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化:儿童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12-31蒋荣吉靳庆华

江苏教育 2022年81期
关键词:儿童诗可视化诗歌

蒋荣吉 靳庆华

“可视化”是把知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图形、动作、场景等真实可见的形式进行外在表征,实现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儿童诗教学中引入可视化教学策略,将模糊不清的诗歌思想变得清晰可见,不仅有利于儿童对诗歌意象与语言的接受,而且有利于儿童的思维发展与精神成长,使其在具体可感的诗境中充分感受儿童诗的情趣美、意象美、音韵美。

一、儿童诗的特点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儿童诗占据了大量篇目,如《上学歌》《对韵歌》《神州谣》《花牛歌》等。这些儿童诗不仅语言清新、意境纯美,而且极富韵律、朗朗上口。总体来说,这些儿童诗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包罗万象

教材中选入的儿童诗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有表现童年生活的,如《怎么都快乐》《明天要远足》;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树》《在天晴了的时候》;有普及科学知识的,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传承中华文化的,如《神州谣》《祖先的摇篮》;有传承红色记忆的,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些儿童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以不同主题、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童心世界。儿童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使精神世界得到文化滋养,而且能够唤醒其语言天赋,让创新思维与语文能力得以提升。

2.意韵:情趣交融

儿童化、情趣化是教材中儿童诗的典型特征。这些儿童诗要么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如《影子》《比尾巴》;要么以儿童化的口吻表达情感,如《怎么都快乐》《彩色的梦》……虽然风格不同、题材多样,但诗行里都跳动着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营造出明亮、欢快的诗意氛围,引领儿童向真、向善、向美,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直纯洁的思想情操尤为重要。

3.形式:结构精巧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儿童诗,不仅内容多样、情感真挚,而且语言质朴、结构精巧,是小学生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童歌写作技巧不可多得的语言模板。常见的结构有:(1)问答式结构。如《比尾巴》《谁会飞》《姓氏歌》等儿童诗是典型的一问一答式,其结构非常贴合儿童的语言特点。(2)总分式结构。教材中总分式结构的儿童诗篇幅较多,如“总—分—总”结构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总—分”结构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角色式结构。善于联想与角色代入是低年级小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因此,选入教材的很多儿童诗采用了角色式结构,如《四季》《青蛙写诗》就是典型的角色式结构的儿童诗,随着角色的不断变换,虽结构始终不变,但诗歌中的典型句式反复出现,表达形式更贴近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表达习惯,这有利于儿童朗读与背诵。

二、儿童诗的教学价值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的逻辑是诗性的逻辑。“诗性逻辑”是人类文化学中的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提出。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相对应的,并通过直觉、想象与隐喻的方式来认识和描述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应立足儿童天性,唤醒其内在的诗性,遵循其诗性逻辑。

1.激发儿童的思维灵性

教材中的儿童诗表达特点十分鲜明,具体表现为叠词回旋往复,韵脚灵活转化,语言表达口语化。如“你拍一/我拍一”“大河弯弯流入海”“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式,不仅贴近小学生的语言特征,而且极富童趣色彩,既有利于小学生在课堂上诵读,也有利于其快速识记,并激发其思维灵性。

2.启发儿童的语言天赋

儿童是泛灵论者,其天性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常常和小动物说话、与花草树木交流,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万物常存悲悯之心,想法总是天马行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都是跳跃的。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也是由儿童的诗性逻辑决定的。因此,学习儿童诗能启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和语言天赋,能让儿童的思想纵横驰骋,灵感如泉水般活泼泼不断涌现。

3.助推儿童的精神生长

生命诗学认为,诗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源泉在于生命”(郭沫若语),而人的生命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儿童感觉敏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周遭事物通过具身方式认知与体察,充满感性色彩。儿童诗涉及的对象都是儿童熟知的事物,教师应借助儿童诗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的生命体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策略

任何阅读都是由“言”到“意”的转换,但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感性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儿童诗时,要借用“象”,让不可见的诗意、诗情等变得可观、可感。

1.诗画转换,让诗意可见

古人云:“诗堪入画方称妙。”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斯也曾说过:“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其所述均是诗与画的关系。统编教材中的儿童诗全部配有插图,为实现诗画互转提供了教学素材。因此,儿童诗教学应立足儿童本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利用图画,必要时借助多媒体动画营造可视化诗歌氛围,把抽象的诗歌意境具象化、直观化,并通过诗画转换,引领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在图画中“看见”诗意,在诗境中“看见”画面,领悟诗意,感悟诗美。

例如,《青蛙写诗》是一首极具童真童趣的儿童诗,诗歌的语言活泼、句式简单,运用了拟人、重叠、反复等手法。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情趣美,笔者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还原了诗歌的画面,营造出逼真的动画情境: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小青蛙不仅不避雨,反而在雨中玩得愈发开心,它们鼓着大大的眼睛,蹲在荷叶上快乐地“作诗”,嘴里不停地“呱呱、呱呱”地叫着;接下来,用鼠标操作,从画面左侧飞出词语“呱呱”,再让小蝌蚪游过来,停在“呱呱”后面变成了“逗号”;然后从画面右侧飞出词语“呱呱呱”,用鼠标操作,使小水珠游过来停在“呱呱呱”后面成了句号……就这样,青蛙一直在“呱呱呱”地“作诗”,小水珠一直忙着给青蛙加标点,最后小水珠实在不耐烦了,直接在“呱呱呱”后面写了一串省略号。

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还原儿童诗的画面,不仅能把抽象的诗境变得生动直观,把儿童诗的意象美、情趣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可使整个课堂变得童趣盎然。

2.情境表演,让诗情可观

教材中的儿童诗,通过诗性语言创设特定的美好情境,充满了人文气息与人性光辉,意象生动而具体,情感丰富而饱满。因此,儿童诗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诗中感悟情感,领悟道理。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情感世界还不够丰富,很难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同频共振。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依据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编排师生共同参与的情景剧,在表演中再现可视化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诗中生活,进入诗中情境,体验诗中情感,可助力其对诗情的感悟。

例如,儿童诗《轻轻跳》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懂得爱护小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笔者在教室的地面上摆上道具“草地”,让学生戴上小兔、小狗的面具,朗读并表演“小兔在草地上轻轻跳、小狗在草地上慢慢跑”的画面,然后问学生“小兔为什么不在草地上尽情地跳?”“小狗为什么不在草地上撒欢地跑?”一个学生回答说“它们怕踩‘疼’了小草”,笔者向这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学生从中体会到,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它们被小动物踩了也会感到“疼痛”,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不能随意攀折花木,不能随意践踏草地。

儿童的本性是柔软的、善良的,他们在表演中会情不自禁地对弱小的对象产生保护心理。因此,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表演,其实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委婉的规劝、善意的提醒,且这种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学生通过情境表演,既感悟了诗情,也受到了教育。

3.节拍变奏,让诗韵可感

闻一多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现代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节奏明快、充满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儿童诗尤甚。它常常借助儿童口语中自然灵活的音节,来表现诗人内在的生命节律,展现个性化的声音图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但由于认知所限,低年级儿童不能完全领会其特点。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让诗韵可见,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节拍变奏”,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采用不同的方式打出不同的节拍,体悟韵脚,感受节奏。在动感和声感的具体情境中,学生自然会将诗歌内容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例如,《比尾巴》的韵脚主要是韵母“an”,在诗中交替出现,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押韵”这一概念,笔者先用课件展示全诗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所有韵脚“短、伞、弯、遍、看”;再指导学生朗读,读到这些韵脚时,就让学生与同桌相互击掌或拍打桌面一次,如此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最后,播放配乐朗诵视频,通过画面、文字、声音、节拍全方位直观展示,帮助学生深入体悟押韵独特的音效魅力,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模仿创作,让诗格可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指出:“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这是倡导学生读后学写,迁移运用。在深度阅读中,迁移运用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表达形式,习得语言范式。儿童诗语言平易,结构简单,是培养小学生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最佳载体。教学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对儿童诗言语形式上的特点进行总结,然后引导学生先从“意”的层面展开联想,再对“形”进行模仿迁移,最终物化为“言”,完成儿童诗的创意表达,以此锤炼学生的诗歌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

例如,《祖先的摇篮》这首诗充满丰富的想象和童真童趣。课后习题要求“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 仿照第2小节或第3 小节说一说”。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诗句“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反复朗读,感悟意境;接着引导其总结出诗句的格式: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做什么)?可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做什么)?这为学生仿写提供了结构支架;最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模仿练说。学生说得很精彩,各种意想不到的诗句出现了: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那片草地上看月亮,数星星?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小溪里捉泥鳅,逮鱼虾?……

综上所述,儿童诗教学可视化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角色代入感,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诗歌情境中充分感受儿童诗的情趣美、意象美、音韵美,更好地让学生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以净化、能力得以提升。笔者坚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诗可视化教学一定会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儿童诗可视化诗歌
诗歌不除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教案《创作儿童诗》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