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玉琴教授止眩汤治疗眩晕病经验*

2022-12-31刘剑明张玉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痰饮钩藤医家

刘剑明 张玉琴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沈阳 110101)

张玉琴教授,主任中医师,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学验俱丰,中医理论功底深厚,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眩晕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眩晕病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十分复杂,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近年来眩晕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历代医家各有论述,但是本病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变,对本病诊断、治疗缺乏统一性。张玉琴教授临证崇大道至简,执简驭繁,一以贯之,通过多年临证总结,创拟止眩汤治疗本病,效果确切。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眩晕最早非独立疾病,而是以症状出现,见于《黄帝内经》,被称为“眩冒”。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1],认为与肝相关,而又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上虚则眩”[2]的记载,认为与虚相关;《灵枢·大惑论》中曰:“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2],认为与外邪相关。到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称之为“眩”“苦冒眩”“目眩”等。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最早提出了“眩晕”的名称: “夫寒者,乃天地杀厉之气……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挟风则眩晕,兼湿则肿痛”[3]。宋代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4]中则最早把“眩晕”作为本病正名记载。对于本病的病因,古代医家已有详细论述,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5],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到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中强调“无虚不作眩”[6],继承了《黄帝内经》中因虚致病的思想。现代医家丰富了对本病的认识,多从脏腑及病因论治,认为脾病则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致眩,治疗则健脾升清。肝病则肝阳上扰清窍致眩,治疗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肾病则髓海失充,脑窍失养致病,治疗当补肾填精、滋养脑窍;肺病则宣发肃降失常,气机不调,清浊不分,百脉不朝,脑窍失养则发病,治疗当调畅气机。可谓论述详备。综上,古代医家皆未将此病作为独立病种,而是作为一个症状进行讨论。或从痰、从虚、从火、从风论治。现代医家在古代医家论治基础上,丰富了脏腑论治,然不一而足。一家学说难以概括本病。张玉琴教授综合各家之说,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一偏之论难以全面揭示本病的发病规律。因本病涉及肝胆、三焦、脾胃、肾等诸多脏腑,且发病突然,来势急迫。非全以风、火、痰、虚为患,多为木郁犯土,脾运艰难,津液不得布散,凝聚而为痰饮,痰饮停留,阻遏气机,气化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子盗母气,由肝及肾,肾虚精亏;或土虚不能治水,肾水上泛,一旦火动风生,必夹痰饮上逆而扰清窍,故发眩晕病,如疾风暴雨,来势急迫,患者突感天旋地转,如坐舟车,泛恶呕吐,卧而不敢动,必为风、火、痰、虚为患,肝胆、三焦、脾胃、肾等诸多脏腑之功能失调所致。

2 定急证急治 标本兼顾治则

历代医家治疗眩晕,多用杞菊地黄丸、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补中益气汤等。张玉琴教授临证,认为风、火、痰不可分而治之,如单从“风”治,而用平肝熄风法,即使肝风之势得缓,然痰、火不去,亦难治愈。若单从“痰”治,而用燥湿化痰法,痰虽减,肝胆之风火不除,仍将侵及脾土,而致痰饮复生。故张玉琴教授提出急证急治、标本兼顾、综合治疗之原则,不可偏执一隅。

3 创拟止眩汤治疗眩晕病

张玉琴教授临证崇大道至简,执简驭繁,一以贯之,通过多年临证总结,创拟止眩汤加减治疗眩晕病,组成:柴胡15 g,黄芩5 g,法半夏10 g,生晒参20 g,生姜10 g,大枣10 g,茯苓15 g,白术15 g,泽泻12 g,陈皮15 g,钩藤15 g,天麻15 g,菊花10 g。用法:传统煎法,上药分3次煎,温服。功用:疏郁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熄风。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眩晕。如高血压病、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头部外伤等。临床症见头晕目眩,感觉自身或视物旋转,不敢转动头部,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甚则汗出、面色苍白等。方解:方中用柴胡疏畅肝木,佐黄芩以清泻相火。生晒参、白术、大枣,补气健脾,以图治本,其义有三:一是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以御木旺乘土;二是脾健自能运化水谷精微,输精及肾,滋养先天;三是崇土以制水饮上逆。法半夏、生姜、茯苓、泽泻、陈皮,和胃降逆,涤饮止呕;钩藤、天麻、菊花,平肝熄风。加减运用:剧烈呕吐者,增加生姜剂量;腹痛、便溏,或情绪不畅者,去黄芩加白芍;脾肾阳虚,头重眩苦极者,加制附片;高血压病者,加天麻、赭石、石决明、夏枯草;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颈椎病头部外伤者,加葛根、丝瓜络、丹参、三七、川芎等。临证时当以此为依据,加减灵活运用。

4 验案举隅

案1 李某,女,58岁。2017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头晕8年,加重4 d。现病史:患者近8年间断出现头晕,发时中西药并投。中药曾用过补中益气汤、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汤等,疗效均不显著。且停药数日又复发如前,迁延不愈,白日常卧床不起。近4 d头晕加重,起床即感天旋地转,频频恶心呕吐,耳鸣有闭塞之感,泄水样便,口干不欲饮,遂来诊。现症见:症状同上述,舌边尖红,苔白厚欠润,脉弦弱。中医辨证:风火上炎夹饮上蒙清窍,脾失转输,迫水饮下趋大肠所致。中医诊断:眩晕病。治法:清热熄风止眩。处方:柴胡12 g,黄芩6 g,法半夏10 g,生晒参20 g,生姜5 g,陈皮20 g,茯苓15 g,白术15 g,泽泻15 g,天麻10 g,钩藤12 g,菊花10 g,山药30 g,白芍15 g,甘草5 g,大枣10 g。7剂。日1剂,水煎至300 mL,每日3次温服,每次100 mL。二诊(4月19日):服药7剂尽,泄泻止,纳食增,耳鸣止,仍觉闭塞感,口仍干不欲饮,舌尖红,苔薄白。上方去山药、白芍,加蔓荆子15 g,竹茹12 g,石菖蒲6 g,北沙参15 g,桔梗10 g。续服7剂,诸症渐退。后服香砂六君子丸以治其本,连服1个月告愈。追访1年余,眩晕未复发。

按语:眩晕病的病因病机,概言之,不外风、火、痰、虚四字。如《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言风、言虚。仲景论眩则主心、脾、肾阳虚,少阳火升,痰饮上逆。后世医家则主火、主痰、主虚,各有偏重。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张玉琴教授认为,风、火、痰、虚,临证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应注意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盖以风为厥阴肝木之气,与少阳相火同居,二经互为表里。肝气逆,则风生而火发,且必夹木势而克脾土。脾病则运化无权,水液聚积而成痰饮。本虚标实,综合为患,不可偏责。治疗原则,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实践证明,眩晕发作时,痰饮上逆之象明显,单纯议补,则缓不济急,难求速效;而直接用补肾之药多有滋腻之弊,反而掣肘。若一味清火涤痰,又每易邪去而正亦伤,临证需随证化裁,则可扩大本方之运用范围。

案2 姜某,女,32岁。2018年3月22日初诊。主诉:眩晕4年,加重7 d。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眩晕,发时头昏目眩,耳鸣,呕恶,曾应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显效,每年发作五六次。迁延不愈,时眩晕加重。近7 d自感头昏目眩加重,甚至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眼球胀痛,视物有飘动感,耳鸣,手足震颤,干呕心烦。舌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脾肾亏虚,风火痰上扰。中医诊断:眩晕病。处方:柴胡15 g,法半夏10 g,党参15 g,黄芩6 g,茯苓15 g,陈皮15 g,白术15 g,甘草5 g,泽泻30 g,钩藤12 g(后下),菊花10 g,天麻15 g(轧细吞服),生姜10 g,白芍1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14剂,日1剂,水煎至300 mL,每日3次温服,每次100 mL。二诊(4月5日):服14剂后,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服30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再发作。

按语:“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一语,可以推衍出眩晕病的综合病因病机:风、火、痰、虚。对本病的治疗,遵治病求本,首重于脾,而所谓补脾,不是呆补,实为运脾和胃,因为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脾健能御肝之乘,风火痰上扰的标象就可很快消除,治本与治标兼得。

猜你喜欢

痰饮钩藤医家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基于UHPLC-MS/MS的钩藤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剑河钩藤”上市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钩藤总碱的热稳定性研究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