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生为本”,建构小学数学童真课堂

2023-03-05齐淑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习兴趣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齐淑花(1970—),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摘  要]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计划时,应坚持“以生为本”。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还课堂以本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学习。

[关键词] 学习兴趣;核心素养;以生为本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课堂上过度“以生为本”会影响教学进度;宽松的课堂氛围会让部分学生“投机取巧”,形成“惰性”,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则会失去教师的威严,影响班级管理。因此,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放权,习惯于“以师为本”。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以师为本”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但是这样的课堂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必须改变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建构一个真实的、适切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建构一个童真课堂。

在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建构一个指向数学学习本质的童真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的重点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拥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以此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入游戏、故事、动画、卡片等教学素材,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宜的情境。

比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呢?

生(齐声答):没有。

师:你们再仔细看看,今天老师是不是变得更漂亮了呢?

生(齐声答):是。(全场笑)

师:是什么让老师更漂亮了呢?

生1:今天这身西装比较漂亮。

师:是吧,我也是这么认为。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特别的东西呢?

生2:西装上的胸针很别致。

师:这都被你发现了,这个可是点睛之笔。

师:這个胸针是我过生日的时候朋友送的,现在他要过生日了,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呢?

生(齐声答):买个礼物回赠给他。

师: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

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地引出了要回赠礼物这一教学情境,增加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味;然后,教师拿出准备的礼物(两件上衣),其价格分别为341元和275元,由此给生活情境添加数学味。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教师紧紧围绕这一情境展开,使其贯穿“退位减法”的全过程,将真实的情境融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消除了数学运算的枯燥和乏味,提升了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插入“我有什么变化吗”“漂亮吗”“哪里更漂亮”等一系列问题,引出赠礼与回礼这一情境,然后在教学中围绕“回礼”展开讨论,将生活内容向数学知识转化。教师设计以上教学情境,其目的并不是展示“退位减法”的全过程,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消除与数学的距离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众所周知,数学运算是枯燥的、乏味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运算结果,只讲授运算法则,则会增加数学的枯燥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得数学学习变成了生搬硬套,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过,教师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时,应关注情境的有效性和适配性,如果情境的创设过于复杂,或者离题过远,都难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以上情境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不过成人赠送礼物之类的话题并不是二年级学生所关注的,因此可能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削弱情境的价值。当然,对于情境的创设和把控,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认知,但言简意赅、简单明了更能体现数学应有的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体现自我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当成口号,并未将其真正落实到位。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去组织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常使出浑身解数将数学知识强灌给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渐渐失去参与课堂的欲望,逐渐成了课堂的旁听者;教师“教”得很累,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注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坚持以生为本,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今天某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大家看看操场上热闹吗?(师展示运动会场景)

生(齐声答):热闹。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现在正在举行哪些项目呢?

生1:有跑步的,有跳绳的。

生2:有踢毽子的,有跳高的。

师:很好!大家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几名运动员参加呢?

生3:跑步的有9人。

生4:跳高的有6人。

……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学校给每名运动员准备了1瓶饮料,其他班级已经送了一些,剩下的交给我们班,大家看一看,还有多少没有送?

教师出示动画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让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师:说一说你们观察的结果。

生5:还有13瓶没有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5:这个很简单,一个个数就可以了。

生6:我是从9开始接着数的,正好数到13。

生7:箱子里有9瓶,可以把外面1瓶放进去,这样箱子里就是10瓶了,箱子外面还有3瓶,加起来一共有13瓶。

师:很好,大家有这么多的好办法。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个方法呢?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终一致认为生7的方法更高效,将9加上1,这样就凑成了10,运算起来更加简捷、方便,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不容易出错。为了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教师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中的“跑步人数为9人”这一关键条件,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与9有关的算式问题,从而及时优化运算方法,为后面8加几、7加几等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常常有所不同。正如刚才的问题,有的学生是一个个地数,有的学生是接着数,还有的学生想出了“凑十法”。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没有指出哪个为最优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学生与他人的运算方法进行对比,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呈现了多种算法,还发现了最优解决方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应该尽量给学生一个操作实践的机会,借助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去反思、去改进,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认知,健全他们的想法,促进他们更高智慧的生成。

三、合作探究,成就自我

小学生生性活泼,相比“听”来讲,他们更喜欢“说”,更喜欢与老师、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爱交流、爱合作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学习,从而建构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并学有所获。

比如,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从2~50中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掉)。教师在两个班级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在(1)班教学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展开,先让学生按照要求划掉对应的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数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很容易发现剩下的数为质数。在(2)班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一起做,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组,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练习。从结果反馈来看,学生不仅按照要求准确地划掉了对应的数,给出了剩余的数为“质数”的结论,而且学生还有其他发现:2、3、5、7除了它们本身外,它们的倍数都是合数;2~50这些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还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从1开始,说明1比较特殊,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可见,同一个问题,同一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所产生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学反思:对于方案1,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的,虽然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学生的思路也被禁锢在教师的思路之下,因此,教师除了给出“剩下的数为质数”,没有其他特别的收获;方案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最终发现了更多的结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试着放手,营造机会让学生自由翱翔,他们往往会有更多的收获。当然,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精挑细选,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从而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四、勇于创新,升华自我

小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喜欢表达,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突发奇想”,而这些“突发奇想”可能与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有偏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突发奇想”呢?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对其视而不见呢?还是耐心倾听,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呢?其实,教师面对这些“突发奇想”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传统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喜欢采用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与教师的思路一致,则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与教师的思路不一致,则强行地将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按照教学预设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思考产生不同声音的缘由,对学生进行正确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比如,在“十几减7”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问题:13-7=(  ),23-7=(   ),33-7=(   )。问题给出后,教师让学生先运算,再看自己有什么发现。根据预设,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发现当个位不够减的时候,通过借位来完成运算。在實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不过学生的“发现”并不是教师的预设。学生说:“我发现答案的个位都是6。”学生给出的结果让教师一时不知所措,面带不悦地让学生再思考一下。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追问:“为什么会是6呢?”这样通过进一步追问就可以将学生引入预设的答案,即通过“13-7”进行运算。不过,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而是选择通过“强灌”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关注预设、关注结果,忽视生成而错失身边的精彩。其实,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最容易发现的却是“个位全是6”,这是符合学生认知的。然而教师因为从自己的视角去思考,所以错过了学生眼中的精彩。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转换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去预设,去捕捉学生眼中的精彩,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有效避免“冷场”和“尴尬”;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哪怕学生的想法是片面的、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都应给予鼓励。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好学生敢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的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从而建构一个高效的、真实的、生动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学习兴趣核心素养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