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科学路径探究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

2023-03-10刘海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饭圈三全育人高职生

刘海滨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三全育人”新理念,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此后,“三全育人”的科学路径问题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一些学者认为机制建设是“三全育人”的关键路径,建议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领导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育人协同机制),推动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2]有学者认为,唯有群策群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巨大合力,才能切实地做好“三全育人”工作。[3]学界主要从实践视角探讨了“三全育人”路径的构建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方法论启迪。然而从科学理论视角构建“三全育人”路径,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4]37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的“三全育人”路径,具有科学和真理的属性,能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目标指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目标指向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1835年8月,马克思在一篇关于职业选择的德语作文中描绘了他心目中人的理想化形象——“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凡是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都能处理好职业选择与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人具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也是人的高贵神性。但是人一旦作出某种选择,就必须对其负责任。因此,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而应该慎重选择。伟大人物在选择职业时总是慎而又慎,他们经常向父母征求意见,也会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划定“红线”,开出“负面清单”。用以炫耀的职业、不能胜任的职业、缺乏热情的职业,以及让人们有失尊严的职业等,均在“负面清单”之列。

伟大人物的职业选择指针有二:一是让全人类过上幸福生活,二是让自己的人格达至完美境界。这两个指针并非敌对和冲突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私利而工作,可能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著名的学者和哲学家,“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5]459。人应该胸怀世界,在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工作过程中生成完美的人格。马克思写了一段文采华丽、饱含激情的生命价值宣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5]459-460

在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生命历程中,马克思并未选择一个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的职业,而是终生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恩格斯晚年在解释“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时,非常谦逊地说:“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6]296-297马克思作为一个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目标的完美体现者。

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盲目必然性

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运用原子隐喻探讨了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指出原子式个人的命运受盲目必然性的控制。马克思认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采取直线下落、排斥和偏斜三种运动形式。直线下落运动意味着盲目必然性,因为在直线下落运动中,原子被虚空消解为组成直线的无限个点,被束缚在固定的运行轨道中。原子因排斥力而产生的偏斜运动意味着偶然性。原子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似乎有灵性和灵魂,总是力图摆脱必然性的控制,通过偏斜运动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呈现出个性,获得自由。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盲目必然性的神秘面纱被马克思揭开。盲目必然性显露为必然王国的“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盲目必然性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人只有依赖和依附于“他者”,才能生存和发展。“他者”有三种形式,一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即人力;二是具有统治权力的人,即权力;三是鬼神,即精神化的人力或者自然力。在原始社会,个人如同单个原子一样,没有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只有同他人合作狩猎、采集食物或依附于氏族、部落等血缘共同体才能够存活。个人受到“他者”的制约和限制,匍匐在风雨雷电等自然力之下,生存下来实属不易,根本谈不上自由个性和素质发展。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依附于奴隶主。在奴隶主眼中,奴隶不是人,而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官员依附于国王,臣仆依附于封建主,农奴依附于地主。不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是显性的、可见的,还没有被金钱、商品等物品遮蔽。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物的关系。商品、金钱等物品作为一种异己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揭示了资本、金钱等外在力量扭曲人,致使人片面发展,变成“单向度的人”的状况。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人实现了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189。人们变得多才多艺,成为“完整的人”,共同组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三全育人”的科学路径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破除制约人发展的盲目必然性为手段,旨在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既包括卓越人才,也包括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大众化人才。它启示我们,“三全育人”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辩证过程,必须走“一破两立”的创新性路径。所谓“一破”意味着“三全育人”的首要目标是破除制约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盲目必然性,做到有的放矢。“两立”意味着一是立足于“三全育人”的特殊性,张扬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卓越人才;二是立足于“三全育人”的普遍性,让大学生“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破除制约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盲目必然性

高职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普通高校分数线,自主学习和持久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一些高职生处于“心理断乳期”,自卑和依附心理较强,心灵处于漂泊状态。高职生的依附性心理弱点,成为资本力量介入并控制他们日常生活的突破口。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是“饭圈文化”的主要消费者。[8]“饭圈文化”是资本为实现增值而打造的一种新型消费文化。“饭”是英语单词fan的音译。fan的复数形式fans被音译为“粉丝”,有崇拜者、狂热者、“迷”等含义,非常契合追星者崇拜偶像的情感状态。“饭圈”又称“粉丝圈”,是以“站姐”“粉头”为中心、众多“粉丝”为外围的同心圆式网络社群。“饭圈”种类繁多,包括“谍战”“仙剑”“韩流”“网文”等类别。在温情脉脉的“饭圈”共同体内,一些“粉丝”称呼“站姐”“粉头”为“女儿”“儿子”或者“男友”“女友”等,似乎找到了情感认同和心理依靠,玩得不亦乐乎,经常流连忘返。

娱乐资本作为一种盲目必然性和神秘力量,左右着“饭圈”孵化和成长的全过程,控制着“粉丝”的精神和消费行为。资本热钱沿着“明星经纪人—网络营销号—‘站姐’‘粉头’”的路径,牢牢地控制住“饭圈”。它注资某个网络营销号,高价雇佣明星经纪人。经纪人主要以选秀节目为平台造星,通过渲染艺人的靓丽颜值、才艺魅力和“草根”身份等方式“吸粉”,在短时间内将其包装成偶像。这些偶像型艺人在“饭圈”内扮演“站姐”“粉头”的角色,接受“粉丝”膜拜。他们按照金钱标准,把“粉丝”分成“核心粉丝”“普通粉丝”和“路人粉丝”三个等级。“饭圈”文化作为资本刻意打造的一种新型消费文化,本质上是“偶像拜物教”。它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物的依赖性”关系,即纯粹的金钱关系。在“饭圈”中,不良资本控制着“粉丝”的喜怒哀乐、消费习惯等,使之退化为失去主体性的“单向度人”。

因此,必须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凝聚政府、社会、学校、高职生等各方力量,生成强大合力,使高职生摆脱不良资本力量的控制。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资本的监管,展现出强大监管力。社会主义市场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体,既要尊重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2021年6月15日,中央网信办发起了名为“清朗·‘饭圈’乱象整治”的专项行动。这场为期两个月、覆盖全国的专项整治行动声势浩大,成效显著。数以万计的涉“粉丝”群体被依法解散,众多的违法违规信息、违规账号、不良话题等被依法删除,网络空间变得清朗有序,展现出了有为政府对不良资本的强大监管力。

其次,网站平台要展现出超强的遏制力。一些网站平台在不良资本的操纵下,忘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榜单排名、选秀节目等方式,诱导“粉丝”打榜,加剧了“饭圈”乱象。2021年8月2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了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等十项措施;要求网站平台遵纪守法、严以自律,压实落细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各网站平台积极整改,通过停播网络选秀节目、废除“花钱刷票”功能等方式,有效遏制了不良资本无序蔓延和扩张的势头。

再次,高职院校要展现出强大的教化力。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教育和教化力量,远非低俗的“饭圈”文化所能比拟。高职院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引导其崇拜那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和为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榜样人物,使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精神家园中安家落户。

最后,高职生要养成强大的自制力。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依附心理较强。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要重点训练和提高高职生的自控能力,使之生成自我意识,成为有远大理想、充满激情的能动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7]211高职生唯有具备强大的自制力,摆脱崇拜虚假偶像的异化生存状态,才能有效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突出“三全育人”的特殊性:张扬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卓越人才

“三全育人”工作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注重因材施教,张扬大学生的个性。高职院校要从“三全育人”的特殊性出发,以理想、信念为精神引领,以人机结合为手段,张扬高职生的个性,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人才、大国工匠。

一方面,以宏大理想为引领,培养卓越人才、大国工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鼓舞人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三全育人”的首要工作是为大学生“立心”,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远大理想。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向学生专题讲授大国巨匠如何在远大理想引领下成就伟业的事迹;积极引导大学生崇拜和学习马克思、钱学森等杰出人物;让大学生深刻地领会一条真理:只有将自己的远大理想与人民幸福、祖国富强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乃至大国工匠,人生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利用人机结合技术培养大国工匠,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开发大脑是关键。与电脑相比,人脑在识记、知识存储、知识运用和处理方面的能力较弱,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强大。钱学森认为,把人机结合起来,实现感性与理性、性智与量智的有机统一,可以培养出智慧超群、能破解重大疑难问题的巨匠、“新人类”。[9]208

以人机结合方式构建的“三全育人”空间是一个“智慧大世界”,简称“智界”。它是由专家体系、机器体系和知识体系组建成的一个虚拟工作间。高职院校教师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征,采用综合集成法,凝聚专家、计算机和古今中外知识体系的智慧,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的智慧。在“智界”里,教师作为专家集体的主持人,组织专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专家的心智、经验、形象思维能力,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知识体系集成了专家以及前人的经验知识、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关问题求解的知识等,为计算机定量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机器体系通过数据存储、分析、计算以及辅助建模、模型测算等手段,能迅速地破解各种难题。总之,人机结合技术将人脑与电脑相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培养具有高超智慧的大国工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彰显“三全育人”的普遍性:培养大众化技能人才

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是“三全育人”的主体,大学生是客体,均具有共性、普遍性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三全育人”的普遍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它的主体以全面的方式育人,二是让它的客体“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高职院校以全面的方式开展“三全育人”工作

以全面的方式育人,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而非拜金主义者、“物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0]150以片面的方式育人,意味着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育人,把私人占有某物当成主要教育目标。例如,学校或者教育部门以是否拥有高分数或者以是否获得较高的学历、学位、社会地位和财富为标准评价和衡量教学效果。总体而言,以片面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多数是自私自利的人,即“单向度”的人。

全程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体现着育人时间的连续性。“全程”广义上指受教育者的全部生命时间;狭义上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也就是大学阶段。受教育者的生命时间主要包括家庭时间、学校时间和工作时间等。全体社会成员作为育人主体,应齐心合力地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全部生命时间中,实现广义的全程育人。从狭义上看,高职专科生的大学阶段由三个学年度组成。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作为育人主体,不仅要将育人工作覆盖到教学、服务、管理等过程中,而且要突出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出每个学年度的育人目标。在第一个学年度,要聚焦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在第二个学年度,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身体等综合素质,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在第三个学年度,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总之,全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时间维度,表现为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它重视育人的阶段性和特殊性,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持续育人,助力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体现了“三全育人”的空间性,强调空间浸染式育人。在这里,空间是由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各级领导、家长、高职生等“全员”,以及地理环境等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大地”。唯有扎根中国大地汲取养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用美丽中国的名山大川和乡村美景熏陶其心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渗透进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里,高职院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环境影响人,人也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具有一致性。高职生作为社会风尚的积极引领者和社会环境的变革者,以表率和先锋作用改造社会环境,让“三全育人”工作演变为革命性实践活动。

2.高职院校让高职生“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培养大众化技能人才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区分为个体本质和类本质两类。个体本质是人的感觉、需要、肉体健康、精神需求等;类本质是指人的自由的和自觉的劳动活动及其创造物,包括人化自然界、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等。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意指人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占有者,而不是私有者。“占有”意味着共同拥有某些对象、物品,人们将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使用,它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私有”是指人独占某些对象、物品,拒绝他人使用,是私有制条件下占有欲的体现。

“三全育人”工作的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即全面地占有人的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人,而不是仅以私有财产最大化为目标的人。私有制使人不能“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遏制人的发展潜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高职生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充分挖掘自身的发展潜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全育人”旨在通过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人的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人置于平等地位,认为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破除制约人发展的盲目必然性力量。基于此,我们提出了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一破两立”科学路径。“一破两立”育人路径摒弃了歧视高职生的社会偏见,基于每个高职生皆可成才的理念,提出要把高职生从网络游戏、消费主义文化等盲目必然性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采用人机结合教育方式,培养卓越人才和大众化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饭圈三全育人高职生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