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中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2023-02-11程秀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4期
关键词:革命文本课文

程秀芳 胡 玲

(合肥市朝霞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充分肯定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具有重要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语文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心编排了40余篇革命传统主题的课文,面对现在的小学生教学革命文化课文,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在教学中解决革命传统课文因时空跨度带来的学习难度,如何做到在学习革命传统课文时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何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学习两不误,实现“文道统一”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策略上多思考,站着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可接受的、能理解的、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多讲述的是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跟生活在现代的学生有时空距离。学习这类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很难与文本产生关联,更不要谈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在学习方式上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情境,规划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先学习语言知识,再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一)借助媒体,解时空之难。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写的一首七律诗,表达了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和悲壮。万水千山中作者以点带面介绍了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借助本地真实存在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大蜀山的高度对比感知乌蒙山的磅礴,结合学校操场的长度感知五岭的逶迤。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悲壮惨烈场景,在课堂上可能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把影片中记录的场景搬进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情境,当然教师要能恰当运用,把握好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影视作品欣赏课,心中要明白一切辅助手段都是为语文课服务的,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

(二)任务驱动,寻先辈足迹。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境设计,围绕情境主题“追随先辈脚步,踏访沙洲坝,饮一碗红井水”,设计学习任务群。创设情境,笔者提前准备好旧式大碗盛红井水。旧式大碗没有好看的花纹,是从老家爷爷辈流传下来的,一拿出来学生就一脸惊讶表示没有见过,老物件让学生有了带入感。水当然也未必是红井水,为了创设情境可以设计成美丽的谎言,是老师在假期踏访沙洲坝时从红井里取来的,一直珍藏着没舍得喝,让学生知道红井水来之不易。

任务一:交流生活经验,说说图片中的人和物。(图片是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得到的)

活动1:走近毛主席,我们在哪见过?

活动2:认识水井,明白用途,认识“井”字,区别现在城市用水的来源,从而理解“古井”“红井”。

任务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等基础知识。

活动1: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活动2:质疑问难,哪些词语不理解,小组合作,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任务三:追寻先辈,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活动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述。

活动2: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毛主席要挖井的原因。该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对严重缺水没有切身体会,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实际生活中停水带来的生活不便,感受沙洲坝乡亲们迫切需要水的心情,从而感受毛主席的一心为乡亲们着想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活动3:沙洲坝的乡亲们是怎样纪念毛泽东主席的?领悟“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饮水思源的感恩之情。

任务四:寻找身边为人民服务的人群,学会感恩他人。

活动1:身边有哪些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的人群?

活动2:感恩于心,实践于行,为他们送上一瓶水。当学习任务完成后,接到那碗红井水时,学生欣喜若狂,却迟迟不舍得饮,说要送给马路上辛勤值岗的交警叔叔。

在情境设计下教学,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学习。先将学生引入文本中学习,再通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驱动,最后走出文本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学习所得真正懂得饮水思源、感恩他人。

二、立足语言,深入文本

张志公先生曾通俗地把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办法必须是领着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带学生读课文,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统编教材的选文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让学生多读多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获得启发,用不着教师去讲一番大道理。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深入研读文本,挖出文本中的关键词,使教学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不仅让教学更有设计感,还能让学生学习时有抓手。

(一)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抓住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中的一个词“搞特殊”,“特殊”到底体现在哪呢?引发学生讨论思考:人物身份的特殊,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主席,毛岸英既是主席的儿子也是一名志愿军战士。问题的特殊,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时,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儿子一面。儿子牺牲后,作为主席的父亲到底见还是不见儿子?又一次引发学生的讨论,很多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要求相见,合乎常情。但是结合文章内容,尤其主席的语言描写,一字一句中处处彰显着主席在面对特殊问题时,能够超脱常人的情感,体现伟人的胸怀,那种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的革命作风值得学习。

(二)对比阅读,感悟人物形象。五年级下册《军神》整篇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谋篇,抓住语言描写的提示语,进行纵横式对比阅读,纵向阅读以沃克医生的神态、语气以及情感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冷冷地问”“生气地说”“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指导学生模仿沃克医生说话的语气,从这些提示语中引导学生感受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这么大。通过讨论,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明白这是对刘伯承的侧面描写,体现刘伯承在病痛面前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横向对比阅读采用对话式,对比沃克和刘伯承的神态、语气,从面对沃克医生的冷漠和病痛的折磨,刘伯承依然“微微一笑”“平静地回答”“勉力一笑”,直观感知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三、补充资料,研读文本

革命传统文化是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针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厘清革命历史进程的脉络,深入挖掘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革命精神等。教师在课前可以大量搜集相关历史知识,先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的作者生平、人物事迹以及历史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探究革命文化产生的意识,从而产生文化认同。

(一)梳理时间,拓展文本背景。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叙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回忆父亲被捕前后及被敌人杀害的全部过程与细节。学生对于李大钊不甚了解,至于他为何被捕也是懵懵懂懂,所以了解人物生平和历史背景就显得格外重要。课前,让学生利用假期观看热播剧《觉醒年代》,了解认识李大钊。课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大钊的了解,针对学生的认知再进行补充,教师以一个解说员的身份向学生讲述伟大先驱的生平以及相关的时代背景。为了避免在讲述历史背景时难以把控,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教师可以借助画时间轴的简单方式让学生对历史一目了然,这将会为文本的学习扫除时空的障碍。

(二)搜集资料,丰富文本内涵。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介绍了革命领袖周恩来少年时期,由于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中国土地上受尽外国人欺凌,所以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这是讲述革命领袖少年时代的故事,和学生的年龄相仿,正值学生时代,更有助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和平的年代,无法体会到内忧外患的处境。结合课后习题:搜集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赏析周恩来写的诗,从而深刻理解他立下志向的原因。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找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时期,清朝政府软弱无能,国家贫穷落后,国内矛盾尖锐,军阀割据,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历经八国联军的洗劫,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人民苦不堪言。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理解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以及他树立的志向的原因就迎刃而解了。

四、实践活动,传承文化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倡导: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要将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学习革命传统文化,若停留于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实践活动就是课堂教学最好的延伸,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还能受革命文化的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要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方面的体验。革命传统文化的浸润,更需要实践活动来植入。

(一)走近英雄,情感植入。充分借助社区资源,邀请老红军、老八路进校园为学生开展讲座,或通过节假日看望老一辈革命者,进行现场采访、互动等方式,认真倾听老一辈的讲述,从讲述中了解更多有关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在真实的互动情境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爱国之情。

(二)拓展眼界,文化认同。读万卷书,通过课文的学习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系列的书籍。例如,学习完课文《七律·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的故事》。通过阅读长征路上发生的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学生深刻地学习和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可以开展读书分享会,讲述自己的读后感或者讲讲自己最难忘的故事。行万里路,可以借助研学游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进身边的新四军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基地。游览时认真倾听导游的专业介绍,带上纸笔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返校后举行研学征文活动,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演绎文化,精神传承。利用学校文化艺术节,围绕革命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师生红歌会大比拼、中低年级革命故事宣讲比赛、高年级革命精神延续的主题演讲、革命题材的课本剧展演,只有革命情意真正植入了学生内心,学生才能演得惟妙惟肖。比如课本剧《王二小》,学生穿上不同的服装,扮演上不同的角色,配上富有情境化的背景音乐,通过对台词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深入感知把敌我双方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不仅仅是演出,更是灵魂与灵魂产生的共鸣。

综上所述,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除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外,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情感上的链接,从而达到情感共鸣。革命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于学生心中,革命传统精神才能外化于行,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革命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