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略引领,培养学生数学“稚化”思维

2022-12-30朱丹丹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长方形数学知识思维

朱丹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总是以“自己的意志”为核心,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和观念,与学生保持相同的思维高度,即思维“稚化”。“稚化”思维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同一思维层面上,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发现现象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并使教材中理论性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用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稚化”思维,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性知识转变为形象的教学实物,更能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与奥妙。

一、新旧知识衔接,实现师生同频共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站在学生思维的同一层面上,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或策略,以旧知识为基础,合理地展开新知识的学习,促成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实现师生思维水平的同频共振,激活学生探知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中,使学生准确把握新知。

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交换的实质。因此,教师可运用“稚化”思维,组织学生完成队列组合游戏:课间操。学校要求每班学生站成4列,我们班共有48名学生,所以每列需要站12名学生。当跑操结束后,学生统一向左转,队形发生变化,变为12列,每列包含4人。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观察队形的变化。学生发现,无论如何转动队形,学生的总数量是不会改变的。这时,教师再出示题目12×4,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写出4×12。

案例中,教师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了解两数相乘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喜欢的活动,体会知识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前进,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激活学生体验,实现知识合理转化

体验是学习的先知,是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知识融合的情境中亲自去体验、感知、总结数学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稚化”思维下对知识进行转化,将生硬难懂的数学定理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形象事物,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时,学生很难理解周期这一抽象性概念。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互动环节:请10名学生,其中6名女生和4名男生。然后,让学生按照女女男女女男的顺序排成一行。10名学生开始慌乱的排列,一时不知自己应该站在哪个位置。这时,一名男生主动站出来临时充当“小指挥”,在他的指挥下,9名学生顺利地站成一行,且满足教师所提要求,但“小指挥”挠着头疑惑,自己应该站到哪个位置上?教师让大家一起帮忙想办法:“自己好孤单,大家快想想办法应该怎么办?”学生开始思考、讨论。这时,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再上去两名女生?”在教师的同意下,两名女生站在“小指挥”的前面,这样,三名学生一起排在了队伍的后边。教师适度点拨,学生的排位正好符合周期的概念。

案例中,教师将自己的思维“稚化”到学生水平,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自主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转化,提升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有效对接

问题是思维的引领者,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的先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展开思考、探究,让学生运用自我思维和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与新知识的对接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意识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自制一些大小相同,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卡片。课上,让学生拿出卡片两两合作,利用自制卡片拼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计算出相应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用不同数量的卡片拼出了大小不等的长方形,但在计算面积时却一筹莫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卡片,同时提问:“长方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认真观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由多个小正方形构成,数出小正方形的面积,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出长方形面积。教师继续提问:“长方形的长、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再次观察后发现,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相乘之积正好等于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思维不达之处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发现隐含于表象之下的知识间的内在关系,让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达成了无缝链接,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稚化”思维方式,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每节课知识的讲授形式相对固定,虽可达到简化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作用,但思路单一、模式固定,学生成为课堂中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必定会产生惰性心理,知识的学习没有衔接已有记忆。这与现代素质教育严重不符。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将“稚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重点,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例如,在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题目:教室中有两个4层书架,共有图书224本。请问每个书架的每层平均放书多少本?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总,展示成果。学生很快给出答案:(1)224÷2=112(本),112÷4=28(本);(2)4×2=8(层),224÷8=28(本)。学生逐一介绍解题思路和每步运算的含义。教师给予学生极大肯定后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位学生小心翼翼地介绍自己的方法:224÷4=56(本),56÷2=28(本)。其他学生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如此列式的含义。学生说,如果我们将两个书架放在一起,这样每一层就是56本,而一层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所以每部分中有28本书。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通过汇报演示,让学生暴露出自己思维的不完整性,为学生创造了思维“再创造”的机会,实现了师生间思维的同频共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拓展更加轻松、有效,从而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策略上下大功夫,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合理“稚化”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之后,真正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如此,教师的教学便更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思维意识的形成,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长方形数学知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小长方形找朋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