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记作品如何探究文章意蕴?
——以姚鼐《登泰山记》研读为例

2023-01-24

中学语文 2022年35期
关键词:意蕴泰山登山

陈 颖

2018 年9 月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都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游记作品阅读教学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任务,如何落实呢?扎实深入探究游记作品的意蕴是有效途径。现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姚鼐《登泰山记》研读为例,逐段探讨、总结游记作品的意蕴探究方法。

在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了内容要点与行文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探究性问题推动学生的深度阅读与探究:你从文章的叙事、绘景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与思考?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怎样的社会认识、人生思考?

这种问题研讨不能笼统化,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在自主研讨中将能够揭示作品意蕴的重点句、关键词圈划出来,在合作探究中明确思考的角度,归纳探究的方法。

关于第一段的探究。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探究的方法:①抓寻常句,品味虚词。如寻常句有“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关键虚词有两个“皆”。②将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西流的汶水,东流的济水,入汶的阳谷溪流,入济的阴谷溪流,以及泰山南北分水岭上的古长城等,写的都是自然之物,它们遵循的是自然规律,读者完全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错、终归一河。支流众多,需要主干,方能形成河流体系。然后可以由自然联想到社会现象、社会规律,进而悟得背后意蕴:任何一个集体、一个团队,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必须要有一个主干,一个强有力的核心。这样,语言、思维层面的核心素养自能得到提升。

关于第二段的探究。第二段分两个层次,分别是从京师去泰山、登泰过程。第一层只有一句话:“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探究方法:抓叙事句、品味动词、发散联想、延伸推理。在叙述从京师去泰山的行踪中抓五个动词“乘、历、穿、越、至”,经过自主研讨、合作探究,可以发掘出背后意蕴:①对泰山的向往与登山的急切。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个人应多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色。③要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有所规划,而且有了规划就要付诸行动。美好的愿望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幸福源于奋斗。

第二层写登泰过程,只有两句话:“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可以梳理出要点:登山时间与出发地→总路程→石阶数→线路→东谷→途中所见与感受。探究方法:抓叙事句,执果索因,合理延伸,事中见人。先写时、地与人,次写路程与石阶数。道四十五里,级七千有余,朱孝纯陪同前往。可以探究出背后意蕴:①助人达成心愿是快乐的。②助人见心胸,见境界。③艰难困苦能考验真情。

关于第三段的探究。第三段分两层,分别写登山线路、登山所见。第一层写登山线路,只有三句话:“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抓住这三个叙事句中的动词“始循……越……复循……遂至”,可以探究出背后意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力源于兴趣,有兴趣才有乐趣。交代登山线路之后,有两句补叙:“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抓住补叙句中的“古时登山,循东谷入”,析因求果,可以探究出意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人皆有从众心理。习惯的力量总是强大的。抓住补叙句中的“余所不至也”,析因求果,合理延伸,可以探究出意蕴:有探险猎奇的兴趣与吃苦精神。要有破除旧传统、旧习惯的勇气。敢破旧规,勇于尝试,甘于吃苦,可能会有新发现,新创造,新业绩。

第二层写登山所见,先写登山途中所见与感受:“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次写登上山顶的所见景色:“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探究方法:抓绘景句,品修辞,析手法,悟哲理。由途中“崖限当道”“迷雾冰滑”“几不可登”,可探究出意蕴:①越是艰险越向前,一个人要有执着精神和坚强意志。②在困难面前不能当懦夫,要做生活的强者。由山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可探究出: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②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投身自然怀抱,收获无限惊喜。③要能够辩证地看待苦与乐。因为有登山赏景的兴趣,所以无惧山崖陡峭,也无惧路滑雾浓。④“世上无难事,只要登攀。”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赏得绚丽景。这番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素养。

关于第四段的探究。第四段写观日出,分三层,分别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第一层写日出前,只有四句话:“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五鼓,坐日观亭,大风扬积雪击面;一线异色,五采”等关键词句,采取抓绘景句、析因果、悟哲理的方法,挖掘背后意蕴:①无限风光在险峰。②不经风雪冻,无缘奇丽景。③热爱是最好的老师。④热爱催生坚强意志。

第二层写日出时,只有两句话:“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抓住绘景句的比喻修辞与动态描写“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采取执果索因联现实、悟哲理的方法,可以探究出背后意蕴:①心乐之,方能无悔怨;历艰险,方能赏美景。②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第三层写日出后,只有一句话:“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抓住绘景句中“绛皓驳色,皆若偻”的色彩与形象描写,品修辞,悟哲理,可挖掘出意蕴: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第四段的这番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素养,培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关于第五段的探究。第五段写日观亭以西的建筑与石刻,并补写有些地方“不及往”的原因。写亭西的建筑,主要有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写道中石刻,点明所见多为“唐显庆以来”,“远古刻尽漫失”。调动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联想,合理补充,可以探究出背后意蕴:①泰山有丰富的艺术元素,深厚的人文底蕴,厚重的历史感。②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技艺高超。③江山多娇,祖国美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用勤劳与智慧为祖国江山添彩,奋发图强,报效国家。分析补叙性的语句,可以探究出背后意蕴:①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②位置、平台很重要;站位很重要。对第五段意蕴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受到艺术审美的熏陶,提升语言、思维素养的同时,更发展审美、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关于第六段的探究。第六段写泰山多石、多松与冰雪。写泰山石:“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写泰山松:“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的精细描写,只是抓住石、松的意象特征简笔勾勒,石之沉稳、墩实、低调、谦逊,松之高洁、傲岸、坚贞,值得学习、发扬。借物喻人,作者在对石与松内在品格的崇敬与赞扬中,有以石、松自况自勉的用心。采取执果索因、见人悟理的方法探究,可以悟出背后意蕴:独特的,才是有个性的。有个性的,才是有吸引力、有价值的。保持特有的品性最为可贵。写泰山的冰雪:“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作者用三个“无”写冰雪后的沉寂天地,突出“雪与人膝齐”的特点,真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寒意境。采取于事与景中见人、悟理的方法品味这两个绘景、叙事句,可以探究出背后意蕴: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与孤傲高洁的高格。学会享受孤独。心远地自偏。对第六段的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素养,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逐段研读、探究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探究游记作品意蕴的主要方法:①抓寻常句,品虚词;②将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③抓叙事句,品动词,执果索因,发散联想,合理延伸;④抓补叙句,析因求果,调动生活积累,合理补充;⑤抓绘景句,品修辞,析手法,缘因求果,析意象,悟哲理;⑥于事、于景中见人、悟理。最后还要将这些意蕴探究法,简化为三“抓”、三“品”三要”。三“抓”为一抓寻常句,二抓叙事句,三抓绘景句。三“品”为一品虚词,二品动词,三品修辞。三“要”为一要执果索因,缘因求果;二要发散联想,合理补充;三要调动积累,见人悟理。

从上述对姚鼐《登泰山记》一文的研读、探究过程可以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一句空话,完全可以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要找准好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深入的读、思、议中激活思维,激发热情,提高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运用三“抓”、三“品”、三“要”法探究游记作品、绘景作品的意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意蕴泰山登山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泰山之行
登山
泰山日出
登山有几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多用登山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