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通力协作,有效促进儿童抽动症治疗
2023-02-11司锦玲
司锦玲
(北城幼教中心 安徽合肥 231100)
一、儿童抽动症介绍
在幼儿园里面,教师们会遇到这样的幼儿:他们在活动的时候频繁做鬼脸、翻白眼,或整个身体有节奏地抽动,与此同时嗓子发出异响,且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些均是小儿抽动症的典型症状。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太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及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童多见,大部分儿童病患于4~12岁起病,临床特点复杂多样,复发率很高。初期表现为频繁眨眼,严重者翻白眼,而且伴随其他面部抽动,例如吸鼻、做鬼脸乃至四肢抽搐。
春季是抽动症的易发时节。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也相对活跃,对于外界刺激相当敏感,抽动次数随之提升。因为抽动症的专业知识普及不够,抽动症尚未引发大多数老师及学生家长的留意,加上抽动症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抽动症极易在眼科、五官科以及呼吸科等被误诊,错过最佳干涉时机。
二、儿童患抽动症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抽动症的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上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发病原因仍未明确,抽动症可能与多种客观因素有关。
(一)心理状态不佳与家庭教育失当
抽动症和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当个人想法被压制或者产生程度较深的负面情绪时,儿童的抽动动作会出现得更加频繁。
家庭氛围不佳是致使儿童患抽动症的高危客观因素。大多数抽动症患儿的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教育方式过于严格甚至偏激,刺激患儿产生不安、疲惫、恐惧的心理,让患儿经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患儿抽动。
(二)微量元素失衡
诸多病例检查报告表明,抽动症患者的尿铅含量偏高,控制含铅食品的摄入或接受排铅治疗能够减轻抽动的症状。大脑、骨髓、肾脏器官、肝细胞等受铅的影响较大,体内铅过多对大脑皮层的额前区、大脑海马体和额叶有一定损害,这些也是抽动症的主要病变部位。
锌元素对抽动症的影响也非常大。牟文凤团队经过研究发现,存在注意力缺陷以及行为障碍的患者体内锌元素缺乏。缺锌会使儿童的消化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落后、免疫功能降低、智能发育延迟以致神经发育不良,对抽动症的影响巨大。
(三)神经发育障碍
临床研究认为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儿中枢神经发育不良,体内中枢神经递质一般存在失衡的状况,症状也表现得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身材矮小等,还有过于焦虑、夜寐不安等表现,这些情况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均存在密切关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抽动症虽然属于神经精神障碍的范畴,但并不等同于神经病。
(四)其他影响因素
姚永新等研究认为,影响儿童抽动症状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产妇精神异常、家族抽动症史、血浆总胆红素、血清蛋白、黄疸史。孕妇精神紧张、异样或者长久服用抗精神药物会促使幼儿发生肾脏脏器器质性损伤。姚永新研究小组通过对抽动症病患和家族成员的研究观察到,家族成员中如果有抽动症状的案例,同一家族中抽动症发生率为40%~50%。由此可见,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高指标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蛋白指标高与新生儿黄疸有关,能直接造成神经系统损伤,临床表现为神经受损、语言听力障碍等等。
三、家园合作治疗儿童抽动症的措施
教师应该做好家园沟通,协助儿童家长充分认识该类疾病;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气氛,引导其余幼儿多关心患儿,与其共同玩游戏和沟通交流;幼儿教师也要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对缓解幼儿的病情有比较大的益处。
(一)进行有效家园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面对
教师要定期和患儿家长面对面交流,向家长介绍幼儿抽动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告诉家长初期发现病症不要逃避而要勇敢面对并积极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教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家庭教育情况,让其监护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方式,以更多爱心和耐心对待孩子。经过倾听和沟通,教师与家长、患儿达成共识,把治愈的信心传递给患儿,使患儿和家长相信该病是可以治好的,从而积极配医生的治疗。
(1)嘱咐家长切莫责怪患儿。越嫌弃、越强迫他们停止抽动,就会越让患儿感到紧张,导致不自主的抽动动作越频繁,使患儿慢慢变得胆怯、自卑。家长应当引导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身的抽动行为,采取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缓解,便及时给予适当的赞扬及激励,以此增强患儿消除抽动行为的信心。
(2)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幼儿园内一日活动流程安排科学合理、稳定灵活,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特殊幼儿的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幼儿教师也要指导、帮助幼儿家长制定周末及假期时间表,在保证充足睡眠和避免过度劳累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其注意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适当的体育活动,打破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
(3)提醒家长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患儿的消极影响,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明示患儿症状,要主动亲近他、与他谈心、疏通情绪、帮他解开心中的暗结。家长以及周围人的爱心能给患儿提供一个温馨的坏境,有利于患儿心理状态的改善。
(二)营造互助友爱的班级氛围
当抽动行为发生时,患儿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心非常痛苦。因此幼儿教师要帮助患儿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营造互助有爱的班级氛围。
(1)不关注:班主任应当告诉配班和保育教师及其他幼儿,在患儿发声、翻白眼或发生抽动时,不要注视着患儿,应当让患儿感觉其他人根本不在意他们的异样行为。
(2)及时制止:看到同班小朋友讥笑抽动的患儿,一定要及时制止、单独耐心开导,不能当众指责,以免弄巧成拙。老师应当告诉别的幼儿:既不要留意患儿的样子,更不要模仿,这种行为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生病引发的,总有一天会好起来;在病愈之前,大家应当鼓励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教师应当让其他幼儿明白讥笑他人尤其是患病的小朋友既不礼貌,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3)积极关爱:班级教师应当在抽动症患儿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抽动症患儿最缺的就是亲密关系,最缺的就是被肯定,因为抽动症患儿大都是在和“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中长大的,是在自我存在感极低的人际关系中长大的。多一点关爱,他们丢失的自信便能重新生根发芽。
(三)开展有效训练
1.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结合情绪干预治疗,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专家艾尔丝副教授提出的感觉统合方法论,对存在学习困难、情绪和情绪障碍的儿童少年有显著的效果。根据病因、病史,运用心理学知识、操作技能开展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患儿结交玩伴,学会在“玩中学,学中玩”。
鉴于该方法论,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园内一系列体育器材比如滑板、滑梯、大笼球、平衡台、独脚椅、平衡木、钢丝等等,寓教于乐,促使患儿掌握大运动能力、精细手势和身体平衡。与此同时,教师在与患儿互动过程中,还可采用模仿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促使患儿放下沉重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接受自身的病情,配合治疗。
2.习惯反转训练
幼儿教师可以教患儿家长一些训练竞争性反应的动作。①眨眼:让幼儿随意地、轻轻地、有意识地眨眼,每3~5秒眨眼一次,每5~10秒间断向下凝视一次。②耸鼻:轻轻下拉上唇,和下唇贴在一起。③清嗓等发声抽动:紧闭双唇,用鼻缓慢地、有节奏地深呼吸,呼吸时间长于吸气时间,呼气与吸气动作转换时不要中断气流。④摇头:慢慢等距收缩颈部肌群,保持眼睛向前,使头部保持静止不动。
当患儿成功做出这些竞争性动作时,教师要及时褒奖患儿,引导其他幼儿竖起大拇指,促使患儿感受成功的喜悦,持之以恒。
(四)采取奖励疗法
Deanna课题研究组研究发现,在6个月内短期发作的抽动症患者,自我阻断抽搐的能力非常强,此时若能给予意料之外的奖励,能够提高阻断抽搐的成功率。经常得到奖励的患者会更有动力、做事会更有积极性,注意不要奖励过度,慎用物质奖励。
以此为理论依据,教师在患儿做出抽动动作的初期,增加精神奖励和表达爱意的次数,给予患儿意料之外的奖励,协助他阻断抽动。例如夸张地给患儿拥抱,鼓励他在集体面前为大家表演简单的节目,请他当护旗手、小迎宾以及值日生,支持他把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同班幼儿夸奖、赞美患儿。教师也要提醒家长,在家要注重精神奖励,帮助患儿阻断早期的抽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