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2-31徐国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大湾针灸

李 敏 林 涵 李 漾 徐国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疑难杂病门诊,广东 广州 440100)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在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1]。传统中医药是大湾区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此战略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成为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协调发展的关键,而针灸学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具备独特优势,针灸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本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其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已迫在眉睫[3]。本文着眼于国家战略背景,立足于针灸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对本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1 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主渠道。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4]中指出,探索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5]中指出,要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制度。针灸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面向国际化的针灸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6],对提高大湾区中医药教育质量,发展大湾区中医药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针灸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对增强中医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解决全球性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7]。

2 粤港澳大湾区针灸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人才培养协同发展能力不够 目前大湾区在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发展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大湾区内各地区,特别是香港、澳门地区针灸学科的教育机构与人才培养方式与内地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标准不一、临床教学内容互有差别、师资水平不够完善、培训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此外,目前大湾区针灸学科尚缺乏跨区域合作师资团队,区域教学交流合作机制尚不成熟。

2.2 忽视针灸经典传承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并轨后,针灸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参与现代医疗诊疗工作。由于临床工作较为繁重,医学生往往对针灸经典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下降,很少有学生能够结束临床工作后主动参与针灸经典的学习和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总结,造成针灸经典与临证经验传承学习的滞后。此外,针灸经典教学模式多局限于书本阅读,造成学生对针灸经典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够高。

2.3 针灸技能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临床带教教师多注重研究生论文的产出及科室临床工作的分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临床思维和特色针法技能的培训[8]。学生针灸技能的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带教实习,学生参与度不高,而课堂上教师难以保证对每位学生的刺法、手法进行具体指导,针灸技能培训的质量难以保障[9]。

3 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3.1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师生访谈、相关文献检索、兄弟院校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目前大湾区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中针灸学科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创新举措,了解目前社会对应用型针灸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征询其对培养模式的改革意见。初步掌握和总结了大湾区目前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亟需解决的问题。

3.2 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施

3.2.1 提升大湾区内针灸学科人才培养的协同力 针对目前大湾区内各地域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差异,我们实施了针灸学科研究生培养多地域交流机制。定期开展港、澳地区与内地针灸专业研究生交换学习、视频教学交流、网络慕课开放、学术沙龙等,让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更多病种、学习更多的针灸诊疗技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该机制充分配制大湾区内针灸学科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得最大的教学培训效果。同时,积极与多个港、澳地区教育和医疗机构探索建立针灸学科研究生培养联盟和大湾区针灸技能培训中心,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交流,分享教学方法、经验,缩小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提高培养效果。

3.2.2 提高针灸学科人才经典传承能力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是建立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思维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10]。在本次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中,开展了以应用实践为导向的经典传承培训。强化“读经典,做临床”教学与中医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融合,安排针灸专业研究生及港、澳地区交流学生定期跟随有较多针灸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出诊,从经典理论知识、特色针法操作、临证经验传承等方面进行培训,让学生掌握针灸经典知识,学习名老中医经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规培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跟师学习中侧重针灸经典临床应用的培训。运用网络技术、视频直播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经典课程的学习途径,我们与岭南“靳三针”传承工作室合作完成了“靳三针”网络公开课,在课程中特别突出了临证经验和操作手法,使针灸专业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和掌握“靳三针”疗法。

3.2.3 探索多样化针灸技能培训方式 联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通过录制中国大学慕课走进针灸、开展特色针法培训视频会议、微信公众号、针灸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激发研究生参与针灸技能培训的兴趣,集约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研究生从多种途径掌握针灸技能,提高其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针灸技能培训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融合,将针刺、艾灸、刺络放血、辨证取穴等针灸技能列入规培考核内容,在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临床技能培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研究生针灸技能学习质量。

4 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施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级针灸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出科考核、针灸技能大赛等显示,创新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针灸学科研究生跨区域交换学习、教学内容与方法经验交流明显增加,大湾区人才培养协同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学生针灸技能、传统经典学习与临床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可独立完成针刺、艾灸、刺络放血、耳穴贴压、经络走罐、穴位注射、岐黄针、浮针等特色针灸操作,临床带教教师和患者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提升满意度和正面反馈信息更高。以上结果表明,实施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大湾区针灸学科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5 讨论

202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指出要支持中医药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国际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11]。在此战略背景下,开展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增强了大湾区内针灸学科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协同能力,交流合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临床实践中,注重针灸学科特色优势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应用中掌握本学科经典内容,传承本学科临证经验,发挥本学科自身优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在培养模式上,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需要,通过录制中国大学慕课走进针灸、“靳三针”网络视频公开课,开展线上视频培训交流、针灸推拿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接轨学生需要,以“服务学生,注重实践”为导向提升针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对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在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人才发展战略,为针灸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大湾针灸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针灸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