三空间”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使读者能够在“第三空间”中安心、舒心地学习、研究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淑敏.“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8,40(9):66-70.

[2]李媛,江涛,赵兴华.第三空间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转型研究综述[J].图书界,2021,180(1):17-22,29.

[3]喻正夫,付鹏,李凤.基于“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兰台内外,2020,305(32):55-57.

[4]尹敏.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11):137-140.

[5]曾贝.基于“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转型路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1,376(23):176-178.

[6]李媛,付敏君,王茉瑶.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模型构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9(1):5-12,57.

作者简介:唐远锋(1985—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馆员,本科。

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读者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立项一般项目“‘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XJKY34)。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
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的相关建议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探求文学创作的“第三空间”
油田矿区物业服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及分析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