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的审美构成及其历史演进
2023-02-18韩振江
韩振江
摘 要 园林美是指按照审美理念设计和布局的,统筹山川河流、自然风景、花草树木、宅院建筑等于一体的,体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统一的园林艺术,其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园林美的构成,包括地形美、水体美、植物美、建筑美和艺术美等要素之美。大型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象征。从中国和西方园林美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西方园林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在当代城市公园、国家自然公园等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园林美;审美特征;中国园林;西方园林
当我们提起景色秀美的园林时,脑海就会涌现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气势恢宏的颐和园、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等著名园林。在中国古代,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唐代的华清池、明代的西苑、清代的圆明园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在西方园林史上,意大利的巴洛克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等,都是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大型西方园林。那么,什么是园林?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词条,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丽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1]。也就是说,园林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旨在把人与自然及建筑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空间。
一、园林美及其审美特征
“园林”一词在中西方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代,古代中国表达园林概念的词汇有很多,例如囿、园、圃、园池、宅园、别业、园林等。“囿”是建筑墙垣以蓄养牛马等牲畜供给军用的场所。“园”与“圃”是用篱笆环绕种植蔬菜、花木和果树的地方,《说文》中有“种果为园,种菜为圃”的说法。“园池”是指有池塘的园林。例如,《晋书·纪瞻传》记载:“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2]“宅园”类似于今天的庭院(garden或house garden),是为住宅而建筑的可大可小的内院或园地。“别业”(villa)是位于郊外的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园林”是指古代的宅园或风景胜地。例如,西晋张翰《杂诗》就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之句,《洛阳伽蓝记》中有“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白居易有“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名句。
西方園林也有不同的词汇表达,例如landscape architecture、garden、park、national park等,是指通过布置和设计给定地域内自然景观,使它产生最美的效果。近代以来,西方园林艺术进入中国,中国园林的概念进一步扩大。现代园林已经把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植物园、自然公园、文化公园等纳入其中。综上所述,现代意义的园林是指有山有水、花草树木与建筑庭院和谐统一的供休闲游玩的人造风景空间。1984年,钱学森在《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中指出,园林不是科学,不是技术,不是工程,而是中国传统艺术,是landscape(景观)、gardening(园技)、horticulture(园艺)三个方面综合的更高艺术。
那么,园林美是什么呢?是指按照审美理念设计和布局的,统筹山川河流、自然风景、花草树木、宅院建筑等于一体的,体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统一的园林艺术。园林美是一种把自然风景、建筑形式、人居环境、诗画艺术等融合一体的综合美、整体美。我们认为,园林美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曾经说,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黑格尔说:“特别是在较近的时期,一方面要保存大自然本身的自由状态,而另一方面又要使一切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还要受当地地形的制约,这就产生了一种无法得到完全解决的矛盾。”[1]归纳来说,人与自然、人与山川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人类要改造自然,人要生存、生产和生活必须依赖于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原材料、生活的居住环境等;另一方面人类又要服从于自然,栖息于自然之中,人作为自然中的生命体难以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当人类过于工业化、现代化之后,人居住于“钢铁城市”和高楼大厦而不与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接触,人就被异化了,生命感就被窒息了。为了现代化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牺牲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和文明化达到一定程度,人类就会返回自然之中,在自然中休憩、嬉戏和疗养。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促成了人类一方面不停地加固自己的家居庭院,另一方面又不停地探索开阔的自然,亲近自然,于是庭院式的花园、古典式的园林就出现了。
如果说园林美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体现,那么中国与西方的园林美学的审美理念也有很大差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而真正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态,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如岩石和它的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中国的园林艺术早就这样把整片自然风景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2]黑格尔认为,园林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并且在设计中尽量让自然风景融入人居环境中。他的风景园林美学理念比较现代化,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是园林美学理想的高度概括。
在中国人看来,风景园林是人休憩的空间,只不过这个空间要容纳四海山石水体,体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之美,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红楼梦》中,贾府为了迎接贾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而大观园就是明清时期的典型园林建筑。大观园修建好了之后,贾政带领贾宝玉等众人巡视园林工程。贾宝玉说,稻香村“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不如潇湘馆、蘅芜苑等“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里也透露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在于“天然”二字。根据考证,《后汉书·梁冀传》中说梁冀的园圃是“深林绝涧,有若自然”,这是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美学的最早记载。《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从魏晋开始,中国园林建筑就完美地践行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美学理念。明代计成的《园冶》是我国古代唯一的造园专著,他在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美学思想已经成为我国园林建筑设计和园林美学的重要标准。
在西方人看来,风景园林是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力量的实现。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就是在人与自然对立、主体与客体对立中推进的。他们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天地之精华,人必然要主宰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现实世界。由此而来,西方园林处处体现出人的精巧设计,创造模仿自然而又超过自然的最美比例、最美结构等“第二自然”。西方的风景园林以明确的中轴线、整齐对称的结构、修剪整齐的树木花卉而形成有规则的园林类型。或者说,欧美的园林建筑体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形式美和几何美。
但是,这一欧洲传统风景美学在18世纪受到了来自中国园林美学的挑战。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化对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主宰自然”的傲慢态度。此时,英国和法国的美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的风景园林美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园林崇尚自然美,把人居环境建筑于大自然之中,顺应自然,深得自然生命之趣味。随着荷兰画派追求自然风光的写实性,英国美学也开始推崇大自然之美,甚至是荒野废墟之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就提出了“师法自然”的思想。于是,英国率先设计出了不同于法国式规则园林之美的自然主義园林。在当代,地球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态不平衡现象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环境美学、荒野美学应运而生,像美国黄石公园那样保护自然生态的国家公园也纷纷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新型风景园林越来越向着生态、文明、低碳、绿色等方向发展。
二、园林美的基本构成
园林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体。从园林的创造来讲,可以概括为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经营、花木配置等四个方面。具体到园林美的构成,也就包括了地形美、水体美、植物美、建筑美和艺术美等要素之美。
地形美是选择园林地址的山川地势地貌之美。古今园林都把依山傍水看作最佳选择。自然式园林的选址应山林、湖泊和平原三种地形都具备。山林地势有高有低,水体舒缓有致,林深树茂,繁花似锦,这样的地方往往稍加改造就会成为理想的园林。中国古代园林名著《园冶》中说:“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1]这是中国古典园林选址的总体要求。在园林的整体构思上,著名园林学家汪菊渊认为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起结开合,多样统一。意思是说,建构园林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借助自然地形条件,比如北京圆明园就是借助西山入园、因水成景,成为“万园之园”;景物布置应该借助地势而为,风景相互借鉴,草木水体相映成趣才好,也就是“随势生机,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得景随形”,最后达到多样的统一之美感。
水体美是围绕或贯穿园林的河湖溪涧的水流之美。自古以来,山水相遇,青山绿水相伴,这是风景优美之所在。园林的水体主要是指湖泊池沼、河流溪涧、瀑布喷泉等流水类型。我们一般以天然水域为基础,加以人工修饰而成。例如,北京的中海和南海、颐和园的昆明湖、杭州的西湖等都是如此,并且在湖心或者池中建筑岛屿楼阁,从而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多层次水景空间。而西方建筑园林总体上呈现几何图形,其水景也往往采用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处于全园的中轴线上或庭院中心区域。例如,法国凡尔赛宫前的十字形水池、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一字形水池。西方园林往往在主要水体之外配以喷泉等动态水体。
植物美是园林内的植被层次和季节变化产生的美感。如果一座优雅的园林建筑没有繁花绿树,那就像石头城堡一样毫无生趣。园林之美就在于人能随时随地与自然亲近,身心浸润于花红柳绿、万紫千红中得以栖息。古典园林所以驰名中外,其重要原因在于名花古木的存在。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等花木景观,拙政园有远香堂、玉兰堂等玩赏名苑。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1]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说:“在自然界中,这种色彩给大地披上绿装,而这种色彩的美,是任何时候也不会使眼睛感到厌倦的。”[2]经典的园林花卉有玉兰花、牡丹花、桂花、山茶花、海棠花,中国人更欣赏梅花、菊花、兰花等素雅淡然之花。例如,中国有四大梅园,分别是南京梅花山、无锡梅园、杭州梅园和武汉梅园,都是人们赏春踏青的好去处。园林树木以古树、名树为佳,但普遍种植垂柳、乔木、松柏、黄杨等,更为国人所喜爱者为竹子。花卉果树林泉在四季变化中更能显示园林的美感,让人流连忘返。园林充分表达了人与花草树木为伴、复归自然的生活情趣。
建筑美是指园林中宫殿、厅堂、馆所、楼阁、台榭、塔亭、桥廊等建筑要素之美。园林中建筑依据所处位置分为“堂正型”与“偏副型”两类:前者是供生活和工作的宫、殿、厅、堂、馆、所等;后者是供赏玩游乐的楼、阁、台、榭、塔、亭等。“偏副型”建筑又依据高低纵横划分为“层高型”楼、阁、台、塔等与“依水型”榭、坊、廊、桥等两类。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建造园林的核心要素就是供主人居住和生活的宫殿厅堂,例如秦代的阿房宫、唐代的骊山行宫、清代的圆明园、古罗马的哈德良山庄、英国的温莎城堡等。此外,供人们游玩之用的著名园林建筑有周文王的灵台、曹操的铜雀台、武昌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拙政园的波形廊、颐和园的长廊等。
艺术美是指园林建筑内外的雕塑、绘画、装饰、书法和文学等饰物之美。中外的皇家贵族园林为了彰显权势富豪,在建筑内外装饰上雕梁画栋,极尽奢华。中国园林建筑的装饰主要是屋脊神兽、门洞造型、门楼雕刻、门扇木雕、门窗隔棂、栏杆雕刻、山墙雕绘、梁柱彩绘、壁画雕塑等。西方园林建筑的装饰主要是浮雕、雕塑、绘画、喷泉,以及瓷器、玉器等。14—15世纪美第奇家族等豪门贵族,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别墅园林,而且也资助和收藏了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后来,欧洲贵族城堡和园林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珍藏艺术品的质量和数量。中国园林多装饰字画、瓷器、玉器、大理石屏等,室内藏以古玩、书籍、松石、盆景等饰物。
总之,园林美是人可以畅游其中的美的世界。园林在时间和空间交汇中存在,四时美景共处于一个山水田园的体系之中,人居建筑、山体水体、花草树木相互辉映,使得人们畅快身心。近代以来的大型公共花园、森林公园,乃至于街心公园无一不是为人们的生活拓展了绿色的空间,增加了生活的乐趣,添加了艺术的享受。
三、中国的园林审美之路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园林模式:西方规则式园林与东方自然式园林。西方的园林体系分为意大利的台地式园林、法国的规则式园林和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规则式园林是指园林建筑讲究规矩格律,对称整一,符合几何图形规则,着重显示园林的人工图案美,表达一种人控制和建构有序、理想的“第二自然”的理念。
东方的园林是以中国造园体系为中心,以日韩园林为辅,崇尚自然的风景造园模式。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风景式园林模式,重在显示自然之美与人居之和谐。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不仅与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文化模式、审美趣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的风景园林建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和老庄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天地观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学观。中国传统园林有山、水、植物和建筑四种構成要素,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就成为园林建造的四项主要工作。因此,我们说中国园林是在一定地形地貌范围内,以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为主要手段,以宫殿台阁为工作和生活中心,配以山水草木之美,既能物质享受,又能悦目畅神的人造园林风景。
从类型来讲,中国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种。皇家园林是皇帝和皇室私有的大型园林建筑,古代称之为苑、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按照使用情况来看,皇家园林分为日常休憩的大内御苑、近郊暂住的行宫御苑和相对远离皇城的离宫御苑等。私家园林是指官僚贵族依附住宅所建造的风景园林,古籍中称之为宅园、别业、园亭、池馆、山庄、草堂等。寺观园林是寺庙道观的附属园林,一般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等。除这三种园林之外,中国传统园林还有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陵寝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和公共园林等非主流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和西周时代到19世纪封建社会解体,在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政治更替、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态同步进行,也形成了开端、发展、全盛、成熟、转型等发展过程。按照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研究,大致可以把中国园林发展史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从商周到秦汉的园林生成时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时期、隋唐的全盛时期、两宋到明清的成熟时期和清中叶之后的成熟后期(或转型时期)。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在昆仑山上居住的瑶池和黄帝建造的宫城“悬圃”便是理想化的园林,寄寓着早期人类的美好理想。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末周初,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园林雏形就是商周时代的囿、台和园。在商周时代,帝王和贵族等有大规模狩猎的风俗,即“田猎”“游猎”之称。为了避免踩踏和毁坏田地,周代帝王就划定了一定区域为狩猎区,外人不许入内。“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它与帝王游猎于田野有直接关系。“台”是用土堆筑造的方形高台,古代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和通神明,后来又增加了登高望远、观赏风景的作用。“园”是种植树木的场地,“场圃”是供应宫廷的果园或蔬圃。因此,囿、台和园是中国园林的三个源头。
商末周初,见诸文字记载的有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修建的灵台、灵圃等。沙丘苑台已经是综合了圃、台、宫等形式的园林空间。在离长安城30里的地方,周文王修建了灵台、灵圃。东周时,诸侯国商业经济繁荣,城市林立,工业逐步发达,于是远离尘嚣的郊野山林川泽就成为修建离宫别馆的地区。春秋时期著名的台苑有燕国的黄金台、楚国郢都的章华台、魏国的灵台、吴国的姑苏台等,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台苑结合的贵族园林已经比较完备了。
秦汉时代是皇家园林初步成形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开始建设大规模的皇家宫殿和皇家园林。秦始皇在征伐六国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六国宫殿复制在咸阳北阪,逐步形成了以渭水为中心的咸阳宫、六国宫和上林苑等宫殿苑林群。秦始皇晚年在渭南修建更大规模的阿房宫,阿房宫不仅是最大规模的绚丽宫殿,也是上林苑的中心地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1]秦代之上林苑,南到钟南山北坡,北到渭河,东到宜春苑,西到周至,规模宏大,内有虎狼之圈,外有森林覆盖,山水环绕其间。由于秦始皇横征暴敛,滥用人力,所以阿房宫还没有建成就灰飞烟灭了,上林苑也变成荒草之地。
汉代真正奠定皇家园林基础的是西汉之上林苑。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汉武帝开始扩建秦代的上林苑,它方圆四五百里,地跨西安及咸宁、周至、户县、蓝田等四县,占地之广空前绝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上林苑外围有“关中八水”,内部有昆明池、影娥池、太液池和琳池等四五座人工湖。园林中植物极为丰富,松、柏、杨、柳、桃、李、杏、枣等经济树木、观赏树木一应俱全,甚至像西域引进的葡萄、安石榴等“名果异树”就多达三千余种。上林苑内豢养各种珍禽奇兽,有虎圈、狼圈、狮圈、象圈等以供天子秋冬射猎。班固《西都赋》中描绘说:“西郊则有上囿禁苑……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枝之鸟……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囿。”[2]同时,上林苑内宫殿台阁林立,有宜春宫、长门宫、长杨宫等12处大型宫殿建筑群,有白鹿观、细柳观、豫章观等大型观馆21座,是西汉集朝会、居住、休憩、娱乐、狩猎、生产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皇家园林。
魏晋时代是中国园林美学的转折时期。在政治动乱、征战频繁的时代,儒释道文化彼此争鸣,思想解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在自然山水中发现了人的快乐,在道统礼教之外发现了人的尊严。“竹林七贤”的寄情山水、王羲之的兰亭雅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宗炳的澄怀味象等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魏晋的园林建造风格。由此,园林也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中增加了精神享受的维度,提升了中国园林的艺术境界。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爵魏公后开始疏通运河,经营邺城,修建铜雀园。建安十五年(210),他引漳水入铜雀园,内建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等,宛如三峰秀峙,宫殿巍峨于其上,曹氏父子登台作赋。曹植《登台赋》中说:“临漳水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1]而唐代诗人杜牧则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感叹曹操的赤壁之败,这也从侧面说明铜雀园已经具有了御苑的性质。
魏晋时,大庄园经济发展起来,封建贵族在皇帝的带动下也修建了不少别业园林,这是私家园林发展的萌芽时期。其中最有名的是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倾,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2]由此看来,金谷园既满足石崇家族生活和饮宴的需要,又满足其享受山林乐趣的精神需要。但是随着石崇的政治失意,金谷园在其死后就逐渐荒废了。与此同时,佛教盛行,玄学兴起,寺庙和道观纷纷修筑,带动了寺观园林的发展。南朝时,仅建康就有六七千所寺庙,因而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北朝时,洛阳寺庙也有上千所之多,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著名的寺庙园林就有宝光寺、景明寺、冲觉寺、景林寺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等三大园林类型并存的基本格局。
隋唐时国家实力强大,文治武功鼎盛,也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繁荣的顶峰,其中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更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长安城四通八达,街坊交错,人口有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布局最严谨的大都市。唐代的宫廷禁苑比较成熟,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三大类型的皇家园林体系。唐代的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分为太极宫(西内)、大明宫(东内)和兴庆宫(南内)三大宫殿群,是唐高祖、唐高宗和唐玄宗朝会和居住之地。根据“前宫后苑”的布局,大内御苑又分为西内苑、东内苑和南内苑等三大皇家园林体系。大型的离宫御苑有东都苑、上阳宫、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和华清宫等,其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居住的华清宫最为有名。
华清宫位于今临潼县内的骊山之上,东西绣岭之间有天然温泉贯通,北面为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的宫殿区,南面为风景秀丽的苑林区。华清宫南部有八处温泉汤池,其中玄宗御用的九龙汤(莲花汤)和杨贵妃的海棠汤等为玉石砌成,状如花朵,极为奢靡。因此,白居易《长恨歌》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来形容皇帝离宫御苑的生活场景。
宋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时期。宋代经济繁荣,各种艺术均发展到成熟阶段,园林体系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定型,造园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北宋东京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多达150多座,南宋临安靠近西湖之地营造了很多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园林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西湖孤山一带出现了“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的盛况。宋代较为著名的皇家御苑是宋徽宗的“艮岳”,其地不算大,但艺术造诣却非常高。宋徽宗亲自参与设计,极具文人园林的意趣,但他酷爱筑山奇石,特设“花石纲”,耗费民力,巧强豪夺,激起民愤,在金兵攻陷东京后艮岳被老百姓拆毁。宋代文人园林逐渐兴起,以其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格调独树一帜,著名的文人园林有董氏园、从春园、东园、南园、南北沈尚书园、梦溪园、盘洲园和沈园等。
元明清时期营建北京城,皇家园林延续着“一池三山”模式。清初延用明代的宫殿和西苑,但到康乾时期再次掀起了建设皇家园林的高潮。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巡归来后,刻意营造具有江南園林风格的畅春园,康熙四十二年(1703)又营建具有北地风貌的避暑山庄,其后雍正皇帝扩建了圆明园,这三座离宫御苑是明清以来大型的皇家园林。与此同时,以苏州和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私家园林也迎来了繁荣时期,例如影园、休园、嘉树园和五亩之园被誉为明代的“江南四大名园”。清代著名的江南园林有个园、拙政园、豫园、留园等,至今已成为中国园林的瑰宝。
拙政园初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原为御史王献臣所建宅园,分为西部补园、中部拙政园和东部新园三部分,共占地4.1公顷。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水中有东西二岛山,中间有溪谷小桥,山上遍布常绿树木和梅花柑橘。整个园林中布满了江南水溪,建筑物多临水而建,因水成景,水中有亭,水间有桥,形成非常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型园林。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四川布政史潘允端的私人花园,清代曾重新修缮。豫园占地30亩,以设计精巧、布局细腻、清幽秀丽、以小见大为主要特色,被誉为“东南名园冠”。它以黄石大假山为主体,有点春堂、得月楼、古戏台等景点,内有两股池水环绕,两岸古树秀石,亭阁参差,景色旖旎。
四、西方园林的审美发展
西方园林是指处于西半球的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为代表的造园风格相似的园林体系。西方古典园林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影响下,历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园林风格逐渐成熟,其后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主的台地式文艺复兴园林、以法国为主的古典主义园林和以英国为主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以及现代美国国家公园式的自然园林。从美学理念来讲,西方园林分为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两类。规则式园林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人类要改造自然风景使之成为“第二自然”,构造讲究几何图形,追求规范和整一,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风格。自然式园林认为自然本身是完美的,人类应该利用自然风景,建筑和人居环境应该点缀其中使之融为一体,以18世纪以后的英国自然式园林为典型风格。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园林最早发源于古埃及王室的宫苑和古巴比伦的“悬园”,后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建筑成为西方园林的真正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经济繁荣,君主、主教和贵族等纷纷建造文艺复兴式的宅园园林。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化影响巨大,产生了讲究规则和几何设计的大型皇家园林。18世纪,欧洲的园林风格受到了来自中国造园思想和自然美学的影响,英国率先反思规则式园林,开始建造崇尚自然野趣的自然风景园林。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自然风景式等几种欧美园林风格并存,并且开始融合。近代以来,美国开启了保护大自然和森林生态的国家公园模式,时至今日世界上多数国家都设置了森林公园、国家自然公园等。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园林想象是《圣经》中的伊甸园。上帝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建造了美丽的伊甸园,河流交错,鸟语花香,瓜果遍地。但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之后,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伊甸园就成为西方人想象完美园林的原型。根据文字记载,古埃及在第十八王朝时期,国王开始兴建宫苑,一般呈正方形,宫殿坐落在中央位置,后苑建有大水池,各种植物和动物遍布其中。贵族营建宅园,常开辟一个深墙高院、水体充沛的空间,围绕着大型水池种植各种高大的植物以形成阴凉避暑之地。古巴比伦则与埃及的沙漠干旱形成对比,它湿润多雨,林木茂盛。他们不仅在森林稠密之处建造圣苑,而且还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数层平台搭建的“空中花园”,也就是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悬园”,但由于材料缺乏而不可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才是真正的西方园林的鼻祖。古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气候温暖湿润,多山地丘陵,雅典和斯巴达最为发达。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祭祀阿多尼斯的圣苑就采用了几何图形,四周广植树木花卉,这种屋顶庭园的形式又被称为“阿多尼斯花园”。同时,哲学家柏拉图讲学的学园也遍植各种树木,点缀亭廊和雕塑,喷泉其中,形成了文人园。但由于古希腊还处于社会早期,经济不发达,没有大型的园林建筑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末,古罗马吸收了希腊和东方的文化,才开始大规模建造园林。古罗马园林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住宅庭园,一种是郊野的别墅花园。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哈德良山庄,它是罗马皇帝哈德良建造的离宫别苑,坐落在蒂沃利山坡上,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其中建有宫殿、图书馆、竞技场、画廊、剧场和浴场等生活娱乐设施。古罗马的贵族也多建有郊外别墅,例如洛朗丹别墅、托斯卡纳庄园等,其公园部分向公众开放。中世纪的欧洲并没有大型园林,只有依附于修道院的寺院庭园和部分贵族城堡庭园。
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以意大利台地式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的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意大利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汇之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出现,大主教、大贵族和商人等开始修建大型府邸和庄园。在美第奇家族的带动下,奢华的别墅庄园纷纷建成,美第奇庄园、埃斯特庄园、博尔盖塞庄园等都是台地式庄园的代表。埃斯特庄园是红衣主教埃斯特所建造的位于罗马城郊半山坡上的大型庄园。整个庄园呈方形,依次六层台地,以三纵一横的道路划分为八个园地,中间有矩形水池和龙喷泉,中轴线的最后部分是居住的城堡,四周遍布规则的树木和小型喷泉。意大利台地式园林也出现了诸多设计师和理论家,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中指出,园地应建筑在山坡上,建筑与园林比例协调,园地以矩形为主,以常绿植物规则布局,形成开朗、明快、规则的园林风格。
16—17世纪,法国宫廷和贵族接受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园林建造思想,开始建造更辉煌的法国古典主义的皇家园林。法国国王及贵族们先后修建了枫丹白露宫、安博瓦西盖拉德城堡、杜乐丽宫、凡尔赛宫等大型宫殿园林群。1660年,路易十四任命著名的建筑师、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e)主持设计凡尔赛宫,历经27年建成了欧洲最恢宏的古典主义皇家园林。以凡尔赛宫为中心,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中轴线,宫殿正面是大水花坛,南北各置花坛,沿国王林荫道延伸有阿波罗泉池、大运河和皇家广场。在凡尔赛宫周围设计了各种花园,比较有名的有柑橘园、迷宫丛林、沼泽丛林、水剧场丛林、水镜丛林等,以供王室和贵族休憩游玩。法国古典园林是将规则式园林运用于平原的典型样式,讲究整一与多样,围绕中轴线多设计水池、花坛、丛林、雕塑等景观,气势恢宏,格调庄严。
18世纪,英国皇家园林在吸收古典式园林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自然式园林风格。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修建了文艺复兴式的汉普顿宫苑、怀特庄园等花园。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则模仿了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园林。在17—18世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受到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才逐渐形成推崇自然风景、种植花卉的非规则式风景园林。英国美学家沙夫茨伯里认为自然是完美无缺的神圣秩序,约瑟夫·艾迪生认为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园林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在这种自然美学影响下,威廉·肯特、亚历山大·波普、朗斯洛特·布朗等设计师开始大量修建自然风景式园林,其中比较著名的园林有霍华德城堡园林、斯陀园、布伦海姆宫苑、尼曼斯花园等。
19世纪以来,工业化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拥挤,政府纷纷出资修建城市花园和国家自然公园,让人民也有休憩和游玩的去处。1847年,英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伯肯黑德公园,其后海德公园、肯辛顿公园、绿园、皇家植物园等纷纷转化为人民花园。当代著名的城市公园有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富兰克林公园等。美国还建立了保护大自然生态的国家森林公園,例如,黄石国家公园就是美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乐园。
纵观世界各国的园林建筑,无一不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发展都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型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象征。同时,从中国和西方园林美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西方园林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在当代城市公园、国家自然公园等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