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爱莲说》
2012-03-23张茹芝
张茹芝
摘要:周敦颐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独爱菊都表明了主人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借此引导学生积极的入世,鼓励学生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去砥砺自己,丰富自我,塑造完美人生。
关键词:莲花 节操 境界
Abstract: by his theory alone with jin tao yuanming refined love alone that the hero of isolated, not with the secular their life attitude and AoAn noble of moral integrity. Take this to guide students to's accession to the wto,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ositive social practice to train themselves to oneself, abundant self, molding perfect life.
Keywords: lotus moral integrity realm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先生以莲花自喻,将自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并于文章结尾委婉的表达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叹。同时,文中也指出:“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查阅有关资料,大都说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周敦颐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独独爱菊都表明了主人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讲到此,似乎完成了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充分考虑两人的生活态度及生活经历,还远不至此。
首先,让我们探访一下两人的生活轨迹。周敦颐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一生官职低微,从分宁(修水)主簿,到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是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北宋学者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周敦颐传》)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为黑暗、腐朽的晋、宋易代之际。年轻时,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作为。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四0五),在这十三年中,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泽令。但他性格正直耿介,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是辞官而去。可每次都是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又回到了污浊的官场。最后一次从彭泽令任上辞职,毅然决然的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活。“种豆南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游哉悠哉的隐居生活。
知人论世,,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相似,同是主张“实外儒而内道”,具有“儒道互补”的思想倾向,他们也都是在从政不可得时转向对自己事业的追求,都是遵循儒教归隐精神的,而非消极逃避人世的隐居。《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一个“独”字,寄托了作者对陶氏这位“隐逸者”的崇敬之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去官归隐。由于这种超世俗“隐逸”,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调高和寡,一般人(包括当时的作者本人)是很难做得到的,所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這样敢于去官归园田居的人了。周敦颐用一个“独”字也说明他知道陶渊明的“隐逸”跟其他形形色色的隐逸是截然不同的,不可相提并论的。他也说自己是“独”爱莲,这个“独”宇正暗示了他这位“花之君子”跟陶渊明这位“花之隐逸者”是相通的(历史上隐者与君子常连在一起,例如《史记》就讲过“老子,隐君子也”。说老子既是隐者又是君子。周敦颐是读过《史记》的,而且特别欣赏老子的“主静”思想。隐者与君子,在周敦颐那里通过“儒道互补”思想便紧密联系起来了)。因此,从《爱莲说》本身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周敦颐对陶渊明是持肯定态度的,它宣传的是儒家的君子人格。
基于此,我认为: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应引导学生积极的入世,鼓励学生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去砥砺自己,丰富自我,进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