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人坚守的是什么
——从《陈情表》说开去

2023-01-24

中学语文 2022年35期
关键词:节操陈情表晋武帝

张 盼

南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本文想借着李密的《陈情表》谈谈中国文人的妥协与坚守。

一、李密以孝为名拒绝晋武帝,坚守的是个人节操

李密本是蜀汉旧臣,官拜尚书郎。蜀汉灭国后,受到晋武帝征召。李密在《陈情表》中坦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他的狼狈不是因为奉养祖母和报效国家的矛盾,而是保持气节不事二主与拒绝晋武帝性命堪忧的矛盾。如何陈说才能既拒绝晋武帝又不会招来猜忌埋下祸患呢?李密想到了晋朝的治国之策——孝。李密抓住“孝”大做文章,动之以情,细笔渲染自己和祖母之间相依为命的情形,打动晋武帝的恻隐之心;晓之以理,强调自己“特为尤甚”的“孤苦”,一再申明自己“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之心。李密还通过比较“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提出了先尽孝再尽忠的办法,给晋武帝吃了定心丸。

《陈情表》里字字句句都可见李密身世之孤苦,祖孙之情深。但是,更应该让学生理解李密拒绝晋武帝背后真正的动机。古代读书人讲究忠臣不事二主,李密在蜀汉深受重用,又怎么会甘心轻易归顺晋朝?更何况,晋朝的皇位乃是篡夺曹魏而来,名不正言不顺,如何让人心服?如果真的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那么之前李密又为何会出仕蜀汉?李密的不愿入仕,不过是中国文人的不事二主的气节罢了。至于他说的“少仕伪朝”“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之语,不过是在这个皇权至上,主宰生死的社会的妥协之语罢了。李密的拒绝,其实代表的是中国文人对个人节操的坚守。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中国文人坚守个人节操的品德代代传承。

二、司马迁忍辱接受宫刑,坚守的是志向

含羞忍辱接受宫刑,司马迁坚守的是伟大志向。司马迁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创作了《史记》,更在于他为创作《史记》付出的代价以及在此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坚守。司马迁出身于史学世家,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的学习和游历,坚定了司马迁要成为一名史学家的志向。他暗自决心,要继承父亲的衣钵,搜集和编写最伟大、最详实的历史巨著。

李陵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为正义直言的他被判处“诬罔之罪”,按律当斩。汉朝的刑律中有免除刑罚的规定,一种是“纳金赎罪”,另一种是“腐刑赎罪”。司马迁没有选择的机会,因为为官清廉,家产有限,家中还有妻儿老小要生活,于是,司马迁屈辱地选择了接受腐刑。在那个视名节如同生命的年代,就连最卑贱的奴仆都很少有接受腐刑的,更何况还是士大夫阶层。对此,司马迁的内心是无比痛苦,甚至绝望的。他在《报任安书》中描述自己的心态:“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司马迁当时的迷茫与惶惑。司马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报任安书》有答案:“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以文王、屈原、孔子、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人的遭遇鼓励自己,他希望自己可以“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惜“草创未就,会遭此祸”,因为“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试想:假若司马迁当时因受辱而取义自杀,那么,他必如一粒尘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忍辱而作《史记》,非但为自己洗白了耻辱,更因他特殊的遭遇而使他及他的《史记》名垂青史。司马迁含羞忍辱接受宫刑,是对自己的理想的坚守。

三、文天祥义无反顾慨然赴死,坚守的是民族气节

历史再回到南宋,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慨然赴死,只是为了坚守民族气节。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宗免于被俘的儿子康王赵构拥兵在外,在南京应天府正式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南宋王朝诞生于金国入侵之时,终其一朝,长期处于金国、蒙元等外族入侵的严重威胁之下,为此南宋军民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抵抗斗争,涌现了无数民族英雄,如宗泽、韩世忠、岳飞、文天祥等。

文天祥本是一介书生,但是面对元军的入侵,文天祥毁家纾难,征兵勤王。后来,他被提拔为右丞相和枢密使,奉命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因为“直前诟虏帅失信”以致“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最终“不得归矣”。后来借着“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的机会,文天祥忍辱同行,在京口的时候趁机逃脱。这段经历在《指南录(后序)》里有简略概括的叙述。由此可以感受到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怀。不久,文天祥再次集结兵力,率领军队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毅然写下了《过零丁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被押解到元大都后,他更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元人的威逼利诱,最终英勇就义,名垂青史。文天祥之死惊天地泣鬼神,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文天祥拒绝投降元军,坚守的是民族气节。而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坚守民族气节的文人,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苏武牧羊北海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他们哪一个不是坚守民族气节的英雄?在每一次民族危亡的关头,挺身而出的不仅有中国军人,更有热血的中国文人!

四、中国文人也曾妥协更在坚守,坚守的是文人风骨

李密为了坚守节操放低身段来向晋武帝陈情,司马迁为了坚守理想信仰甘愿接受腐刑为人诟病,文天祥为了南宋忍受屈辱伺机逃亡最后却又慷慨赴死。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在很多选择关头,有妥协有坚守。是什么让这些中国文人乐于坚守个人气节或者理想信仰亦或者民族气节,不惜放低身段、深受屈辱,甚至为之付出生命?我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人的心理。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坚守个人节操或者理想信仰,不正是修身的体现吗?而坚守民族气节,则不仅关乎修身,也关乎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国文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信念早已根植于心,而个人节操、理想信仰、民族气节,不正是仁义之所在吗?因坚守个人节操、理想信仰、民族气节而有所牺牲,不正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正义之举吗?所以,他们才能从容面对挫折甚至生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文人形成了独特的风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从历史文化中学到些什么,又该向学生传达些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该思考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在思想上对学生形成引领,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与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节操陈情表晋武帝
满奋畏寒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陈情表》新读
赏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