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素英教授治疗顽固性盆腔炎症痛经验案1则*

2023-01-10雷海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黄教授牡丹皮赤芍

姜 娜 雷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1900)

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痛经,是指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为“经行腹痛”。现代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1]。盆腔炎症痛经在临床中尤为难治,海派中医蔡氏妇科在长期实践中对该病有独到诊治心得。黄素英教授是上海蔡氏妇科流派第八代传人,师承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蔡小荪教授。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40余年,诊治妇科疾病临证经验丰富,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随黄教授抄方学习,现总结顽固性炎症痛经验案1则报告如下。

1 验案举隅

孙某,女,38岁,未婚。2017年8月22日初诊。主诉:痛经(+++)20余年,或伴呕吐冷汗出,每逢经前1周左右开始腹痛,痛时下腹有明显烧灼感,且自觉边界清晰,得热痛甚,须服用止痛片方可忍受。平素月经尚规律,4~5/26 d,LMP:2017年7月28日,经量中,少量血块,伴腰骶部不适,经前双侧乳房胀痛。刻下:胃纳可,大便稀溏,睡眠可,脉细舌红苔薄。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继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瘀热内蕴型。治拟清瘀调冲。处方:蔡氏经验方自拟四物调冲汤(生地黄10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牛膝10 g,香附10 g)加败酱草30 g,红藤15 g,炒延胡索12 g,炒党参12 g,生黄芪30 g,菟丝子15 g,桂枝3 g,赤芍10 g,佛手10 g,玉米须15 g,炒白术10 g,川续断12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9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LMP:2017年8月23日,4 d干净,经量中,少量血块,痛经较前稍改善,尚需口服止痛片,仍有腰部酸胀,乳房略胀痛,较前明显好转,大便稀溏,胃纳可,睡眠可。舌红苔薄脉细。因服上方后,痛经缓解,继予扶正清瘀调冲。处方:四君子(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5 g)加败酱草30 g,红藤15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川楝子10 g,炒延胡索15 g,炮姜3 g,菟丝子30 g,玉米须15 g,生石膏20 g,川续断12 g,狗脊12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9月19日三诊:服上方后,仍有腰部酸胀,大便畅,胃纳可。脉细弦,舌红苔薄。此刻患者经期将至,拟继续清瘀调冲。处方:四物调冲汤加败酱草30 g,红藤15 g,炒延胡索12 g,炒党参12 g,生黄芪30 g,菟丝子15 g,桂枝3 g,赤芍10 g,佛手10 g,玉米须15 g,炒白术10 g,川续断12 g,徐长卿15 g,牡丹皮10 g,郁金10 g,茯苓12 g,川楝子10 g。10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9月25日四诊:服上方后,LMP:2017年9月20日,5 d干净,痛经程度减少90%,痛时无呕吐,无冷汗,无需口服止痛片,少量血块,血块排出则疼痛明显减轻,经量中,色红,胃纳可,睡眠可,大便每天1~2次,偶见水样便,完谷不化,带下稍多。脉数,舌红苔薄。现为经后期,伴虚证,拟复扶正清瘀调冲。处方:四君子加炮姜炭3 g,怀山药15 g,菟丝子15 g,玉米须15 g,生石膏30 g,败酱草30 g,红藤15 g,椿根皮12 g,川续断12 g,杜仲12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11月14日五诊:服上方后,LMP:2017年10月19日,8 d干净,经量中,痛经轻微,无需口服止痛片,无腰酸,大便略溏,经期稍有乳胀,胃纳可。脉细数,舌红苔薄,此时经期将至,继拟益气清瘀调冲。处方:四物调冲汤加败酱草30 g,红藤15 g,炒延胡索12 g,炒党参12 g,生黄芪30 g,菟丝子15 g,桂枝3 g,赤芍10 g,佛手10 g,玉米须15 g,炒白术10 g,川续断12 g,徐长卿15 g,牡丹皮10 g,郁金10 g,茯苓12 g,川楝子10 g,杜仲12 g,怀山药15 g,仙鹤草15 g,郁李仁5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11月28日六诊:服上方后,LMP:2017年11月17日,4 d干净,近日工作劳累,月经第1天腹痛,并服用止痛片,大便糖稀,胃纳可,外阴瘙痒。脉细舌红苔薄。劳累后虚证明显,拟健脾清瘀燥湿。处方:四君子加败酱草30 g,红藤15 g,川楝子10 g,白鲜皮15 g,赤芍12 g,牡丹皮10 g,炮姜炭3 g,怀山药15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12月26日七诊:服上方后,LMP:2017年12月15日,4 d干净,经前10余天起腹痛不适,发现有肾性血尿,右侧腰酸痛,大便畅。脉细弦,舌红苔薄,拟健脾益气清瘀。处方:茯苓12 g,桂枝3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败酱草30 g,红藤15 g,鸭跖草15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2 g,炒党参12 g,川续断12 g,杜仲12 g,大蓟15 g,小蓟15 g,仙鹤草20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2018年1月16日八诊:服上方后,LMP:2018年1月9日,5 d干净,经量中,色红,少量血块,痛经较前明显好转,无需服用止痛片。有肾性血尿,大便偏溏,日行1~2次,夜寐梦多。脉细舌红苔薄,现为经后期,复拟扶正清瘀。茯苓12 g,桂枝3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败酱草30 g,红藤15 g,鸭跖草15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2 g,炒党参12 g,炒白术10 g,大蓟15 g,小蓟15 g,仙鹤草15 g,川续断12 g,杜仲12 g,桑叶10 g。14剂,水煎400 mL,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 mL。

3月13日九诊:服上方后,LMP:2018年3月6日,4 d干净,经量中,色红,无血块,无痛经,无经前乳房胀痛,无腰痛,胃纳可,二便调,寐安。继守前方14剂,巩固疗效。

2 临证体悟

2.1 疾病分析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胞脉,变化在冲任气血。邪实者不通,多责之于气滞、血瘀、寒凝、湿热错杂为患;正虚者不荣,多责之于肾、脾、肝之精气血不足,故亦当围绕以上病机施治[2]。黄教授认为,瘀热内蕴为本例患者发病的基本病机。患者素体脾虚,运化失调,湿邪内生,久治不愈,与血相搏结,损伤冲任,导致瘀热内蕴。另因患者病程时间较长,常年为疾病所苦,心情焦虑,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冲任不利,亦可致经血排出不畅,日久可致瘀血。故此处所述瘀热的含义包含瘀血、热毒、气郁3个方面。瘀血内阻胞宫,故经期有血块排出。肝气郁结,故经前乳房胀痛。瘀久而化为热毒,故痛时下腹有明显烧灼感,且得热痛甚。久病及肾,可致腰骶部不适。

痛经以患者经期有无腰腹疼痛,及其疼痛程度为诊断要点。本例患者初诊时痛经病史20年,每逢经前1周开始腹痛(+++),伴恶心呕吐冷汗,痛时下腹有明显烧灼感,且自觉边界清晰,得热痛甚,须服用止痛片方可忍受。经黄教授中药调治后,经前及经期无腹痛,无血块排出。可见,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2.2 辨治分析 蔡氏妇科十分推崇叶天士的经络辨证。认为经水乃冲任之脉所主,冲任者,其脉均起于胞中。冲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任为诸阴之海,主胞胎。奇经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大凡冲任之为病均责之于肝脾肾三脏。提出“调经主肝肾,理气为先;调经重脾胃,以滋化源;闭则不专攻伐,崩则不尚止涩;调理冲任,以通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治疗痛经方面,蔡氏妇科认为“剧痛时为血瘀实痛;隐痛时属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之虚痛”,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3]。黄教授治疗本病,强调首先要抓住病因,该患者经期腹痛,经血有块,必有瘀血;有烧灼感,得热后疼痛加剧,且舌质红,故可知体内必有热邪。其次辨明虚实,患者大便稀溏及后续出现的血尿、脉细,均为虚证表现,故为本例病证为虚实夹杂。然本例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大于虚损,故治疗中以清瘀为主,扶正为辅。调冲和扶正择机交替治疗为机宜,再根据患者月经周期变化,经净后血海空虚,予补虚兼清瘀热,经前期血海逐渐充盈,予通络调冲兼清瘀热,将自拟四物调冲汤与四君子汤根据辨证情况交替应用,而“清瘀”之法贯穿始终。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方药,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先记载将四物汤用于妇产科疾病。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4味药组成。方中熟地黄、白芍为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的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伍,补调结合,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黄教授自拟四物调冲汤,将熟地黄易为生地黄防止其滋腻碍胃并增强其活血之功,另加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引血下行。黄教授临症中常以此方加减化瘀调冲任,促经血排出。

黄教授认为女性经净以后,体质尚未复原,而下次癸水又至,月复一月,禀体难免不足,或平素体弱,气血本虚,经血无力排出,致瘀滞作痛,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3]。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因人参价格较高,故临床中常以党参代之。本方配伍温而不燥,补而不峻。黄教授临床中喜用此方加减固本培元,益气生血。

此外,黄教授临症中常加一些药物配伍为用。如:败酱草、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痰排脓入气分;红藤解毒消痈,活血止痛入血分,二药配伍为治疗妇科炎症之要药。桂枝、赤芍、牡丹皮取自桂枝茯苓丸,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亦为妇科炎症之常用药。川续断、杜仲、菟丝子,川续断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菟丝子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三药配伍更添补肾培元之功效。延胡索、川楝子、徐长卿,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三药同用可通气分之郁,此为借鉴古人“治血病必兼理气”之说,并增强消炎止痛之功。

患者初诊时正值月经净后,大便稀溏,脉细,为气血亏虚之状,故予黄芪、党参、佛手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另大剂量黄芪可助邪毒外出,玉米须利湿通络消乳结。二诊痛经稍缓,仍需服用止痛片,予生石膏加重清热泻火之功。之后三诊至六诊,均以经后半月健脾益气,培元固本,兼以清瘀,经前半月以通为主,活血调冲清瘀。带下多时加椿根皮,清热燥湿,收涩止带;外阴瘙痒加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治疗后痛经症状明显好转。七诊至八诊,因工作劳累后,病情稍有反复,拟健脾益气清瘀之法,继续治疗。期间患者曾出现血尿,《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有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患者既有便溏又有血尿,均与中气不足有关。再次验证四君子汤的正确使用。同时予大蓟、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九诊,患者再次就诊诉经前及经期已无腹痛及腰骶部疼痛,无乳房胀痛,继服14剂巩固疗效。

3 小结

《傅青主女科·调经》中指出:“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其中所载痛经辨证论治法则及方剂,至今对于临床诊治仍有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在各位前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提出了多种治疗痛经的方法。黄教授在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提出了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中临床患者体质的诊疗理论与法则,故本案患者在经黄教授中医药调治近7个月后,疗效满意。

猜你喜欢

黄教授牡丹皮赤芍
基于牡丹皮微观性状与抗炎活性相关的“辨状论质”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9 014例阴虚证处方中牡丹皮的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识别真假牡丹皮
唐太宗与牡丹皮的故事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大道至朴,“怪医”仁心仁术治“怪病”
赤芍相关药对配伍比例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新疆赤芍
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