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三点做法
2022-12-31霍晓玲
霍晓玲
思辨性阅读对语文学科的学理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改进以及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建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建构了小学生思辨性阅读的三个可达成的能力目标:理性思维能力,能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合理思辨;思辨技能,能够进行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据的分析及综合性的考虑、全面评价、得出结论;质疑能力,能够进行思辨性提问、多元思考、创新解释、审视性反思。这旨在让阅读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以知识体系为目标到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转变。
1.“黄金三问”阅读法,聚力激发质疑品质
唤醒学生的质疑品质是思辨性阅读的起点。为了鼓励学生进一步养成质疑习惯及思辨意识,我们提出“黄金三问”:停下来——开始怀疑;找替代——多元思考;做选择——合理化取舍。如教学三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按照“黄金三问”(见表1),择机“叫停”,让学生预测老屋会不会倒,学生刚开始呈现一边倒的思维,都认为老屋永远不会倒,因为有蜘蛛、母鸡等来帮助修缮房屋,还有的学生认为课题就是答案,已经告诉了我们老屋不会倒……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思辨的第二个步骤“找替代”,鼓励有不同思考视角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有学生陈述了“觉得老屋会倒”的观点后,原来觉得老屋不会倒的学生也纷纷加入了老屋会倒的观点中来。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找寻可以支撑结论的依据,选择相对合理的答案。“黄金三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思辨习惯的养成提供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引领学生的判断从模糊走向精确,从不完善走向完善。
2.“搭建支架”阅读法,聚焦提升思辨技能
思辨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体验、观察、反思、质疑、对比等阅读方法。为促进阅读教学的思辨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他们搭建拾级而上的阅读支架,通过阅读问题的再聚焦、再整合、再深入,使其形成对作品隐含文化的理解与思辨、对自我的反思和创造,从而构建起思辨阅读的图式。具体而言,阅读支架的搭建过程主要分为“捕抓观念”“检查观念”“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观念”“采取改进后的行动”四个步骤。下文,笔者以六下《两小儿辩日》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步:捕抓观念
师:仔细思考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生1: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第二步:检查观念
师:大家发现两小儿的观点完全不同,他们是凭什么来证明自己观点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师(出示两张图片):这分别是车盖和盘盂的图片,你能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吗?
第三步: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观念
师:我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当时就在“辩日”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主要形成这样四种观点:我赞成小儿甲或乙的观点;两个小儿的观点我都不赞成;我赞成两小儿的观点;我无法判断)
师:你们发现了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的:小儿甲是从视觉角度来看的;小儿乙是从触觉角度来判断的。
第四步:采取改进后的行动
师:学到这里,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儿?
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细心周到。
师(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假如你是大教育家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辩论,你又会有什么想说的?
(生纷纷举手发言)
3.“思维导图”阅读法,聚合发展理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搭建思辨支架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主要分为“蝴蝶图”“韦恩图”“Y/X/W 线图”“鱼骨图”“推断图”五类,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功能各异:有的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表达正反意见的能力;有的旨在帮助学生比较两类不同的事物;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从“看起来像什么,感觉像什么,想到什么”等不同角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描述……总之,选择思维导图时,教师应综合考量阅读文本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例如,教学五上《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鱼骨式思维导图,在鱼头前标注故事的名称,在鱼尾处标注故事结尾中的关键词语“喜鹊搭桥,七夕相会”;随后,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分为两组(一组为牛郎织女,另一组为牛郎的哥嫂及王母娘娘),以此启发学生用关键词分别概括故事的主体部分,并将这些词语写在对应的鱼身处。这样的思辨性阅读将语言和绘图相结合,把单纯的“阅读”变为“观赏与思考”的融合,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不仅形成了对故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整体感知,还在无形中锻炼了创造能力。
实践表明,教师通过黄金三问、搭建支架、思维导图等方式,不断渗透思辨阅读素养,凸显文本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面临问题情境时,从已有认知中获取分析、对照、推理等指向解决问题的思辨品质,汇成有效的认知结构,从而达成知识的融通与运用,思考的深入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