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价值

2023-02-18陈毅波

艺术大观 2023年35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价值

作者简介:陈毅波(1968-),男,陕西周至人,中专,副研究馆员,戏剧家协会会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摘 要: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价值突出,体现在叙述剧情与弘扬我国戏曲文化、体现秦腔司鼓的艺术品质等方面。但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价值开发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存在诸多的阻碍因素和发展问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还需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积极推进秦腔司鼓艺术的创新发展,促进秦腔司鼓戏曲表演在内涵或表演方式等方面的升华,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秦腔司鼓;戏曲表演;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5-00-03

秦腔司鼓艺术是我国传统且纯粹的民间艺术,而戏曲表演是表演、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的结合。司鼓在秦腔戏曲表演中的应用,可强化戏曲演出的美感及节奏。司鼓是一门指挥、演奏及伴奏三合一的艺术,在戏曲表演中相辅相成,秦腔演奏者也要靠着司鼓的指挥功能才能达到理想完美的表演效果,除此之外,司鼓也能够对声部与声部之间进行协调。

一、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价值体现

(一)叙述剧情

司鼓是秦腔戏曲表演的灵魂,而秦腔表演中的叙事模式也是在司鼓演绎的基础上进行的。司鼓在秦腔戏曲表演中的应用,需注重其与舞台效果的整合,促使戏曲表演的主题内涵与思想情感得以到位的传达。秦腔在戏曲表演中与司鼓的结合,形成秦腔司鼓艺术,能够放大表演的艺术魅力。

(二)传承优秀文化

戏曲来源于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艺术体系。秦腔这一独特的文化源于地域发展,是我国西北地区不可忽略且极为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秦腔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可谓是十分的悠久,而在戏曲中秦腔的表演也需要利用司鼓进行节奏的把控,在进行秦腔表演时配合更为精美的舞台设计才能够将秦腔所想传递出的思想、想要传递出的情感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能够将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曲艺文化展现给所有的观众,司鼓在秦腔的文化和思想表演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展现,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1]。

(三)体现艺术品质

当前,秦腔在表演的过程中离不开司鼓等一系列乐曲的伴奏以及秦腔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唱腔的支撑。这就需要借助表演伴奏中的效果去提升唱腔的内涵及特性,以准确地刻画戏曲角色形象,积极促进剧情的发展。

二、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现状

(一)指挥功能发挥受限

司鼓在整个秦腔戏曲乐队演出中具有指挥功能。司鼓在秦腔戏曲演出中可作为伴奏,也可以在乐队演出中发挥指挥的作用,有引领整个乐队的作用。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司鼓有控制整个乐队的情绪、节奏、舞台调度等功能。但在实际的指挥功能发挥过程中,普遍存在秦腔的开场作用不明显、打击乐的功能被乐队指挥取代、舞美设计未在打击乐的掌控下进行操作等问题,导致乐队指挥职能发挥受限。

(二)乐队伴奏的服务作用不突出

受不同乐器自身独特节奏和音响等特性的影响,乐队伴奏对演员的演出形式起到服务和制约等作用。但受排练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演出中,普遍存在演员的演出节奏与伴奏乐器的节奏错位、在秦腔演出中打击乐串用和混用等问题,导致乐队伴奏功能发挥受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三)造型功能体现不到位

任何管弦乐或打击乐等戏曲器乐的应用,都应当积极地参与艺术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自身的造型功能。打击乐的节奏与剧中的人物形象不符合,直接影响其造型功能的体现。司鼓等打击乐的伴奏混乱,无法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及其氛围,不利于观众情绪的调动。

(四)缺乏创新

戏曲文化的创新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不利于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及传承。尤其是秦腔司鼓艺术的创新发展,其打击乐器仍有加大的改进空间,这使得秦腔司鼓在表演方式与内涵等方面的提升过程变得缓慢。与现代电子设备的整合不深入,促使秦腔司鼓戏曲中演奏的时效性特点不突出,不具备市场发展优势,导致秦腔司鼓艺术无法实现与时俱进[2]。

三、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价值升华对策

(一)充分发挥樂队指挥职能

在整个秦腔戏曲乐队演出中,为了充分发挥司鼓的指挥功能,一是在秦腔戏曲演出的开场合理利用司鼓完成演出即将开始的告知工作,通知各部门做好开场的准备工作,并预示观众戏曲即将开场,告诉演员、相关工作人员等主体投入其中。二是在秦腔戏曲演出的过程中,利用司鼓来完成演员的上下场引导与管弦乐队的伴奏、舞美的变化等现场操作的控制工作。演出中演员的上下场不能主观随意,都有着固定的安排且详细的设计,利用司鼓等打击乐合理进行引导,能够让整个舞台演出得以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发挥司鼓对管弦乐操作的引导作用。管弦乐在秦腔戏曲演出的过程中不是独立演奏的乐器,其演奏需始终听从司鼓的指挥,由司鼓打击乐掌控管弦乐的情绪及节奏的起伏变化,确保管弦乐在乐队中的伴奏、背景音乐、间奏曲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随着秦腔戏曲演出中各种类型乐器的不断加入,需始终坚持发挥打击乐器的指挥功能,突出传统戏曲的秦腔特色,避免被乐队指挥完全取代打击乐的功能。三是为切实发挥司鼓对舞台演出开场的指挥作用,需在司鼓等打击乐的掌控下,完成舞台美术和道具的摆放以及舞台大幕和二幕的开合等操作。四是深入把握“指挥手势”。司鼓的“指挥手势”与其他“打拍子”式的指挥手势不同,部分来自鼓槌击打鼓面的“点发”变化与动作变化,另一部分来自指挥带领打击乐器去带动音乐乐队的行进和演员的演唱、表演,为其提供适度条件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乐队伴奏价值

为充分发挥乐队伴奏对演员演出形式的服务作用,要求司鼓等伴奏乐器的节奏与演员的演出节奏保持高度的协调,演员跟随司鼓等乐器及其节奏去及时调整自身的表演节奏,发挥演员与司鼓等打击乐的相辅相成作用。为避免出现司鼓在秦腔戏曲演出中的串用或混用等问题,一是明确把握各剧情的节奏特点,了解文生和旦角等各种人物,在上场、说诗、表功、念白、表演等演出形式中的气势磅礴或情绪静雅等节奏特征。二是根据角色的各表演动作及其节奏特点,合理搭配不同节奏的司鼓音响效果。如多用于小角色或配角的出场、念白和说诗表演中的节奏轻快,净角和须生人物的念白等表演中的节奏明快,为充分表现出演员的情绪紧张等特点,需合理搭配不同的司鼓乐器,让整个伴奏音响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三)充分发挥造型功能

在造景的环节,司鼓等打击乐在秦腔戏曲演出中的应用,主要服务于演员的形象塑造。司鼓打击乐的节奏与演员的演出曲目相匹配,有效控制着演员的出场,与剧中角色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司鼓在人物造型塑造上的作用突出,利于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给观众呈现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舞台效果,带给观众视觉与听觉等多感官的刺激。如杀气重重的戏曲剧目场景,可利用司鼓激昂的节奏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线,暗示武将角色和造型即将出场,营造一种杀戮的气氛,为后续的演员出场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在造情的环节,戏曲表演离开司鼓等打击乐的伴奏就不是戏曲。司鼓伴奏将演员送上场,在演员未开口的情况下,观众就已经对该演员塑造的角色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戏曲离开了司鼓等乐队的伴奏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灵魂与神韵的。唯有加入司鼓等打击乐的伴奏,才能够让戏曲的表演形神具备。司鼓等打击乐的合理运用,解决了舞台戏曲表演的空、假等问题,让整个舞台生机勃勃,洋溢着感人的生活气息,充满了魅人的艺术光彩,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全都活了起来。

(四)加大创新力度

首先,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对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风格进行创新,将秦腔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中。由于秦腔本身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也使得秦腔不同于其他的艺術形式,秦腔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貌,使得秦腔的艺术展现效果更佳。秦腔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渐渐形成了我国当前戏曲中极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秦腔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很多人在提起秦腔时都会觉得其“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深入人心。针对秦腔打击乐而言,让舞台更加精彩,更加能够吸引观众,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行一步”,这是极为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戏曲,将地方的特色与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秦腔的戏曲主题大多是将生活中的矛盾和事物融入其中,使其富有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如《西京故事》等现代秦腔戏,在秦腔表演中发挥各演员的专业优势与个人价值,生动传神地刻画着不同的人物角色,更利于放大剧场效应。秦声秦韵不绝于耳,剧中的布景和灯光、服饰等方面的现代化设计创新发展,有着较大的空间。尤其是秦腔司鼓艺术的创新,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元素和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大量地吸收现代化的科技成果。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增强鼓板、铜器、乐队之间的配合,模拟编配视听等,进一步改变其韵律和点法,从而使秦腔本身给人一种更加优美且层次清晰的感受。同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当前大众的审美追求以及市场的演出需求,高度适应秦腔的形象以及社会发展。

秦腔是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秦腔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开端之一,秦腔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其经历的是数代人对秦腔这一种艺术形式的研究、努力和传承。秦腔也逐步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秦腔打击乐可谓是韵律极为特殊,其给人一种既粗犷又洪亮的表演效果。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都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作为秦腔司鼓的表演者,既有将传统优秀的演奏模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也需要做好将传统模式进行创新这一工作,使得其表演模式能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被更多人所认可,能够让秦腔这一种戏剧形式被更多人所了解,所喜爱,使得秦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得以创新,这也是秦腔司鼓在秦腔这一种艺术表演中极为重要的根本原因。

其次,加大秦腔司鼓艺术在演奏风格及技巧等方面的创新力度。秦腔等戏曲品种及唱腔的戏曲成分过于浓厚,不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追求,促使秦腔司鼓艺术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戏曲的表演内涵及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带动了秦腔司鼓艺术的转型,在表演中的戏剧成分逐渐淡化。深入研究秦腔呈现出艺术效果的优点与不足,承认其具备的慷慨激昂、粗犷热烈等艺术特点,也关注其声音粗糙、演奏中喧宾夺主等方面的不足。这就需要司鼓演奏者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提升,在开展演奏活动时,深入了解角色在剧情中的情绪变化与剧情表演的各种要求,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类演奏技巧,展现出独特的秦腔艺术风格,实现传统秦腔艺术的创新发展。如翟自忠是优秀的司鼓演奏家,在秦腔艺术表演中的造诣高深,在《千古一帝》演奏中的演奏风格独特且演奏技巧丰富,值得借鉴与学习。作为司鼓演奏者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意识,在实践中从演奏技巧、表演手法上大胆尝试,在保证秦腔锣鼓经特色的基础上,将不同打击乐的演奏手法巧妙地融入其中,不仅为剧情服务,也要契合当下大众的精神审美追求。

最后,加强整体把握。如在李十三被官兵追杀逃跑的剧情演出中,利用“水底鱼”的演奏方式取代秦腔传统的两槌演奏法,在运用铜器开展演奏中从慢到快,营造出一种逐步上升的艺术效果,确保内情与外景的协调统一,呈现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秦腔戏曲艺术性。如在展现年过花甲同时重病缠身的老人形象时,需要司鼓演奏者根据情境,加强对司鼓节奏变化的把控,使人物形象贯穿于整个剧情中,进而达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绪等目的。由此可见,把握全局与理解剧情,需明确打击乐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司鼓等打击乐作为秦腔艺术演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秦腔艺术演奏活动中,主要为演员与剧情等方面提供所需的服务,在演奏过程中不能脱离演员与剧情,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演员之上,尤其是在“剁棰”“双棰”时要特别注意,在快速“二六”的演唱伴奏中更是如此,需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服务定位,切实做到“手上有功,指挥有方,调度有序”等。

四、结束语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价值突出,但影响其价值发挥的因素较多,也是秦腔司鼓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想推进秦腔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秦腔司鼓演奏者明确把握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掌握秦腔司鼓的伴奏等价值发挥的操作要点,并在继承传统演奏风格及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赋予其演奏更多的时代特色与情感色彩,以此积极推进秦腔司鼓艺术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应魁.试谈秦腔司鼓的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1(08):191,193.

[2]潘金松.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J].戏剧之家,2021(12):21-22.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戏曲表演意境营造的探索与研究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给”的价值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