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方法论试分析
2023-01-30王时秀
王时秀
摘 要:《韩熙载夜宴图》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工笔重彩发展的最高水平。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环境复杂,时局动荡不安,南唐后主李煜命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也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本文将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论对这幅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探索这幅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图像志;图像学;《韩熙载夜宴图》;传统绘画
一、潘诺夫斯基的方法论概念与《韩熙载夜宴图》
的背景
(一)关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论的定义
欧文·潘诺夫斯基认为,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完整地解释一幅绘画作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即客观描述作品中的图像并且不涉及任何意义,在这个层次中,艺术母题是世界的自然题材。第二个层次为图像志分析阶段,即追问探究约定俗成的常规意义、一般意义,如图像故事和寓言故事等的程式化题材。第三个层次为图像学解释阶段,即通过综合性研究的手段探寻绘画中图像的深层含义、象征世界的内在意义。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论通常被用于分析和研究艺术作品的图像象征意义,然而,图像学方法论起初并不被用于所有的艺术作品,而更多被用于对西方的艺术作品的研究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法论对许多当代艺术作品的解析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二)图像学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画研究的局限性与意义
学界普遍认为,用图像学方法论解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本身就存在根本上的差异,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论产生初期并非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为目的,图像学方法理论大多适用于以西方古希腊罗马神话、基督教文化等为文本而进行的创作。而古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不受单一宗教的影响,如儒、道、释,各个门类的文化艺术是在多元宗教的影响下综合发展的。其次,中国传统艺术具有较为固定的程式化意象,如梅、兰、竹、菊等被频频描绘且具有固定象征意义的意象;而在笔墨运用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具有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严格规范的笔性。最后,中国传统艺术自身拥有一套完整的鉴赏方法体系。例如“题跋”,“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题跋不仅是欣赏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入口,也是理解画家用意及想法的线索,题跋可以由作画者本人书写,也可以由后世他人在画作上书写个人的感悟体会。题跋内容通常与画家相关,如画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作画时心情与处境、他人的评价等。故而,拥有着固定笔墨规范的中国传统绘画与完整的欣赏价值体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本文借助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论理论的三个层次,分析和解释《韩熙载夜宴图》,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图像学理论融会贯通,探索该作品中所蕴含的特征。在一幅绘画作品中,不仅有着表面上所描绘的外在表现,更有本质上的内在意义。[1]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论理论主要着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容、主题和历史背景。中国传统绘画则更注重画面表现的深远意境及生动气韵,更看重整幅作品所呈现传达的思想精髓。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论理论用于分析阐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将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三)《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背景及价值
《韩熙载夜宴图》为我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据北宋宣和年间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记载:“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南唐后主李煜器重韩熙载,但又对韩熙载有所戒心,命画家去韩熙载府上一看究竟并作此记录。由于流传久远,原作已不得而知,现有记载文献著录中有26个版本,流传至今可查证的图本共有九种。本文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卷进行分析研究,此卷为绢本设色,是被普遍认为保存较完整、绘制时间较早、技术水平最好的一幅摹本。
二、《韩熙载夜宴图》的前图像志描述阶段
(一)前图像志描述阶段的主要观点
在前图像志描述阶段中,潘诺夫斯基认为,艺术母题世界的自然题材,解释的基础是实践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可以看出,画面描绘了韩熙载设宴于家中的五段场景,分别是琵琶演奏、观舞、席间休息、赏乐、送别宾客。
(二)《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中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画面描绘了演奏琵琶的场景,每位宾客的目光和关注点都聚焦在旋律悠扬的琵琶演奏上,席间的宾客纷纷迷醉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而韩熙载只是盘坐着,表情略显平淡,与画面整体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二部分,琵琶演奏完毕,在推杯换盏之间,宾客仍陶醉在乐曲中,难以抽离。一曲听罢,一舞即起,这时画面中的一位出家人怔怔地直立着低头沉默不语,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韩熙载击鼓,他就是中心人物韩熙载的好友——德明和尚。第三部分,虽已夜深人静,但韩府的这场盛宴并没有结束,稍事休息,画面表现出缓和放松的气氛。第四部分,休息过后,韩熙载一边欣赏着乐曲一边与身旁侍女交谈着,画家在此表现出了韩熙载怀揣心事、心不在焉的神情。第五部分,宴会行将散场,中心人物韩熙载起身送别众位来客,有的宾客依依不舍,有的又意犹未尽,韩熙载站立着用左手做出“告别”的姿态。每一个场景画家都巧妙地借助屏风作为画面的空间建构,使艺术性与美感并具,这样的安排设计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画家以韩熙载为中心人物,把宾客人物姿态与神情安排得合理生动,画中人物造型准确,笔墨充满变化。这幅工笔画不仅在线条上工整流畅、精细有力,还在构图上生动考究,且设色秀美淡雅又不失丰富。
三、《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志分析阶段
(一)图像志分析阶段中该作品背景的主题
在图像志的分析阶段,图像故事和寓言世界的程式化题材,解释的基础是原典知识,修正解释的依据是类型史。[2]画面中的主人公韩熙载是五代时期人,其长于书画文章,且十分具有政治智慧。原是北方望族,因其父被誅,为避祸逃往江南,后又投顺南唐政权。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北方的后周政权对南唐政权构成了威胁,加之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部不安定,在这样的动荡的时局之下,韩熙载选择了保全自身,把自己有意伪装成一个生活颓败、毫无政治野心的纨绔子弟。后主李煜猜忌韩熙载有政治野心,就派顾闳中和周文矩前去韩熙载家中一探究竟。画面中韩熙载虽被乐伎环绕,但精神恍惚,表情始终透着凝重,眼神里显出哀伤和忧郁,似与这喧腾热闹的夜宴中的一切格格不入。这与画中欢快轻松的气氛形成强烈反差对比,而顾闳中与韩熙载一样,对南唐时下的处境与现状心照不宣。
(二)在图像志分析阶段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解析
这幅画作不仅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也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画面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朝政风气与动荡不安的社会,整个画面虽然描绘的是欢乐热闹的宴会景象,但是暗暗透露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画面中的五个场景当中,韩熙载都是以一种郁郁寡欢的状态参与宴会,仿佛隐喻了自己作为一个才子却没有施展的空间,在浊世中明哲保身的无奈之情。
四、《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解释阶段
(一)《韩熙载夜宴图》在图像学解释阶段中体现的内在意义
在最后的图像学解释阶段中,象征世界的内在意义,解释的基础是综合直觉,修正的依据是一段意义的文化象征史。[3]政治上失意的韩熙载,不惜以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姿态保全自我。他深刻认识到,南唐政权气数丧尽,大势已去,当局统治集团早已沦落到朝不保夕的境况。国家沦陷至此,韩熙载不免落寞,心生悲恸,悲观地逃避现实生活。画中出现的僧侣,是韩熙载身边的好友德明和尚,韩熙载曾对他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无不能为千古笑端。”顾闳中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创作手法描绘出韩熙载府中晚间设宴的故事;以巧妙的艺术手法,使每一段画面各自独立又连贯,统一且完整。每一段画面上的场景变化,都代表着时间线的推进,五个不同的夜宴环节,使韩熙载的人物形象在画面中重复出现,每一次韩熙载的出现,意味着不同的片段内容。此画还在技法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承袭了五代时期前的人物画传统,以主大客小这种传统的表现方式来突出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画家在记录传达韩熙载沉迷酒色的同时,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及娱乐活动。《韩熙载夜宴图》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工笔重彩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画家的巧思与不同观看方式下的《韩熙载夜宴图》
如今我们观看《韩熙载夜宴图》,直接看到的是全部展开的整幅画面,那作为画面主人公的韩熙载同时出现五次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但从该作品是一幅卷轴画来看,就会显得合理。因为以手卷形式观看,不会将整个画面全部展示出来,每次鉴赏时画面向圆形木轴那侧展开,已经看过的局部暂先散开在手卷右边的木条旁,欣赏到的画面通常不过只是展示一个手臂的长度。由此可以猜测,那观赏者大概率不会看到多个韩熙载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作为手卷观看使得单个场景形成了一种叙事性,而将整幅画面摊开,画家的巧思就体现出来了,在画面中频频出现的屏风体现了画家经营画面布局的用心之处,画家使用屏风作为整个画面五个场景的分割点,用来对场景进行连接与切割,而屏风的作用并不仅仅于此。
(三)划分边界与空间建构的道具——屏风
屏风作为隔挡,将画面分为五部分,并在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者巫鸿认为,屏风在画面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是有助于界定单独的绘画空间,代表着前一个空间的结束,也借此开启后一个空间,形成明烈的空间感与时间的交替感。[4]而屏风不仅仅是作为画面的分割被设计的,在画中屏风既参与了单个空间场景的构造,也对于整幅绘画的场景构造进行了细分。二是根据屏风的摆设、屏风上的图案、屏风的规格变化不同,观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辨出各个独立场景的变化,有前厅、会客厅、起居室等。屏风的衔接与分割使得每个空间场景相互独立,而又是一个整体,这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令人们会更加愿意品味那些表现在画面上,而又隐藏在画面中的故事。
五、结 语
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论理论可以拓展观看者对画面的理解。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以娴熟高超的表现技法塑造出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既对人物形象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对人物内心有着深刻的洞察,使这幅作品兼具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画家对韩熙载细致准确的刻画,突出画面中人物纷杂的内心与活动。画中约四十人,每个人物的情绪和神态都各不相同,精彩生动,使中国古代人物画中讲求的“以形写神”在此得以充分体现。不仅仅是人物,画面中以屏风作为场景的连续与分割工具,以及对于每个场景陈设布置的细致刻画,更增强了此画的可读性。从顾闳中的笔下,可以读出画家个人对历史演变的解读和一代王朝的瓦解陷落,而这幅艺术佳作得以辗转流传至今,其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用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和学习。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廣生.从中国画与西方画比较中看中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J].名作欣赏,2018(10).
[2] 田丽.《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考证与解析[J].大众文艺,2014(14).
[3] 张银丹.以“图像学”解读《韩熙载夜宴图》[J].青年文学家,2015(2).
[4] 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再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