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常规学习的深度学习

2023-01-20杨咏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明刺猬深度

杨咏梅

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的学习形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常规学习往往指向浅层学习,即侧重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基本语文技能的掌握,包括文本的人文主题,以及字音、字形、词语、文本内容等语文要素。而深度学习侧重于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深度挖掘,进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最终使他们达成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带刺的朋友》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引导策略。

一、深度学习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深度学习不能横空出世,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文本基本内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生学完一篇文本,如果连文本内容都不清楚,还不能完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无法进行深度学习,所以说,深度学习就是对语文常规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带刺的朋友》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夜晚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文章情趣盎然,体现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按照常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①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会认“枣、馋、缓、讶”等11个生字,会写“刺、颗、忽、暗”等12个生字;②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有关刺猬的两件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复述提纲,以“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复述刺猬偷枣这件事;③从对小刺猬的称谓上揣摩作者的情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找出描写刺猬夜晚偷枣的内容,通过拟声词的运用感受刺猬的高明,体会语言的生动,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有关刺猬的两件事”,教学难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复述提纲,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复述刺猬偷枣这件事”。因此,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常规教学流程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生字新词、学会复述课文、从小刺猬夜晚偷枣的趣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抓住文本关键句“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相关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简洁性和生动性,并为学生画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复述故事。在这些常规性学习之后,笔者根据常规学习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二、发散思维,深度理解关键语句

发散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其表现是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在深度学习中,发散思维是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

在常规教学《带刺的朋友》时,教师往往紧扣“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分析小刺猬的可爱。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分析小刺猬的可爱后,为了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支架:“我们难道只能从刺猬偷枣的表现上才能理解它的‘高明吗?老师在刺猬偷枣前就看出它是个‘机灵鬼,因为它在偷枣前就表现出‘高明了,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这个问题支架明显否定了第一问,也给学生提示了深度学习的内容范围——“偷枣前”。学生重读课文,很快找到刺猬“偷枣前”的内容,读了两遍,没有学生能找出来。笔者再次引导:“深度学习就是从字里行间找出其背后的意思,由此及彼地联想,由人及物地联想,大家试一试。”学生听了笔者的提醒,开始字斟句酌起来,有些学生开始合作揣摩。一会儿,一名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就体现了小刺猬的‘高明。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第一段当成背景或环境描写来看,但其中‘看看就让人眼馋是从人的心理感受上写的,如果结合文本第二段,我可以由人及物地联想,小刺猬白天看到枣‘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它肯定和作者一样也很‘眼馋。小刺猬居然能与作者的心理感受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了小刺猬很‘高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名学生立即举手回答:“我从第二段的描写中发现小刺猬很‘高明,小刺猬白天没有来偷枣,而是在‘朦胧的月光下偷枣,说明它也知道白天偷枣会被人看到,可见它很‘高明。”另一名学生补充道:“小刺猬之所以趁晚上来‘诡秘地偷枣,不仅表现了小刺猬的‘高明,更表现了小刺猬的可爱,因为小刺猬也知道偷枣是不光彩的行为,晚上来偷才不至于被人看到。”

这样的深度学习,不仅趣味横生,也透露出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

三、从细节入手发散学习

深度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抓大不放小”,既要从大的方面进行深度挖掘,也要从小的方面进行个性解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的切入点往往体现在细节描写上。

《带刺的朋友》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小刺猬的动作细节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来体会小刺猬的“高明”。在教学这个文本时,笔者虽然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细节,但为了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笔者便有意引导学生分析其他细节描写,如文本中对小刺猬的称谓。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笔者抛出两个问题:“文中对小刺猬的称谓有哪些变化?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稍加思考,就准确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作者对小刺猬的称谓依次是“它—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但对于称谓的变化而引起的情感变化,学生就很难理解了。于是,笔者采用类比方式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亲近的长辈往往亲昵地称我们——”学生活跃起来,有回答“机灵鬼”的,有回答“小调皮”的,有回答“小可爱”的,有回答“淘气包”的,无论是哪种称谓都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喜爱之情。学生结合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称谓,对文本中的称谓变化进行了深度理解:“它”是对除人以外的事物的客观称呼,说明作者不带感情地称呼那个“圆乎乎的东西”;“那个东西”也是对除人以外的事物的称呼,说明作者接近小刺猬,但还没有看清小刺猬;“那个家伙”是对人的称呼,说明作者把小刺猬当成人来写了,这个称呼拉近了作者与小刺猬之间的距离;“小东西”正如亲近的长辈称呼我们为“小调皮”一样,表达了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

为强化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又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最后一段中的“好奇心”。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都会根据文本内容“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强调作者的“好奇心”,以此引导学生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但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笔者将“好奇心”作为深度学习的抓手——“好奇心”是作者写作成功的关键,没有好奇心,作者观察得就不会这么细致;没有好奇心,作者就不会发现小刺猬的生活习性;同样地,缺乏好奇心,我们就不会去仔细观察事物,就不会去刨根问底,更不会去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同学们要保持好奇心,这也是本文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这样的深度解读既创新解读了文本主旨,又延伸了课堂所学,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起到了常规教学难以收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高明刺猬深度
Propagation of surface magnetoplasmon polaritons in a symmetric waveguide with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爸爸的“高明”之处
Study on the Perturb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Channel Laser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Enzyme-catalyzed Synthesis of Vitamin E Succinate Using aChemically Modified Novozym-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