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中边界问题研究
2023-02-11汪翠华
汪翠华 董 俊
(1.南陵县籍山镇第三完全小学 2.南陵县弋江镇中心小学 安徽芜湖 242400)
引言
2021年7月24日,中央“双减”政策正式出台。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公布,从法律层面对“双减”政策进行了固化,更加强调并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了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家长应当积极与学校联手,形成合力,使得家校合作共育工作取得最大成效。当前,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存在的边界问题日益凸显,亟待我们重视、关注并加以解决。本文将对家校合作共育中边界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分析问题的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一、家校合作共育中边界问题的相关概念
(一)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家校合作共育中的边界问题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常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往往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分工的,双方不能逾越各自的教育边界,从而越俎代庖。学校教育的强项在于传授系统知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不能偏离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家庭教育讲究的是个性化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家校合作共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校合作需要有边界意识。在实施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要明确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职责,划分出在此过程中的责任边界。家庭和学校彼此发挥各自优势,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合力推动家校合作共育不断前进。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主体身份界定与权责界定是推进家校良性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即学校与家庭要实现对孩子的真正共育,就必须对教育任务有清晰的分工、对教育职责有明确的划分、对教育内容有到位的合作。
二、家校合作共育中边界问题的类型
家庭和学校应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但在现实中,家校之间往往是一种主客关系,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使得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家校合作时的边界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即双方对合作行为相关领域内的“边界”与“游戏规则”均有明确的认识,并自觉做到在双方的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不越界。家校合作共育虽然是当前的主流,但由于教育立场存在差异,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和错位
一些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合作共育在理解上存在误区。个别教师主观上存在懒惰思想,加之客观上工作繁忙等原因,擅自将诸如批改作业等属于自己完成的教学任务转嫁到学生家长身上。这种行为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是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有违家校合作共育的初衷,使部分家长因为教师发布的各项不合理任务而感到压力巨大、不堪其扰。
此外,还有一类典型的学校教育职责上的错位,即学校随意安排家长参与一些学校管理工作,比如到班级帮助孩子打扫卫生、充当志愿者去参与站岗执勤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对家校合作共育效果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越界和缺位
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越界情况,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挑战了教师职业权威。家长经常质疑老师的教学权威,对教育教学工作极为不利。二是用个性化需求给学校施压。三是肆意给孩子增负。“双减”之下学校减负反而造成家长的焦虑,于是家长随意给孩子增加作业,让孩子不堪重负。
此外,家庭教育往往又存在着“缺位”问题。很多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顾,长期与孩子分居两地,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让教师代为管教。许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与家长感情淡薄,家长也因此难以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行使自身教育孩子的权利,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也得不到发挥,而学校教育是难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的。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推诿和冲突
在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一旦产生问题便出现家校双方相互推诿和冲突的现象,这充分反映了家校合作共育边界模糊、效率低下,家校双方关系紧张的问题亟待解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冲突主要表现为双方在责任和权利方面存在分歧,教师往往将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常规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转移给家长,而部分家长推卸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尽的责任。还有部分家长对学校内部的教师配置、教育管理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干预,或者因个人利益而干涉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甚至损害教师的人身权利等。
三、解决家校合作共育中边界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家校合作共育中的边界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用完备的制度来保障具体工作的实施。
1.制定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
学校层面需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应让家长明确知晓并掌握家校合作共育的主要目标、具体措施,避免有些家长由于不清楚相关规章制度,无法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此外,学校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应当将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纳入其中,并将其作为对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考评的一项指标。为避免此项工作流于形式,应尽快完善相应的家校合作共育的规章制度体系。
2.规范班级层面的沟通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孩子教育工作,保证家校双方及时高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必须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制度。例如我班在第一次家长会前发放问卷征求家长意见,开会时制定了家校合作公约,规范了教师与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其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有:尊重家长和学生;确保教育的公正、平等;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交流反馈孩子在校情况;认真答复家长反映的问题;指导家庭教育。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有:不断学习为人父母的方法,陪伴孩子健康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与学校积极沟通,寻找方法;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学校为家长举办的家庭教育活动;不干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家校合作公约每学期适当修改,要求教师和家长严格遵照执行。此外,还通过经常性地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听取家长意见,向家长展示班级的教学成果,明确家校权责的边界,摆正家长和教师各自的位置,真正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规范班级层面的沟通制度。
(二)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
为了提高家校合作共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应当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家校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
1.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是社会化教育的主体、主导者,学校教育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对于系统性的文化知识传授以及专业性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是学校的应尽之责,学校应该对家长开展积极有效的培训,让家长理解并掌握适合自家孩子特点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制作宣传手册、开设公众号专栏、制作亲子手抄报、共读共写共赏、开展学习分享会等方式,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指导家长积极配合,使家校之间的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长是孩子的初任老师,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道德品格是家长重要的职责。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稳定人格的形成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家庭和学校唯有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畅通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渠道
1.建立友好关系
家校合作共育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家庭与学校之间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保持友好关系。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要承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自主权;学校同时也要对家长所正常享有的诸如知情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表示尊重,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热情和主动性。
2.促进心理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认为,做好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要从破解难点人手。要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点任务,收集和梳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家长和学校查找原因,加以分析,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共识。心理老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团体辅导活动,活动主题有情绪管理、有效沟通、高效陪伴等。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家教经验分享、读书、游戏等,还可以贴近家庭教育的实际,安排亲子系列活动。
3.利用家长资源
我们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对家长中的具体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并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如邀请在应急管理局工作的家长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邀请从事警察工作的家长进行法制教育,指导孩子掌握反恐和防范校园霸凌等知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邀请从事园林工作的家长为班级一平方米种植园活动提供技术指导。一系列家长走进课堂活动,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也让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家长在家庭中的威信,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4.把握时间平衡
教师可将自己的课表发给家长,家长可以根据课表选择合适时间和教师联系。反之,教师如果需要联系家长,也要视家长的时间而定。总之,只有将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的界限厘清,在此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