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形到神
——散文教学路径探寻

2023-01-24吉丽丽

中学语文 2022年35期
关键词:意境散文情感

吉丽丽

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会发现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散文。引导学生解读散文,了解散文的情感等便成为了重要的教学任务。“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显著特点,基于“形”和“神”的认知,明确散文教学的路径,这对于帮助提升散文教学实效有显著的意义。所以,探索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总结散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需要学习的重点散文之一,本文以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为例,对散文教学的路径、方法作切实探讨,这对于深入推进散文教学有巨大帮助。

一、解读标题,揣摩情感

在散文教学中,感悟散文中抒发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散文的标题往往会集中体现情感,所以在散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散文的标题进行深透解读。要通过逐字拆解分析的方式对散文的标题作深入的解析,以此来准确深入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所以,在散文教学中,由标题解读入手,揣摩作者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路径。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标题仅仅只有四个字,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比较丰富的。对于《故都的秋》这个标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如下的疑问进行解读:①《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②郁达夫在本文写作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点名地点,而是要用“故都”两个字?用“故都”替代具体的地名,其意义何在?在提出了具体的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独立研究思考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通过学生自主研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深入分析理解,能够获得比较确切的答案。学生会知道“故都”指的是北平,即现在的首都北京。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北平的秋”,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在深入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之所以要使用“故都”而非“北平”,主要是因为“故都”的文化意味更加显著突出。在历史上,在北平建都的朝代共有8 个,如果写“北平的秋”,那么从标题来看,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秋天描述,但是写“故都的秋”,便多了悠久的历史感,厚重的文化性,能体现出作者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眷恋感。

从标题入手,解读散文的情感,会让学生在散文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把握基本的情感基调。这对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散文内容,体悟散文的艺术特色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解读标题,揣摩情感是散文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与路径。

二、解读语句,品知情感

对散文进行分析会发现,散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推敲的,是具有高度凝练效果的。因此,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散文的情感,需要强调句子的解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被重点强调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都具备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而且语言的情感蕴含是非常丰富的。让学生从散文中的句子入手进行分析,了解重点语句,甚至是关键词的含义,这对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是有积极意义的。

例如,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中,教师直接阐明《故都的秋》中的“秋”是清净、淡然且富有韵味的,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表达作者眷恋故都的句子。学生阅读文本后发现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这句话中,“饱尝”这个词用得很特别,表示“尝遍”的意思。从作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从江南到了山东青岛,又从青岛来到了北平,而之所以到北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故都的秋”。由此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有一种特殊的眷恋。,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眷恋,才不辞辛苦。这句话中的“饱尝”所表示的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种期盼与渴望,是一种饱满的情绪状态流露。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句子或者是一个关键的词语往往能成为我们了解作者情感的窗口。所以,为了让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为了让学生掌握散文分析的方法,需要带着学生品读散文中的重要句子,分析散文中的关键词语,这也是散文教学中品悟情感的重要手段与路径。

三、解读意境,体悟情感

通过意境解读来实现情感的体悟,这是散文教学的主要路径之一。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读意境,并基于意境的解读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这对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学生掌握散文阅读技巧也是有显著价值的。

在《故都的秋》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大多数诗人的眼里,秋天是凄凉的,认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对落魄之人,断然经不得这样的冷落。谁还能说说散文中有哪些景物意象能够搭建作者想要表达的秋天的意境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塑造意境的句子,同时体验意境。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比如有学生说文章的第三段写到了“牵牛花”,说“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在谈到牵牛花的时候,作者还叙述了对牵牛花颜色的喜爱,其中最奇幻的是蓝色或者是白色。在中华文化中,淡蓝色所表示的是忧郁,而白色则表示的是纯净和素雅。作者喜欢淡蓝色及白色,说明其比较喜欢淡雅的色彩,而淡雅的色彩则正好与清净的秋天相配。通过文本阅读,学生会体验到作者塑造的意境,并将身心沉浸在意境中,感知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与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有时候,理解作者的情感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否则难以真正的感知情感。在情感体验与感知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放在作者所描述的氛围和意境中。这对于准确解读作者的情感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读意境,通过品读意境,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悟。

四、解读背景,体验情感

通常来说,作者在创作散文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可能与自己的某个生活经历有显著的关系。所以,在散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为了深化情感体验,让情感体验和感知更加的深刻,需要对作者的身世进行解读,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相关背景。

《故都的秋》为什么用词、造句呈现美感的特质,所表现的景象却尽是凄凉和衰败呢?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从作者的身世背景来分析。《故都的秋》创作的时间是1934 年,中华大地正处在战火当中,郁达夫本人的生活也比较拮据艰难。不管是从中国大背景来看,还是从个人情感来看,“悲凉”是主旋律。由于作者充斥着“悲”的情绪,所以在散文创作的时候,尽管我们看到的是故都秋天的美景,但是在这份景色中我们却能够品味出无尽的凄凉。这份凄凉是与郁达夫的个人命运相联系的,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相联系的。所以,散文教学要解读作者的身世,延伸到情感的品味,这对促进学生的情感理解与审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对散文教学做综合分析就会发现作者的生活背景对散文的情感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在散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作者的生平,掌握散文写作的背景,有助于加深情感体验。

总之,散文教学要立足文本,从解读标题开始,注重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品析,注重意境的体会,注重背景的解读,在真切的情感体验、感悟中,获得对散文主旨的准确深刻的把握。这既是散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又是散文学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必然规律。

猜你喜欢

意境散文情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