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导管血栓抽吸与重组尿激酶原在急性外周动脉血栓中的作用分析
2023-01-04延喜悦刘彩成
延喜悦 刘彩成
(榆林市第一院绥德院区,陕西 榆林 718000)
临床对急性四肢动脉血栓多选择外周溶栓治疗,但溶栓药物无法直接与血栓有效结合,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且大剂量使用溶栓药物,还会增加出血风险[1]。而切开取栓,对操作者自身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并且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损伤,手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2]。本文主要探讨经皮导管血栓抽吸与重组尿激酶原在急性外周动脉血栓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接收的急性外周动脉血栓疾病患者76例,通过随机摸红蓝球方式将所有患者划分成常规组(摸红球)和实验组(摸蓝球)各38例。常规组中,女15例、男23例,年龄(70.21±5.03)岁,病变部位中,肱动脉6例、髂动脉3例、股总动脉10例、腘动脉19例;原发病中,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1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5例、其他原因11例;实验组中,女16例,男22例,年龄(70.15±5.00)岁,病变部位中,肱动脉7例、髂动脉2例、股总动脉11例、腘动脉18例;原发病中,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4例、其他原因11例。纳入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外周动脉血栓疾病;均为单侧肢体发病;患肢出现剧烈疼痛感,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已排除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机体肝肾功能出现严重异常情况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存在精神系统障碍情况,言语无法正常交流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开展经皮导管血管抽吸治疗,患者入医院后即采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后,使用3 000 IU肝素钠注射液(1.25 IU/2 mL;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0612)实施静脉注射治疗,之后以6~8 IU/kg/h剂量进行持续泵入治疗,确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1.5~2.5倍。在介入下开展肢体动脉造影检查,依据动脉闭塞平面区实施健侧顺行,右侧肱动脉选择同侧股动脉穿刺入路,推送导丝缓慢经过闭塞区,将6F外周指引导管沿着导丝推送至闭塞部位,回撤导丝,实施反复负压抽吸3次,再次造影,观察闭塞区和闭塞远端血流情况。实验组患者开展重组尿激酶原以及经皮导管血栓抽吸治疗,其中经皮导管血管血栓抽吸措施与常规组相同。在闭塞部位原位再次使用10 mg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50万IU/5 mg;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S20110003),将其同10 mL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通过6F外周指引导管缓慢推注至血栓内,另外使用50 mL肝素盐水。10 min后再次利用指引导管进行反复抽吸。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使用微量泵控制肝素钠持续48~72 h,并且予以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25 mg/片,河北御芝林药业有限公司;H20067689)以及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123116)口服治疗,每日对患者凝血指标进行监测,确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1.5~2.5倍之间。在出院后继续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6个月后调整为只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1.3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参照文献[3]中的标准分为有效及效果差。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后,常规组有36例患者无明显效果,2例出现少量血流通过;实验组患者均效果显著。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5.26%,低于实验组的100.00%(χ2=68.400,P<0.05)。
2.2不良反应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有2例(5.26%)出现牙龈少许出血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3 讨 论
急性动脉栓塞在无侧支循环代偿的情况下,将会引起急性肢体缺血表现,常见的有无脉、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苍白以及运动障碍[3],合理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疾病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当前,临床常利用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肢体动脉血栓患者开展各项检查项目,在将溶栓禁忌症排除后,通过动脉导管注入重组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在完成溶栓后,需对血管自身病情情况实施处理,选择腔内介入下动脉球囊进行扩张,或是置入支架,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4]。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经分析发现,重组尿激酶原以及经皮导管血栓抽吸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式不会形成手术切口,不会对血管内膜造成严重损伤,局部溶栓药物使用浓度高,可发挥良好的溶栓效果,并且缺血再灌注损伤低,能够提升近期血管通畅率,减少远期截肢以及坏疽的出现率[5]。针对存在动脉狭窄等基础病变继发的早期血栓,取栓导管无法通过者,在溶栓后能够使导管更加容易进入。针对机体状况不佳者以及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选择溶栓导管进行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治疗安全性[6]。重组尿激酶原是一种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肌梗死,该药物属于尿激酶前体,用药后无活性,对纤溶酶原的激活活力较低,当其吸附在血栓表面后,血栓内纤维蛋白E片段能够提升尿激酶原活性,显著提升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的活性提升500多倍,部分尿激酶原在通过激肽酶以及纤溶酶作用后被激活,进而转变成尿激酶,达到溶栓效果[7]。本次研究中,利用介入技术,将溶栓导管推送至血栓部位,利用导管注入重组尿激酶原,药物能够通过导管侧孔直接与血栓结合,无需经过外周循环代谢,局部药物浓度较高[8]。由于重组尿激酶对血栓存在针对性,能够持续发挥溶栓作用。并且其不会出现严重出血情况,因此能够作为急性外周动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溶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