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戏剧的现状和发展路径思考

2023-01-04骆素青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花鼓戏进校园剧目

许 烨 骆素青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湖南的戏剧艺术活动约有600 余年的悠久历史。明代初期,以弋阳腔演唱的目连戏在湖南落户,逐渐发展为湖南各地的地方大戏剧种。据明代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1]弋阳腔传入云贵,必经湖南。湖南有名有姓的戏剧就达19 种之多,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湘剧、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长沙花灯、傩戏等。

一、湖南戏剧人才的培养现状

至20 世纪80 年代初,湖南省在长沙、衡阳、邵阳、常德四地开设了四所戏曲学校。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以及其他文化元素的冲击,加之专业本身的特点,戏曲专业逐渐萎缩成专业科。21 世纪初,文化主管部门对艺术中专学校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导致这些学校多走向并校之路。以常德艺校(原常德戏曲学校)为例,该校于2003 年并入湖南文理学院音乐系,戏剧专业随之撤销。[2]此后,戏剧专业学校的并校风越来越盛。当前,承担湖南戏剧人才教育的高校仅2 所,即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原湖南戏曲学校)以及衡阳艺校。除此之外,全省共有戏剧人才教育培训机构 9 个,其中 1 个省属单位、4 个市属单位、3 个县属单位、1 个民办单位。

据湖南省十届政协委员、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员邢险峰介绍,近年来,湖南在戏剧人才方面出现了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等严重问题,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而言,核心主创人员中就缺编剧、导演、舞蹈设计、音乐设计的人员,其中年轻的花鼓戏演员更是常年处于“缺货”状态。在邢险峰看来,剧种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需要年轻人接班,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最少得花8 年以上的时间打磨,所以戏剧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梯队建设。

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邹世毅曾率队开展过一次较为全面的省内地方戏曲资源现状调研。他指出,侗戏、傩戏缺乏专业院团;巴陵戏、湘昆、荆河戏、苗剧、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都只有一个专业团队在勉强支撑,成了“天下第一团”。而这类剧种中,仅有湘昆的发展情况较好,其他各种剧种可上舞台演出的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很少,现状令人担忧。巴陵戏至今已有400 年左右的历史,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仅有的一个巴陵戏专业院团———岳阳巴陵戏传承研究院院长魏传宝在谈到戏剧传承的时候,讲到:“现在能上台演巴陵戏的演员,还不到20 人。”1989 年加入剧团的魏荭,现任零陵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是该剧团招收的最后一批演员中的一员。在参加工作的20 多年间,她见证了行业内演员退休、转行,“目前能上舞台演出的演员仅剩10 来个,年龄最小的都已40 多岁,传承已经断代。” 而祁剧艺人钟月豪也为祁剧发展感到担忧,“曾经有37 个祁剧团活跃在赣南舞台上,而现在对于祁剧发展,我更是心有隐忧,眼下祁剧艺术可谓人丁寥落,后继乏人”。侗戏国家级传承人吴尚德在谈到侗戏传承困难时也指出,因侗戏表演不能直接出产经济效益,而且侗戏演出需要的人员又比较多,至少需要5 人以上,收徒难上加难。另外侗戏创作版权方面,创作者的知识版权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当前,全国范围来看,戏剧正经历着低谷。湖南戏剧也难以摆脱危机,观众的急剧缩减、年轻一代普遍对戏剧不感兴趣,导致演出场次和剧团数量不断减少。而根据戏剧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十年应出一批新演员,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湖南戏剧事业的传承现状

湖南戏剧是湖南地方文化的精髓之一,目前的传承现状如下:

(一)贯彻执行中共湖南省委相关实施意见

2015 年,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2015 年—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2016 年又出台了《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文件强调,要加强对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意见》从加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支持剧目生产、支持戏曲演出、优化戏曲生态环境、扶持戏曲艺术表演团发展,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戏曲普及和宣传等七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在保持剧团、剧种基本风格不变基础上,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丰富自我,是湖南省戏剧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强化创新力度,重点打造省内示范性剧团

立足本地,推陈出新。在整理改编新创地方剧种剧目时,找准剧团的发展方向,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例如:湖南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湘剧院以现代戏剧、现代戏作为主要着力点;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将重点集中于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和编排新的古装戏及现代戏。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陈争光谈到,近年来中心立足剧目,大力开展京剧创作与传承工作,创排了大型新编京剧《辛追》《梅花簪》《向警予》、革命题材小戏《军礼》《红小鬼勇斗扇子队》《一封家书》、京剧改编剧目《亡楚鉴》,同时大力恢复和复排传统大戏和折子戏,上演传统保留剧目百余出;通过“走进京剧”系列活动、“京剧快闪”、经典剧目周周演及优化宣传工作机制等方式,丰富展演形式,强化教育和宣传推广;重视人才,加大力度培养戏曲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如与上海京剧院合作共建、实施名家入湘传艺项目、支持人才外出学习等;强化管理,着力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借鉴他山之石,积极推广。“戏曲观众群严重老化,有好戏没人看,有好戏没人懂,这是湖南戏曲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尴尬。”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鸿彪认为,“戏曲要真正得到传承,必须培养出优秀的戏曲观众群,而最务实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立足于中小学音乐课堂,培养懂戏、爱戏的未来戏曲观众群。”民间团队大力推广,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艺术、学习传统艺术。2016 年,湖南省着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各有关部门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师戏剧知识教育,成立戏曲进校园传承基地,开展“戏韵湖南”名家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等措施,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室的戏曲教学水平。同时基于“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对戏曲学习产生兴趣。四年多来,戏曲进校园在湖南得以持续推进,收获了明显效果。大量课外戏曲兴趣小组、戏曲社团涌现,小戏迷、戏骨群体壮大。

(三)健全了定向培养机制,全面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戏曲的传承,关键在人。这里的“人”,既包括编剧、编导和演员等戏曲工作者,也包括观众。戏曲专业较为常见的培养模式是由戏曲院校结合市场和社会需要,自主招生培养。除此以外,还有委托培养方式。湘剧、花鼓戏属于湖南的代表性剧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长期以此作为主专业方向,进行戏曲专业人才常态培养,并定期招生。

就戏曲工作者而言,要形成阶梯式的人才队伍。培训人才是专业剧团的当务之急。[3]近年来湖南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同中央戏曲学院等艺术类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戏曲类培训班。基于老带新、戏带功的理念,在各院团中推广“名师传艺”活动。2020 年湖南省启动了戏曲进校园全覆盖活动,制定出台了《2020 年湖南省戏曲进校园全覆盖活动方案》。“推广戏曲进校园,最难的是师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与国防教育研究室主任许洪帅指出,“戏曲进校园‘株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社会资源解决了这一难点。”据悉,株洲在戏曲进校园师资培训中,就采取了“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借助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的力量,邀请省市艺术家现场授课;另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前往省内外专业院校学习,同时鼓励音乐教师加强戏曲专业知识。近五年来,株洲共开展了39 场戏曲通史培训,有35位骨干教室参与外出学戏,城区500 余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均被纳入戏曲进校园师资培训范围。

三、湖南戏剧的发展路径建议

(一)把保护传承作为戏曲创新之本

传承是戏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主张扬弃继承,必须要在坚持本根的基础上做到辩证取舍。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中的“专业化”特点,杜绝随意乱改造,以免地方剧种遭受“建设性破坏”,遏制模糊地方剧种特色、表演避难就易、忽视对艺术高度的追求等不正之风。在固守本根的基础上,可以融合现代艺术开展创新,优化经典剧目形式技巧,传承传统艺术精神,汲取现实生活中的养分,持续优化剧目,实现出新但不出圈的目标。从舞台艺术的创作源头抓起,把涵养戏曲“土壤”作为重大基础来推动,发现和扶持一批优秀剧本,大力培养本土编剧家。要提高地方文化土壤的保护意识,诸如方言、礼仪、民俗等都是地方戏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空间。戏曲的传承更离不开对其所置身的本土文化环境的保护。

知名剧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孙文辉认为,湖南的地方戏是某个时代的人所拥有的“情感形式”。他指出,祁剧、湘剧展现了明清时期湖南人的语言、声腔、生活、情感,其中的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如此,今天传承一些传统剧目、折子戏和传统唱腔,具有重要的意义。孙文辉认为我们可以走两条路,一是戏剧和旅游的联姻,二是发展地方音乐剧。

(二)结合时代要求丰富戏曲创新路径

艺术与时代密切相关,戏曲创作唯有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把古典与时尚元素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反映当下社会,体现“现代性”,方能保持生命力。就创作方法而言,要高度重视戏曲创作中“三并举”为基础的多元创作方法。[4]就内容题材来说,关注老百姓的关切。传统戏曲现代化,关键在剧本。剧本的内容、情节以及精神内涵,要尽可能地亲近现实生活,使观众产生共鸣。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钟宜淳厚就曾告诫青年演员,“艺术来源于生活,演员首先要经历生活的历练,才能把戏演好”。“尊重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生活将赋予你更多表演的力量”。当前,我们应开启地方戏精品剧目创新工程,支持新创现代戏,建设湖南省剧本创作题材库、重点剧目题材准备库,着力推进中国梦题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等题材创作。在尊重不同剧种的多样风格、特色与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要开发可以反映新时代内容的表演程式。尤其是声腔音乐、表演艺术与舞美灯光形式,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比如,多样的叙事方法,鲜明的节奏以及精炼的结构。就推荐方式来说,要遵循现代传播规律。通过电视、网络等载体平台,深入开展“互联网+戏曲”实践,让戏曲与群众生活越来越近。

2020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湖南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扎根基层,创作了大量反映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艺术作品。如娄底市花鼓戏剧团新编的《油溪情歌》、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新编的《告别》、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新编的《蜜桔红了》,生动展现湖南精准扶贫的动人故事和丰硕成果。2021 年湖南戏曲春晚总导演肖彬说,“每年的戏曲春晚都有不同的主题,都在寻找不同的艺术方向,但始终不变的是,湖南戏曲人每年都在努力为观众呈现一台湘味醇、戏味足、年味浓的戏曲艺术盛宴。”归根结底戏剧的根本还是内容。只有越来越多好的内容出现,才能让中国戏剧真正走向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从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推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在健全保障中激发戏曲创新活力

戏曲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戏曲传统的修护与保护也要政策倾斜。戏曲的繁荣发展,既离不开戏曲人,也离不开全社会。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应对戏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戏曲发展的基本局面给予了重要的政策扶持,湖南省也相继出来了多部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等。为了激励湖南本土戏曲艺术家开展创作,湖南省政府设置了1500 万元的精品创作专项经费,给予有力的人、财、机制支持。然而戏剧界自身也要不断提高新媒体意识,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戏曲表演、剧目抄本和口述本、舞台演出剧目等进行存储、加工、传播,保护地方戏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花鼓戏进校园剧目
浅谈常德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
舞台剧目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经典彩调进校园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