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宫怨诗女性地位探析

2023-03-14林丽娜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女性地位唐代

[摘 要]宫怨诗作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写宫廷中的妃嫔或者宫女的生活和心理活动为主。宫怨诗的出现时间较早,在唐朝时期发展到顶峰,集中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的男尊女卑思想及女性的地位。本文分析宫怨诗的含义,并提出唐代宫怨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地位,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唐代;宫怨诗;女性地位

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宫怨诗作为描写宫廷中妃嫔以及宫女生活的诗歌,不仅体现了古代宫廷的生活,从中也反映了古代封建时期的女性地位。唐代尽管在思想上较为开明,女性的地位相较于其他朝代来说有着明显的提升,但仍旧受到封建制度的桎梏,而这种桎梏在唐代的宫怨诗中能够窥见一斑。

一、宫怨诗概述

在古代封建制度中,帝王是皇权和男权的代表,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为了皇权的巩固,也为满足个人的私欲,帝王通常选择大量的女子充实后宫。而这些女子除以妃嫔的身份在后宫生存之外,许多女子也以宫女的身份存在于后宫,承担提供各种服务的职责。由于妃嫔和宫女的人数较多,而帝王只有一人,再加上封建制度对于女性的束缚,进入到宫廷中的女性尽管享受着较高的物质生活,但在精神上普遍极为匮乏,得宠、复宠、失宠等心理在宫廷女性中极为普遍,这也为宫怨诗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宫怨诗的出现时间较早,在周代即有宫怨诗的记载,在《诗经·小雅》中的《白华》,相传为最早的宫怨诗。《白华》被认为是周幽王的王后申后所作,由于周幽王宠爱自己的妃子褒姒,不仅冷落了申后,更将其贬为平民。为抒发自己被废黜之后的感伤,申后作《白华》,成为古代宫怨诗的起源。在汉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宫怨诗也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其中,《班婕妤》《玉阶怨》《长门赋》等均是代表作。在唐朝时期,诗词发展到巅峰,宫怨诗与山水诗以及边塞诗等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

从唐朝宫怨诗繁荣发展的原因来看,由于唐朝统治阶级在思想上较为开明,在社会上也形成了自由开放的热潮,一些传统观念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女性观念,社会上对于妇女的关注度有着明显的提高,这也是唐代宫怨诗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唐朝时期,一些男性诗人也借助描写女性的方式抒发自己对于社会的感慨,例如仕途坎坷以及郁郁不得志等,而这种情感与宫廷中女性得宠、失宠的经历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这也使得一些男性诗人利用宫怨诗的体裁进行创作,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而宫怨诗的“怨”字,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卑下地位[2]。

从唐代宫怨诗发展的根本原因来看,封建礼制是宫怨诗出现的根本原因,而各个朝代的后宫制度更是宫怨诗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白居易的《太行路》中,利用“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表达了古代女性身不由己的社会地位。而在周朝的礼制中,对于妇女的行为和道德均做出了规范,将三从四德作为妇女的道德行为准则,即妇女仅有着从属的社会地位,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出嫁之前,需听从父辈人的意愿,在出嫁之后需听从丈夫的意愿,若丈夫早逝,则需听从儿子的意愿。在《九嫔》中规定了妇女的规范,即妇德、妇言、妇容以及妇功等。这些规范的出现,对封建男权制度进行了巩固,明确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地位。而在妇女进入到宫廷之后,即标志该妇女再也不能跨出宫廷,即使不能得幸于帝王,也将在深宫中终老此生。由于后宫与前朝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女性为获得更好的生活,也使得后宫中充斥了斗争。在宫怨诗中,描写宫女生活以及心理的占比较大。由于唐朝时期的宫女属于长期服役性质,直接面对宫廷中的生活和斗争,这也使得宫女厌倦了宫廷中百无聊赖和钩心斗角的生活。由于宫女也是帝王后宫妃嫔中的后备人选,再加上后宫中除帝王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男性,宫女大多对于爱情有着深深的向往,但受制于封建礼制以及后宫制度,宫女即使向往爱情,也无法获得爱情。在描写宫女的宫怨诗中,一般从描写宫女生活中的片段进行切入,例如宫女入宫服役、辛苦劳作、嫉妒争宠、色衰爱弛以及老死宫中等,全面反映了古代宫廷中女性的低下地位,反映了其悲惨的境遇,哀怨风格极为明显。但由于古代社会的女性均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宫怨诗中所体现的“怨”也大多为女性的自怨自怜,无法抒发女性对于自己低下地位的愤怒[3]。

二、唐代宫怨诗女性地位

女性地位可直接反映一个时期或者朝代的文明发展程度。从女性地位的含义来看,其不仅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种,也可作为围绕女性的一种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其涵盖男女平等和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内容,旨在消除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歧视,使得其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上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而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与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中,皇权和父权是其中的核心,男性对于最高权力的追求直接导致其要求女性无底线地驯顺男性。我国的封建制度持续了几千年,在朝代更迭和制度更新上,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皇权至上和男权中心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制度及结构下,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更为低下,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无法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地位。而在宫廷中,这一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达到了巅峰,三从四德是对于女性最为基本的要求[4]。

在宫廷,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满足王朝承继和一己私欲,利用特权抢占了无数女性。而这些女性的来源极为广泛,除为巩固统治所引入的豪门女子和大家闺秀之外,平民女性的占比也较大。由于身份地位不同,这些女性在进入到宫廷之后的地位也有着较大差异,豪门或者功臣家族出身的女性可能成为地位较高的妃嫔,在各方面的待遇上较好;而平民家庭出身的女性大多只能承担洒扫一职,社会地位更低。在宫怨诗中,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不仅体现了女性在进入宫廷之后与家人的离别之苦,更体现了女性在宫廷生活中举步维艰的情形,凸显了女性身不由己的社会地位。即使女性在进入宫廷之后成为妃嫔,但帝王的后宫人数较多,即使享受了一时的恩宠与富贵,但在新人迭出的后宫,帝王的心思易变,很难保证这些女性均能得以平安终老。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利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体现了时间在蹉跎这些女性美好时光中的残忍。而在白居易的《后宫词》中,利用“红颜一夕变白发,最是无情帝王家”更为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女性以色侍他人的低下地位。而在《增广昔时贤文》中,利用“世上新人赶旧人”,指出了古代封建制度下帝王见异思迁以及喜新厌旧的本质,从侧面上反映了女性的悲剧境遇。在李商隐的《宫词》中,“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体现了帝王恩宠如流水,无法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个女性身上的境遇。在杜甫的《佳人》中,“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辩证地体现了女性的地位,尽管新人备受宠爱,但在新人变成旧人之后,依旧会重蹈旧人的覆辙,嘲笑旧人的新人也会在变成旧人之后痛哭。在后宫生活中,为争夺帝王的宠爱,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设计陷害和争风吃醋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争斗中失败的女性在生活境遇上是可以想见的凄惨,但那些获得胜利的女性,也无法保证自身一生的平稳富贵。“世上新人赶旧人”“最是无情帝王家”也描写出帝王的心思易变,有些女性即使短暂地在后宫争斗中获得了胜利,也时刻如履薄冰地生活,在战战兢兢中了此一生[5]。

宫怨诗中的女性以宮女为主,在帝王选秀中,一些家室低微、没有被选中作为妃嫔的女子大多会以宫女的身份在后宫中生存。在历朝历代中,宫女群体人数较大,除个别朝代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允许宫女出宫之外,大多数的朝代宫女均在进入到宫廷之后再无出宫机会,均在寂寥的生活中终老。在深宫的生活中,由于深宫中不得有除帝王之外的男性出入,一些繁重的劳动也均由宫女承担,宫女的温饱无法完全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也需先供给帝王以及妃嫔,宫女在患有疾病之后无法得到医疗的保障。同时,在宫女劳作及为帝王或者妃嫔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也会存在性命之忧,这也使得宫女的生活极为苦闷且危险,渴望向他人倾诉并获得他人的理解与关爱。但在深宫生活中,宫女处于最为低下的地位,没有婚姻自由,也无法接触到除帝王之外的其他男性,尽管后宫中太监的数量较多,但太监并不属于正常的男性,这也使得宫女大多受到明显冷落,在漫长的深宫生活中饱受煎熬,在“宫花寂寞红”中,也对于宫女这种寂寞的生活进行了刻画。而在宫怨诗中,对于失宠妃嫔以及宫女的描写以心理状况和生活状态为主,例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李商隐的《宫词》中“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均指出了宫女以及失宠妃嫔的寂寥生活,描述了宫女和妃嫔的不幸遭遇,指出了古代宫廷女性“怨”的根本来源。在王昌龄的《长信怨》中,利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指出了宫女在失宠之后的孤寂生活,从中点出了女性地位低下。而在漫长的宫廷生活中,一些宫女或者失宠的妃嫔为排解寂寞,选择与太监结成对食,或者宫女之间结成夫妻,以此来为自己寂寞的宫廷生活寻求安慰。尽管这种感情属于不伦之情,但也是封建制度女性卑下地位的一种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对于地位提升的诉求[6]。

唐代宫怨诗中的描写主体除宫女之外,妃嫔的占比也较大。相较于其他朝代,唐朝女性的地位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女性的话语权相对来说较高。例如武则天、上官婉儿以及太平公主等,而在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存在明显的女性主体意识,地位相对较高,也从居于背后开始转为了台前,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示了自身的才能,开始追求与男性的平等地位。在宫怨诗中,一些诗人即后宫的掌权者,例如上官婉儿、武则天等,其在诗作中尽管有着哀怨的情绪,但也展示出其雄心壮志和对于更高地位的渴求。以上官婉儿为例,作为唐朝时期的著名女官,上官婉儿出身豪门,是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在上官仪获罪遭到贬斥之后,上官婉儿随同家属被没入掖庭。由于上官婉儿聪慧善文,在武则天时期得到重用,不仅是唐中宗的妃嫔,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在上官婉儿的诗作中,尽管有着“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的哀怨之情,但也有着“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的豪迈之情,展示了初唐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除这些直接参与政治的宫廷女性之外,一些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或者无法参与政治的女性,也利用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哀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感,例如徐贤妃、鱼玄机、薛涛以及李冶等。以徐贤妃为例,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自小已经有着才女的称号。在进入唐太宗的后宫之后,徐贤妃以读书和创作的方式打发寂寥的宫廷生活,深受唐太宗的宠爱,地位不断提高。在唐太宗驾崩之后,徐贤妃哀痛不已,拒绝服药,最终在第二年病逝。在徐贤妃的诗作中,流传下来的较少,例如《拟小山篇》《长门怨》《秋风函谷应诏》《赋得北方有佳人》《进太宗》及《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等,尽管也有着《长门怨》这类宫廷怨诗,但也有《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类政论文章,在历朝历代中均有着较高的地位,并被收入到《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旧唐书》等多部重要的典籍中,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唐朝时期女性在主体意识上的觉醒。但从整体来看,尽管女性地位在唐朝时期有所上升,但对于宫廷中的女性来说,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后宫中的女性仍旧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仅作为统治者发泄欲望的对象,承担着失去自由以及失去独立人格的悲苦,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成为宫怨诗的主要素材来源。无论是有着一定地位的后宫妃嫔,还是处于最底层的宫女,均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7]。

结束语

唐代作为宫怨诗发展的巅峰时期,集中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在宫怨诗中,能够窥见封建制度对于女性的压迫与剥削,感受到千百年来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对于自身悲惨命运的呐喊。在今后的研究中,也需加大对于宫怨诗的研究力度,提炼女性的价值,提升女性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开展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

参考文献

[1]杨许波.论《长门赋》《自悼赋》对唐代宫怨诗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41(1):29-35.

[2]廖春艳.宫怨诗中的女性自觉[J].青年文学家,2021(6):47-49,52.

[3]王子千.谁在说话?王昌龄宫怨诗中的发声之人及隐藏话语者[J].环球首映,2021(7):72-73.

[4]彭宇星.浅析王昌龄宫怨诗中的“怨情”[J].青年文学家,2018(24):95.

[5]饶岸.找准诗人的定格与聚焦:以西宫春怨为例浅谈如何读懂古典诗词[J].教学考试,2018(28):15-16.

[6]刘丽清.论杜牧宫怨诗中的女性形象[J].散文百家(下),2017(12):5,14.

[7]赵灵.浅论宫体诗的两个特性及女性宫体诗人的创作[J].名作欣赏,2017(21):132-134.

作者简介:林丽娜(1988— ),女,汉族,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粤语教学、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院级科研类项目“唐代宫怨诗视角下唐代女性地位转变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YKY16)。

猜你喜欢

女性地位唐代
用现代女性婚恋观来解读《何处是归程》中的婚恋观
由“哭嫁”看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地位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略论西方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
从《达·芬奇密码》中解读女神崇拜及女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