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声乐表演技巧

2023-02-18程鹏春

艺术大观 2023年35期
关键词:声乐表演合唱贝多芬

作者简介:程鹏春(1982-),女,山西朔州人,本科,助教,从事声乐教学、声乐表演、声乐合唱等研究。

摘 要: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是第一部将人声与管弦乐队结合的交响曲,也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的第四乐章引用了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通过合唱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谊的向往。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声部设置以及声乐表演技巧的运用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该作品合唱部分的艺术魅力和表演要点。

关键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声乐表演;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5-00-03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后世的许多音乐家。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共有九部,其中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1824)是他的遗作,也是他的杰作。该作品是第一部将人声与管弦乐队结合的交响曲,被誉为“交响乐的皇冠”。该作品的第四乐章引用了德国诗人席勒(1759-1805)的《欢乐颂》,通过合唱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谊的向往,是一首具有普世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赞歌[1]。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声乐表演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一)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

贝多芬,作为欧洲古典音乐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作品总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19世紀初,欧洲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民族意识和自由精神觉醒,人民对于平等、自由和博爱的渴望日益强烈。这种时代背景对贝多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并在其中首次引入了合唱部分。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形式,更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合唱部分的歌词选自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永恒追求,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形成了强烈的共鸣[2]。

(二)曲式结构与和声手法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中,展现了他精湛的曲式结构和和声手法。这部作品的结构宏大而复杂,合唱部分与前面的乐章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复调音乐的元素,使得各个声部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模仿与对位关系,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得以充分体现。在和声手法方面,贝多芬同样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规范,运用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和声语汇。这些和声不仅增强了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更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色彩和韵味[3]。通过这些和声手法,贝多芬成功地塑造了合唱部分的音乐形象和情感氛围,使听众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情感的波澜壮阔。

(三)音色运用与情感表达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中的音色运用同样堪称一绝。他通过精心挑选合唱团和独奏家,以及巧妙搭配音色,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感氛围。从柔和的混声合唱到激昂的男高音独唱,再到深沉的低音和声,每一种音色都被贝多芬巧妙地融入音乐中,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情感内涵。

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音乐特点

(一)音域宽广,音量变化大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呈现出了宽广的音域与大幅的音量变化,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大师的独特创造力。音域上,该部分从低音的G延伸至高音的A,覆盖了十一个音级,这在贝多芬的所有交响曲中堪称之最,体现了作曲家对音域运用的极致追求。而在音量变化上,合唱部分从最微弱的pp到最强烈的fff,跨越了八个音量级别,这种大幅的音量变化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亦属罕见,展示了作曲家对力度控制的精湛技巧。这些特点不仅对合唱者的嗓音控制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还要求他们能够精准地表现作品中的情感起伏与音乐张力,既要能高亢激昂地展现热烈情感,又要能低沉柔和地表达平和与宁静[4]。

(二)节奏复杂,和声丰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节奏也有很多的变化,从最快的八分音符到最慢的全音符,共有六种时值,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节奏变化最多的一部。而在和声方面,贝多芬更是展现了其高超的和声技巧,从基础的三和弦到复杂的九和弦,共有十二种和弦形式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和声画卷。对于合唱者来说,这些复杂的节奏与和声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精准的节奏感和和声感知能力,既要能够与乐队紧密配合,又要能在其中凸显自己的声部特色,从而完美地呈现出贝多芬这部杰作的音乐魅力。

(三)风格多样,结构宏大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风格也有很多的变化,从最古典的赋格到最浪漫的变奏,从最严肃的祈祷到最欢快的舞曲,从最民族的土耳其风格到最普世的欧洲风格,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风格变化最多的一部。合唱部分的结构也非常宏大,从最简单的单声部到最复杂的四重奏,从最短的几个小节到最长的几百个小节,从最小的单元到最大的整体,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结构最宏大的一部。这些风格和结构的变化,要求合唱者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音乐形式,既要能够遵循作品的内在逻辑,又要能够展现作品的外在美感,既要能够体现作品的多样性,又要能够体现作品的统一性。

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声部设置

(一)四个独唱声部

合唱部分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四个独唱声部——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和男中音的独特角色与功能分配。这些声部在作品中各自担任不同的职责,有时引领合唱,以激昂的旋律开启乐章新篇章;有时与合唱进行对话,共同编织出情感丰富、和声复杂的音乐纹理。这四个声部的音域宽广,音量变化多端,独唱者不仅需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嗓音特质,还必须与合唱及乐队保持紧密的协调与合作,以确保音乐的和谐与统一。

(二)四个合唱声部

合唱部分的四个合唱声部分别是:男高音(tenor)、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lto)和男低音(bass)。在作品的展开中,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载着多样的任务。时而,它们作为主题的传达者,以清晰的线条和饱满的音色呈现贝多芬的旋律,这四个声部的音色特质各异,风格多样,要求合唱者不仅具备扎实的演唱技巧,还需在与独唱和乐队的协作中保持敏锐的听觉和精准的配合。

(三)四重奏与合唱的结合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最特别之处是将四个独唱声部和四个合唱声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四重奏与合唱的交互式的音乐结构。这种结构在贝多芬的其他交响曲中是没有的,也是其他作曲家很少尝试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展示人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难度和复杂度。要求合唱者能够在四重奏与合唱的交流中,既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又融入整体的氛围和效果。

四、声乐表演技巧在《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中的运用

(一)气息控制与音色塑造

演唱《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时,演唱者必须掌握深呼吸的技巧,确保气息从腹部深处涌出,为声音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这种深呼吸不仅有助于声音的饱满和圆润,还能使演唱者在长时间的演唱中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同时,随着音乐的变化,气息的力度和速度也需要灵活调整。在激昂的高潮部分,气息应更为强劲有力,而在柔和的旋律中,气息则应细腻且富有控制力。这样的气息调控能够塑造出多彩的音色,从而更精准地表达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第四乐章的开头,男低音独唱以低沉而沉重的声音唱出“欧,朋友,不要再这样悲哀的音乐”,这里的气息需要深而有力,以表现出对悲哀音乐的反对和厌倦。而在接下来的“让我们改变为更加欢乐的歌声”时,气息则需要快速而轻盈,以表现出对欢乐歌声的渴望和期待[5]。

(二)咬字吐字与情感表达

在《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清晰的咬字吐字对于情感的传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其歌词深邃、情感丰富,每一个字词都承载着厚重的意义和情感色彩。演唱者需要对歌词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每一个字词都能够被清晰地传达给观众。通过细腻的咬字吐字处理,结合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演唱者能够更准确地传递贝多芬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使观众在听到歌声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6]。例如,在第四乐章的开头,男低音独唱以低沉而沉重的声音唱出“欧,朋友,不要再这样悲哀的音乐”,这里的咬字吐字需要清晰而有力,以表现出对悲哀音乐的反对和厌倦。而在接下来的“让我们改变为更加欢乐的歌声”时,咬字吐字则需要轻快而有趣,以表现出对欢乐歌声的渴望和期待[8]。

(三)和声技巧与声部平衡

这部作品和声结构复杂、声部层次丰富,每一个声部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演唱者需要对和声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出各个声部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而在演唱中保持声部的独立性和协调性。通过精准的和声技巧运用,结合音乐动态的变化,演唱者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声部的平衡,从而更完整地展现出作品中的音乐美感和思想深度[9]。例如,在第四乐章的开头,男低音独唱以低沉而沉重的声音唱出“欧,朋友,不要再这样悲哀的音乐”,这里的和声技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男低音独唱的旋律是以降B大调为基础的,但是在第一句的结尾,有一个降C音,这是一个和声上的变化,表现出对悲哀音乐的不满和反抗。演唱者需要清楚地唱出这个音,突出其和声上的特殊性。男低音独唱的旋律与管弦乐的伴奏之间有一个对位的关系,即两者的旋律线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复杂的和声结构。演唱者需要注意与管弦乐的配合,保持旋律的清晰和流畅,避免出现和声上的冲突或模糊。男低音独唱的旋律在第二句的结尾,有一个升F音,这是一个和声上的转折,表现出对欢乐歌声的转向和期待。演唱者需要明显地唱出这个音,突出其和声上的转变[7]。

(四)动态演绎与节奏掌握

《第九交响曲》动态变化多样、节奏变化复杂,每一个节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演唱者需要对动态标记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根据音乐的需要,灵活地调整声音的大小和强弱,从而在演唱中保持节奏的准确和灵活。通过精彩的动态演绎,结合音乐节奏的变化,演唱者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节奏的掌握,从而更完美地展现出作品中的音乐节奏和思想节奏。例如,在第四乐章的开头,男低音独唱以低沉而沉重的声音唱出“欧,朋友,不要再这样悲哀的音乐”,这里的动态演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男低音独唱的动态标记是弱音(p),这表示声音的大小应该较小,表现出对悲哀音乐的不满和反抗。演唱者需要控制好声音的大小,避免过大或过小,影响音乐的效果。低音独唱的节奏是以四分音符为基础的,但是在第一句的结尾,有一个八分音符,这是一个节奏上的变化,表现出对悲哀音乐的不满和反抗。演唱者需要准确地唱出这个音,突出其重要的节奏感[10]。

五、结束语

《第九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初,与当时的社会思潮高度契合,合唱部分选自席勒的《欢乐颂》,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追求。作品结构宏大,运用丰富的复调音乐手法,展现复杂的曲式结构和丰富的和声变化。四个独唱声部及四个合唱声部相互配合,声部设置新颖。在表演技巧上,需注重气息运用、清晰咬字、和声平衡、动态运用等方面,以充分展现该作品的艺术魅力。希望本文能够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声乐表演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钱鑫.浅析贝多芬《欢乐颂》——选自《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第二部分[J].明日风尚,2019(18):112-113.

[2]张哲琦.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及风格特征[J].戏剧之家,2018(28):59+61.

[3]威廉·金德曼,刘小龙.感受新的力量: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和《第九交响曲》[J].人民音樂,2017(04):90-93.

[4]李逸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赏析[J].北方音乐,2017,37(02):84.

[5]严宝瑜.席勒的《欢乐颂》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乐章[J].人民音乐,1979(08):36-39.

[6]邓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图景——探究末乐章“音乐”与“诗”对于作品结构的深层意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2):53-63.

[7]邹昌峻.用苦难谱写欢乐——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J].音乐时空,2012(11):100.

[8]马新燕.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之管见[J].东方艺术,2009 (S2):154-155.

[9]李君义.浅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人类崇高的理想[J].黄河之声,2007(02):88-89.

[10]毛青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结构分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6(03):14-21.

猜你喜欢

声乐表演合唱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表演前的案前准备工作研究
合唱艺术普及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合唱教学的美育功能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