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可视化教学,构建高质量音乐课堂

2023-01-03葛燕

教育界·A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小学音乐

【摘要】可视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认知体系,丰富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深度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图示图谱、视频、情境创设等方式呈现可视化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可视化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微课课件体会音律强弱规律,在自由表演中提升创造能力。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高质量课堂;小学音乐

可视化教学利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视觉表征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并促使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可视化教学的方式构筑高质量的课堂,促使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提升音乐素养。

一、与时俱进,探析音乐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一)整合知识,形成认知体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乐理知识都显得十分抽象难懂,无序、碎片化的乐理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扰,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利用音乐可视化教学,则可以以图示图谱等方式将各种知识系统化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掌握乐理知识。

思维导图由图像、文字、线条、符号、色彩等形式构成,它能将人脑中的思维形象化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1]。在学习《花之圆舞曲》等音乐作品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乐谱,看看其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元素,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将它们标注到思维导图中。这样学生在观察思维导图时,就能够查缺补漏。如有学生发现在“音乐节拍”这个节点,有4/4、2/4、6/8,他们自主思考:“除了我们学到的这些節拍,是否还有其他的节拍呢?”“在这些有限的例子里,节拍的数字都是偶数,那么是否也有奇数的节拍类型呢?”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习,从而完善认知体系。

利用知识图谱、思维导图等方式实施音乐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整理乐理知识,并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调动感官,丰富情感体验

可视化教学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情感用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音乐图谱的形式,采用图画、线条、颜色等代表不同的旋律、节拍,并结合图示体会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在学习《好一个土娃子》这首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乐谱中加入音乐图谱,有助于理解歌曲所蕴藏的情感。有的学生对于音准的掌握不够,教师鼓励他们用线条画出旋律的高低,帮助自己唱准音符。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用红笔做标记,暗示这是一首充满了积极情感的作品,在演唱时,可以将愉快、欢乐的情绪融入其中。此外,学生还画上了“拍手、摇头”等动作,代表在演唱时可以辅以舞蹈律动。学生发现,有了音乐图谱,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音乐旋律,也能更好地读懂乐谱,同时还能更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

(三)深度交流,生发个性思考

音乐可视化教学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图示图谱、视频、音频等都具有形象性,但是,由于每一个欣赏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引发的个体感悟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交流互动,分析感受,获得思维的碰撞。

在欣赏《战台风》这首乐曲时,教师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图示图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听到的旋律,说说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交流讨论中,有学生一开始认为这首乐曲展现了台风到来时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但是在倾听他人观点时,他发现有的同学认为这段音乐虽然体现了台风的猛烈,但是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和台风搏斗的场景,主要是为了体现人们的坚强意志。在交流讨论后,前者认为自己此前的理解过于片面,没有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因此他接受了他人的意见,并修改了自己的图示标注。

二、躬身实践,探索音乐可视化教学的方式

(一)图示图谱,发展逻辑思维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基本上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建立离不开具体思维的支撑[2]。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乐谱标注图示图谱,也可以直接展示图谱,让学生猜测音乐旋律,分析其中的情感。在推理分析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升。

如在学习《花之圆舞曲》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倾听的同时,用线条在乐谱上标注出旋律的音高,用密集或松散的线条表示节奏的快慢,用色块展现乐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播放其他圆舞曲的片段,让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标注图谱,并进行对比,总结圆舞曲的特点。在对比分析后,学生认识到:“圆舞曲的节奏一般是3/4拍,给人委婉流畅的感觉,而且它的节奏也很有特点,一般都是强弱弱的节奏,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结合图示图谱,学生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等方式加深对音乐艺术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音频视频,拓展海量信息

音频和视频也是重要的可视化信息,它的特点是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和体会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推荐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普及乐器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效果也更好。

如在学习《忆江南》时,教师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现了与江南有关的图片、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体会江南唯美的景色。接着,播放《雨巷》等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江南情怀和唯美意境。除介绍背景信息外,教师还组织学生参与到和“江南丝竹”有关的主题探究中,播放二胡等乐器的演奏画面,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特点。最后,带领学生欣赏江南丝竹中的经典片段,如《三六》《行街》《欢乐歌》《紫竹调》等,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多媒体资料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归纳了江南丝竹的特点,拓展了乐理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多元情境,指导深度探究

情境教学也是可视化教学的一种,除多媒体情境外,教师还可运用语言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直观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如在欣赏《彼得与狼》时,教师将故事情境和表演情境等融合在一起,创设多元情境,先讲述了《彼得与狼》的故事,再播放相关的动画片,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一定了解。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生分别扮演彼得、狼、小动物、爷爷等角色。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现出各个角色的不同特点。如有的学生想象彼得围着树跑,狼在追逐时,尾巴被树杈挂住,结果缠绕在了大树上。

此外,提问问题也是一个构筑情境的好方法,学生可以一起探讨,说说有哪几段旋律展现了小动物的形象,作品中用了什么乐器,它们呈现出了怎样的音响效果。在游戏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音乐片段,猜测哪些片段展现的是鸭子、小鸟等动物形象。设置多元化情境,学生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并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心重,因此情境教学比较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将他们带入“做中学、乐中学”的情境中,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切中肯綮,探析音乐可视化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乐器,认识音色特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可视化教学策略,结合乐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教授乐器时,教师可适当运用图示图谱,将乐器演奏的技巧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用线条代表旋律,用色块代表音色,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习《草原小姐妹》这首乐曲时,教师首先介绍了乐器马头琴,并引导学生辨别区分马头琴和琵琶等乐器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学生发现马头琴的按弦运弓技巧和其他乐器都不一样。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在倾听《草原小姐妹》后,用线条画出音符的高低、旋律的快慢,用色彩表示自己倾听的感受。学生发现这首乐曲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展现了草原小姐妹和暴风雪搏斗的场景,也展现了草原辽阔的场景。教师最后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乐器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并尝试用图示画出它们的音色特点,如用红色代表高亢有力的唢呐,用蓝色代表优雅的古琴等。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后续参与其他的学习活动。

单纯倾听乐器的声音,学生只是调动了听觉感知,这样的感知是单薄的。但是如果利用音乐可视化的方式,则能借助图谱图示丰富学生的感受,促使他们产生具体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构筑各种乐器的立体化形象,提升音乐理解能力。

(二)整合微课,探索强弱规律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区分声音的强弱以及强弱符号,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教师通过整合微课,构筑可视化的学习情境,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音符的强弱规律,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整体素养。

在欣赏《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作品模拟展现了森林中的各种不同声音,这些声音,有的用强劲的音符表示,有的则比较弱。那么,创作者是如何通过设定不同强弱的音符来展现出大自然的声音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各种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如婴儿的啼哭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狗叫声、敲门声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声音。此后,学生尝试用模仿的方式还原这些声音,并体会它们的音高和强弱,试着用图谱图示将自己感受到的音律的高低强弱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音乐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旋律来感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进而积极投入音乐学习中。

(三)融合表演,鼓励自由表现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可利用可视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元情境的表演中,将演唱、舞蹈、小品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表演,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自由地表现出来,提升参与效果。

学习《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乐曲时,教师就创设了多元情境,在教学中融入了舞蹈、美术等多元元素。首先,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令学生感受到花木兰的飒爽英姿,欣赏了各种不同的戏剧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并让学生交流观后感。接着,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如诵读《木兰辞》,赏析与花木兰有关的美术作品等,以此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融入个性化创意,演绎《谁说女子不如男》。如有学生搜索了和花木兰有关的历史故事,在表演中展现了花木兰杀敌的场景,同时还展现了花木兰在宫廷中辞谢了赏赐,解甲归田的情节,展现了她的高洁情怀。在表现形式上,学生也力求体现出创造性。如有的学生将舞蹈融入其中,展现了花木兰披着铠甲上战场杀敌的壮烈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她“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柔情。结合表演,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乐曲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表演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升华。教师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独创性想法,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得启迪,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音乐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结语

音乐学科属于听觉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可视化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的情感美、意境美,获得丰富体验。可视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将音乐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画面,从而挖掘出隱藏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音乐作品,进行有效联想,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光照.巧教·乐学: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苑教育,2020(25):49-50.

[2]庄毅华.浅谈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2(01):89-91.

作者简介:葛燕(1997—),女,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教学小学音乐
未来教室下的文本解读可视化教学法探析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模式探讨与改进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高中历史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