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方式 促进自主发展

2023-03-05金鑫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自主发展

作者简介:金鑫(1989—),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摘  要] 自主发展能力是学生创造的必备能力,是他们适应未来生活的关键品质。教师要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开始,启发学生积极地学、针对地学、高效地学。

[关键词] 优化教学方式;自主发展;认知冲突;惯性思维

自主发展能力是学生创造的必备能力,是他们适应未来生活的关键品质。小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能力起源于课堂教学,发展于学校学习之中。因此,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既是教师高质量教的成果,又是学生高质量学的结果。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开始,用充满智慧的“教”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学”,才能在智慧的教学与高质的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中,在智慧的教学与高质的学习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一、教:启发学生积极地“学”

“教”应是启发性地教,教师从第一视角去研究自己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融入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活动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为之探究、思辨,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是为了学生积极地“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期待、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探究、质疑、验证中。在探究、质疑、验证中,学生能够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具有启发性,学生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就会享受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能借助自身的学习经历、操作经验和活动感悟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1. 在冲突设计中引发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探究的新知识的连接通道,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契机。教师要创设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促使高阶思维的形成,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学习,驱动深度学习的发生,实现自主发展。

比如,教学“负数的认识”时,小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师(先出示温度计):“这是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试温度,不过今天咱们不是用它来测温。”

显然,教师的这种说法已经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温度计除了测量温度,还可以有什么作用?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发现温度计中装有红色的液体,有刻度还有数字,这些数字从0开始向上和向下都有一些数……

师(提问):“0上面和下面的数代表的意义也一样吗?”

同样的数,因为位置的不同,意义究竟有何不同?本课例选用现实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 在活动设计中驱动探究

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综观当前的课堂,部分教师存在“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探究”的思维误区,部分教师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活跃的课堂,忽视自身的课堂管理,也忽视了学生的静心思考,从而让数学课堂失去本真、失去价值。针对这种误区,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水平,通过简化教学流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探究回归本质,让“高耗低效”的浅层次探究变为“低耗高效”的深层次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用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究:(1)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积是几位数呢?(2)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积一定是四位数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这两个问题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促使他们选择特殊的素材——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最小的三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猜测和验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实现了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只有合理设计活动,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

3. 在练习设计中助力发展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程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重视练习的设计,或照本宣科,或依赖教辅,不加筛选,让学生置身于“题海”之中。有效的练习既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练习中获得愉悦的学科体验。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意图,并简化练习内容,优化练习形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抓住异同点和问题的本质,深刻领悟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用6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横着摆一排,露在外面的有几个小正方形的面?

(2)用6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竖着摆一列,露在外面的有几个小正方形的面?

(3)用6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靠着一个有三个面的墙角横着摆放,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

(4)用6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靠着一个有三个面的墙角竖着摆放,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

这4个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将同样多的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式进行摆放,让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正方體因为摆放方式的不同,露在外面的正方形面的个数是不同的”。变化的条件和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让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这样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促进学生针对地学

“教”可以是有针对性地教,教师从第二视角(学生视角)把握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等特征,充分预设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体验活动以及筛选教学资源和选择学习材料。在针对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和需求的差异,避免“齐步走”和“一刀切”。在这种针对性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独立主动的思考,在猜想、验证、交流和反思中,构建数学知识的本质体系。

1. 引领——在生长处

数学知识体系庞大。数学知识虽然分散在各册教材中,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在知识生长处搭桥梁、巧点拨,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建立知识框架,使零散的知识互相关联,使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比如,教学“小数除以整数”一课时,教师要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题、列算式。在交流2.4÷3的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换算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除法来算,有的学生联系小数的意义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计算,还有的学生通过事先预习找到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前三种方法都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易于掌握。学生对最后一种方法的运用有困难,教师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点拨:

(1)计算时可以把2.4元当成多少来计算?

(2)这样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才能得到2.4÷3的商?

这样的3个问题,充分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以小数”,将整数除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除法中,将对数学知识的点拨提升到对思想方法的点拨。

2. 点拨——在疑难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第二视角厘清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认知上的疑难处,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来点拨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的障碍,从而使数学的学习变得深刻起来。

比如,“分数的意义”一课中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单位“1”。为了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笔者分三步进行教学。

(1)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这一步的目的是為引入单位“1”积累素材。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目的在于引出不同的对象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这个整体可以是1个或多个物体,通常称为单位“1”,以降低学生认知上的难度。

(3)在教师给出的图中找一找单位“1”。这一步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单位“1”可以是自然数1,可以是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1个整体。

以上三步使学生既突破了单位“1”的理解难点,又丰富了单位“1”的内涵。

3. 评价——在焦点处

学生创新思维常常体现在思路有分歧、认识有争议的数学问题中。因此,教师营造辩论的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对话与互动,聚焦辩论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火花,让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

比如,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丽丽家、明明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已知丽丽家离学校298米,明明家离学校534米。你知道丽丽家和明明家相距多少米?

在学生的交流中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832米,少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36米。对这两种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判定,而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明确了丽丽家和明明家可能在学校的两侧(出了校门向两侧走,路程不重合),也可能在学校的同一侧(出了校门向同一方向走,路程有重合的部分)。如果两家在学校两侧,那么两家相距的路程是298+534=832(米);如果两家在学校的同一侧,那么两家相距的路程是534-298=236(米)。

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问题的焦点处不急于做简单的判定,而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认真倾听的重要性,感受周密思考的重要性。

4. 拓展——在留白处

“留白”即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思考和操作。留白是一种教学智慧,它能够有效地减弱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应审读教材,发现“教材留白”、设计“教学留白”,这有助于学生重新架构相关知识,发展数学素养。

比如,“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理解物体间“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要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可以这么做:首先拿出1张纸,在这张纸上画两条直线,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想象这张纸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这个平面中有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最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几何图形中随处可见的垂直与平行的例子。

大量的例子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性,具体感知什么是无限延长,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时间,为学生整理知识“留白”,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变得更自信。

三、教:促进学生高效地学

“教”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高效地学”。高效地学是指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从第一视角(教师视角)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还要从第二视角感知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学。

1. 开发——摆脱文本束缚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教材,开发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开发具有时代感、生活味的素材,将抽象素材变成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比如,“厘米和米”单元里有“我们身体上的‘尺”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开发素材:

(1)动画演示:猫剪短胡须后,为什么会被洞口卡住?

(2)三项体验活动:一是小组合作测量“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认识“身体尺”;二是合作测量“1米中分别有几拃、几步、几脚”;三是选择合适的“身体尺”量出教室的长和篮球场的长。

(3)思考:为什么测量篮球场的长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这个教学素材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认识了“身体尺”,体会了“身体尺”的生活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用“身体尺”量物体虽然方便,但是有局限性,精确测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和工具。

2. 创新——打破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既指教师已有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又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新知识时的负迁移。这些都容易使教师和学生禁锢思想,形成认知盲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封思想,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质数和合数”的课堂小结中,教师为打破定式的课堂小结,抛出问题:请你帮质数和合数设计一张名片。有的学生条目式概括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见图1),有的学生介绍区别质数和合数的方法,有的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绘制非零自然数的集合图(见图2),还有的学生将本节课的“质数和合数”与以前的“奇数和偶数”进行对比。

教师因地制宜地打破教学常规,用“制作名片”代替“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的课堂小结从“应答式”转向“操作式”。

总之,教师要在优化教学方式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自主发展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创设教学空间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浅谈心理学在婴幼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设计“陷阱”,引起质疑,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试析地方中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策略
信息时代下职校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探微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