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2023-03-10陈劲竹吴理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均等化共同富裕精神

陈劲竹,吴理财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走向了拨乱反正的重振之路,精神生活的发展也走向了新的阶段。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祝词时指出,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首次提出。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把其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被视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借鉴。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被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必要条件[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民基于如今生活条件提出的更高需求,而缓和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些年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动态较为活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意味着推进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必须加强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科学界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观照涉及多方面,紧紧跟随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实际需要。学者多从体育文化[3-5]、邻里关系和宗教信仰等道德观精神[6-8]方面进行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综合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前景向好,精神文化发展已被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以往已达到全新高度,但仍暴露出不少问题[9]。我国城市文化服务以支付型为主,农村文化服务以福利型为主,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式微,一些健康文明形式的发展面临困境[10~13]。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研究把精神文明生活界定为人们为了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包括道德品质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与文化娱乐享受等。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14],例如文体事业与文旅产业的普及化建设,图书馆、文化站、体育设备的建设以及大规模的文体比赛等。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是保障国民精神生活质量的基础与前提。人们内在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精神境界是否更高,取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软件与硬件载体。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点,是推进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面化、均等化、公平化发展,以此达到国民心理愉悦等层面的深层次富足,从而推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综上,本文希望基于在安徽省合肥市农村社区展开的调研访谈、参与的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与广泛发放的问卷,梳理合肥市农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现状,发掘城乡均等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管理与发展方向的对策与建议。

二、农村精神文明生活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有了更高要求。走进新发展阶段,用高品质、多种类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总体来看,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效果向好,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积极影响着共同富裕的成色。

(一)公共文化设施长足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下足功夫,建设城乡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使得公共文化体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并且各地都在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其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各农村形成明显的“以县为主”模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中心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良好,甚至比城市更具地方自然人文风情;各地政府大力建设国家公共文化语音、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并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志愿者艺术慰问演出、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其三,创新文化运行机制。各地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形成了多样化社会文化新模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外部单向引进“人才”为主的农村文化发展方式,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民间文化的融合,创新农村文化运行体制机制,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源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如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心下沉,整合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城乡文化服务,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并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形成了多元生产模式和民主决策机制。

(二)文化产品服务建立健全

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各农村都已形成特色产业文化定位。多地开发红色革命旅游,依托各自文化形成了特色文旅产业链,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宣传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这也是当地村民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的最佳形式。多地种植特色农产品,开发采摘旅游,经济效益步步高升。

合肥多地农民群众有看戏的传统,于是政府每年组织定量15场的“送戏进万村”活动,以接地气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合肥各地农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色。珍贵的传统资源生存于檐牙之间,其背后蕴含的乡土文化得到了极大利用。各农村寻找当地农产品的“致富果”与乡村旅游的主导产业,多方合力举办特色非遗活动与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特色文化,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同时提升了游客体验感。

(三)精神发展迈上新台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合肥各地农村不仅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迈上新台阶。例如合肥各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张贴“红黑榜”,村庄每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出红榜正面人员与黑榜负面人员并进行公示。“红黑榜”在村规民约等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通俗易懂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涵盖个人道德、卫生清洁等各个方面,用以激励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优秀村民;并通过曝光一些陋习,惩罚、监督、纠正不文明行为。除此之外,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还举行“最美庭院”“流动红旗”等荣誉称号评选活动,并辅以购物补助、日常用品赠送等福利,以此培育文明乡风。“红黑榜”制度使村民们开始注重自家的卫生环境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让村民自愿自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做好人、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当前,我国农村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弘扬。多地景区由村民自愿组建志愿救援队,可见村民及旅游业从业者拥有古道衷肠与乐善好义之心。如今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全社会道德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多维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城乡均等化建设的重点,是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农村公共文化作为城乡均等化建设的重点方面与提升国民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卓有成效,但也暴露出多种问题。

(一)发展上的落后性

我国农村社区居民基于地缘、血缘与业缘进行联系,且拥有共同的小农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拥有的私性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私性文化活动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与之相比较,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却趋向式微。大多数农民在闲暇时聚在村庄文化站里专门装修的麻将厅与棋牌室,聚集打牌、搓麻将、抽烟喝酒,伴随着粗话俗话,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部分人员在空闲办公室里打麻将,不分公私场所且忽略正式工作。随着抖音短视频的兴起,农村老年人也逐渐沉迷于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将许多时间花费在刷手机视频上。

(二)区域上的二元性

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异明显。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历来强调均等性原则。从现状来看,城镇居民精神文化水平较高,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较为匮乏和枯燥。在合肥农村,绝大多数乡镇配备有图书馆和文化室,但是很少有乡镇依据这些文化资源举办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难以发挥足够的影响力。另外,农村的电影和文艺活动演出往往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存在举办次数少且质量不足等问题,部分村庄甚至在休闲锻炼等设施上“一地难求”。

不仅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较大的精神文化建设差异,各城镇之间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城乡问题这种“主要矛盾”,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问题可以归为“次要矛盾”,并且往往容易被忽略。传统乡村聚落布局较为分散,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于是政府决定加大对农村的中心——城镇进行建设投入,以期通过中心地带的辐射效益带动周边村镇的文化事业发展,但这在客观上导致村镇文化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远在村中的村民受交通与时间成本困扰,难以参与中心村或镇上的文化活动,本村又缺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居于偏远地带的村民便在客观上成为精神文化均等化建设的“弃儿”。

(三)形式上的单一性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问题是以“政绩”推动文化服务供给而导致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问题[15]。地方政府照搬教条经验,一味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规模与总量,忽视了农村文化发展现状与农民文化服务需要,扭曲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真正目的。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还需要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乡村文化的客观驱动性。从目前合肥农村举办的文化活动来看,最常举办的就是非遗活动与文娱演出,类型单一。一些乡镇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但效果欠佳,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还不如农产品销售,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特色或者根本不适合发展旅游业。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霸王硬上弓”的行为,拿地方并不出众的历史资源或者绿色资源强行发展旅游业,这无疑是走不通的道路。

地方政府照搬成功经验,以标准化、统一化的方式进行文化服务建设,弱化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与特色,不能与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有效对应。从根本上讲,农村群众应是文化活动的主体,但在某些地方政府的文化服务活动中,政府往往是唯一的主体,农村群众反而变为支配性的且可有可无的存在。

(四)功能上的缺失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往往是因为政府部门没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而是以上级下派的量化指标推进工作任务。例如公共文化设施本来是举行文化活动与文化宣传的阵地,但许多农村的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长时间闲置,只有在上层政府进行检查时才会“焕然一新”。这从侧面印证了如今农村多数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实现常态化运行,而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空壳”。

当前,一些农村面临基础设施差、活动场域狭小老旧的问题,缺少公共文化活动和可以组织表演的文艺表演场地;许多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面临设备老化等问题,难以为继。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导致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瓦解,许多精神文化缺少传承,新的文化氛围又难以建立,更难加深文化凝聚力。

文化资源对应文化活动。当前农村文化资源公益性居多,所以文化服务多针对老年人,忽略了青年人的需求。一些年轻人向往城市的服务型消费与高档文娱场所,但农村中并没有高档消费文化服务设施,导致“空心化”现象加剧,恶性循环。有部分群众反映,基层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话动稀少且不吸引人,公共文化场地距离较远,“自然就懒得去,还不如在家刷抖音打麻将”。

四、改进对策与相关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实现机制就是均等化。目前,诸多学者都在呼吁城乡格局从二元化向均等化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初次分配的能力,缩小初次分配差距;缩小城乡再分配差距,给城乡统筹发展带来巨大效能。如今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正是以新时代为起点,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标准化、均等化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为宗旨。积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是推动精神文化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要在促进农民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摆脱贫困、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畅通的社会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二)供求进行有效对接,发展多元文化服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形成了以体育、广播、电视乃至宣传等职能整合为综合功能的文化站,打造了村部下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但是这些文化站机构仍然带有较浓的政效性质,更主要的是一种部门化的文化管理机构,而不是一种农村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管理多于服务,输送多于培育,体现着控制、改造、管制的核心理念,是一种非农民主位的文化服务体制。在日后的建设中,此类部门应以满足农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更多样化的、更真实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农民群众文化发展权利为根本目的,符合农村基层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需要,制止以政府为本位、忽视农民真正需求的文化供给,校正以文化行政部门主导的、较少考虑农民受众地位的的文化灌输模式,组织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相契合的文化活动。

特别要提出的是,虽然各农村如今大力推行文旅,但真正搞出特色、搞出名声的极少。从这种角度看,文旅产业开发虽然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应该建立在乡村立足自身实际特色与保护生态环境和村落景观的基础上,并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

(三)“公私”平衡,落实先进乡风文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旨是塑造健康的公共文化理念与生活方式。构建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但可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农村社区内聚力,而且有助于国家对城乡社会的均等化建设,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虽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能遭遇活动内容私性化带来的冲击,但是私性文化与公共文化并非绝然对立的两个概念。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带来的是农村经济社会纽带的紧密联结与凝聚性的发展、组织性的提升。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与公共文化精神的式微,助长了农村赌博、酗酒、封建迷信等不良精神文化的传播,其兴盛导致私人精神的蔓延与对公共文化的挤压。在鼓励具有积极影响的私性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政府可以适当加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的供给力度,给予农民更多的公共文化选择;同理,在公共文化活动增长的同时,私性文化活动也可以因农民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而得到平衡,从而推动积极乡风文明建设。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直接关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也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笔者想谈谈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均等化的理解。乡村文明建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将乡村文化视为落后的文化;所谓城乡均等化建设也往往代表着农村向城市的看齐。或许农村文化确实代表着少数人的、落后的文化精神,例如农村中常常看到村民们在街头巷尾长时间地闲聊畅谈,或者一下午都在打牌、下象棋,这在城市生活中被视为无所事事、浪费时间,但细细品味农村的文化特征,这对农民们来说或许就是生活常态与打发时间的方式。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题下,城乡均等化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笔者希望看到今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避免如今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成为符合供求关系的、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均等化共同富裕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