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学科思维导图之梯 登小学语文教学之峰

2023-01-16张美华

教育界·A 2022年3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学科思维导图?文章将对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习作课堂、复习课堂上分别运用分析型、创作型、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科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作者简介:张美华(1979—),女,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

学科思维导图与普通的思维导图是不同的。学科思维导图更关注的是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规律,绘制学科思维导图是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学科思维导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创作型学科思维导图、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思维导图来实现学科思维的内化,促进自身的心智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借助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科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运用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占据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很大一部分,足见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之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上花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之间的关系,深入地分析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单元进行编排的,同一个大单元的课文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大单元意识,引导学生从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在大脑中构建出整个单元课文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在进行同一单元不同课文的学习时,学习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教材中编排了与鲁迅相关的四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还引用了鲁迅的名言,旨在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鲁迅的形象。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整合单元中的阅读材料,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简单介绍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手法,以及课外资料等,把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的脑海中串联起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的初步了解,对其性格特点的初步感知和对其精神境界的初步体会[1]。

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而完整的。语文教师在篇章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作者写作的主线,以及围绕主线展开的相关内容。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军神》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利用希沃白板5绘制思维导图的功能绘制出本文的主线: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接着,笔者把这一主线通过希沃白板5的推送功能,推送到每个学习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在品读课文中,学生发现文章中还隐藏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刘伯承的表现,另一条是沃克医生的表现,并且这两条线索是通过正、侧面描写交替进行呈现的,能够共同塑造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在“感受军神形象”这一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整理出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在主线上各自的表现,在学习小组的平板电脑上绘制完整的《军神》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如此一来,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这篇复杂的文本内容清晰的思维脉络。然后,学生在对绘制好的思维导图进行观察和思考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如从横向对比来看,刘伯承的表现一直都很平静,而沃克医生的表现有很大变化(从起先的冷漠到震惊、紧张,再到关切,最后到肃然起敬);从纵向对比来看,刘伯承的表现与沃克医生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沃克医生的表现又与刘伯承的表现息息相关。针对以上的发现,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推送到班级的学习群中,与全班同学一起探究:“仅仅经历了一场手术,为什么沃克医生的态度發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可是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沃克医生?”这样一来,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深入。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绘制了思维导图,在对思维导图的观察分析中有了发现,在发现中提出了问题,进而在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阅读能力。最后,在“讲述故事”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上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展开想象,揣摩沃克医生的内心活动,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相互补充。在讲述故事时,思维导图成了学生们的学习支架。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们讲述的故事条理清晰、细节突出、心理活动具体,也更能打动听众。

(二)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在课外自主阅读中的运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光靠学生课堂上的听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并且把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吸收、内化,在课外阅读中能恰当地运用。并且,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表达时滔滔不绝,在写作时做到下笔如有神。

但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何知晓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这成了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让原本愉快的阅读成了一种任务,容易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通过阅读分享会,虽然学生喜欢,但这势必要占用语文教师的课堂时间,还有可能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再则,一个班一般有四五十号学生,一节课上又有几个学生能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呢?这使得有些学生在分享会上往往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听众,无法实现全员参与[2]。

然而,在课外阅读中引入学科思维导图,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软件,从自己阅读的视角出发,发挥个性,绘制属于自己的学科思维导图。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弥补了一些学生在绘画上的不足,也为思维导图的绘制节省了时间。然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的文化墙上展示每个学生绘制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思维导图。一张张生动的思维导图形成了班级文化,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绘制的过程,一同欣赏,并在欣赏中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运用創作型学科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项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发现自己的学生习作思路打不开,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直困扰他们的问题,经调查,有不少学生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尤其在自主写作时,更是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什么。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借助创作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的训练,也可以在绘制学科思维导图时,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选材,对相关材料进行整合、比对,留下典型、新颖的材料,删去重复、陈旧的材料。学生围绕中心词绘制出思维导图,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不容易跑题。在习作之前,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写提纲。写提纲实际上就是一个对确定的中心、选定的素材进行合理的谋篇布局的过程。如果把用纯文字表达的习作提纲变成图文结合的学科思维导图,那么就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时,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围绕中心意思写)绘制学科思维导图。学生先选定一个中心意思(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根”),考虑从某些方面着手写这个中心意思(这就是思维导图的“主干”);然后,通过平板电脑,从教师事先为本次习作准备的分享在班级学习群的学习材料包中,寻找与中心意思相关的事例,把所有符合中心意思的事例筛选出来,进行比较,留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补充新的事例(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分枝”);最后,思考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将确定的事例写具体、写生动(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叶”和“花”)。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张网状的结构图,这张图有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会延伸出新的节点,把思维一步步具体化,同时各个节点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在绘制完思维导图后,可以借助上传、分享的功能和全班同学分享思维导图,通过其他同学的分享,看到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在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点评,最终共同进步。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既能保证不跑题,做到有话可写,又能别出心裁,不再畏惧写作。

三、运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积累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强调记忆的学科,有不少名家名篇中的经典语段和古诗文、名言警句等是需要学生背诵的。再则,这些需要学生背诵的内容是散落在教材各处的,有的在文章中,有的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有的藏在单元的导读中,有的则在小学生课外必背75首古诗中。过多的死记硬背,不仅会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运用。虽然多数学生能通过强化记忆背下来,但这种记忆往往是短暂的、无意义的,他们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测试[3]。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针对背诵的内容,教学生运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归纳,那么学生就可以把这些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门别类,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识记。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对过去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毕业复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涉及的知识点繁杂,要求积累、背诵的内容更是多如牛毛。以古诗为例,课内外加起来有几十、上百首,这么多的篇目,不少学生表示无从下手,甚至容易背串,牛头不对马嘴,更别谈对诗句的理解、运用了。

于是,笔者在古诗复习中,让学生借助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古诗进行分类。在分类时,不同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有的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进行分类,把古诗分为思乡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有的学生根据诗人进行分类,把古诗分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杜牧的诗……有的学生则根据古诗特点进行分类,把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绝句、律诗。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式,学生都要经过思考后才能进行绘制。绘制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识记的过程,这时的识记是有意识的、分类别的识记,相同类别的古诗会在脑海中形成关联,这有助于加深印象、理解和运用。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是他们思维的可视化呈现。教师在批阅学生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思维的过程有所了解,很快就能判断学生分类得是否正确,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避免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诗人的信息或古诗创作的背景等资料,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相应的完善。这样一来,学生对要求背诵的古诗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快速地绘制出个性化的古诗分类思维导图。此外,每个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自己绘制的古诗分类思维导图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群里,和同学们分享。每个学生虽然只完成了一张思维导图,但通过分享,就可以收集到多张思维导图,了解到古诗不同的分类方式,从而让复习变得省时又高效。思维导图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根据人类记忆的规律,图像比文字更容易让人记住,而且不容易遗忘。一段时间之后,虽然学生可能会遗忘识记的某些内容,但因为学科思维导图是按照一定的知识规律来绘制的,所以当他们再次复习时,只要对照着之前绘制的学科思维导图,就能快速地回忆起相关内容,节约不少时间成本[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一次教学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习作课堂和复习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学科思维导图就如一架梯子,学生可借它步入语文学习的更深层,教师可借它登上更高效、更具生命力的语文教学之峰。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0(07):196.

[2]孙爱玲.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19(10):52-53.

[3]林书扬.为什么要给思维导图“转基因”:浅谈“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8):80-81.

[4]张爱珍.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8(02):9.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