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
2022-12-22王玲
王玲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校精细化教育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应在“三全育人”基础上,不断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只有高效协同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才能有效进行角色定位,服务于学生各个阶段。当前,面对多样的工作任务和多元化的学生需求,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监护人”和“引路人”,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需要秉承科学思想理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保障人才培养的品质和内在需求。进一步厘清辅导员角色定位职责,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1]。在“三全育人”格局中,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高校辅导员应有的育人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变化和需求。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基本遵循
(一)高校辅导员由管理者变为治理者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找准角色定位,不断明确工作目标。由管理者角色变为治理者角色,将民主、参与、协商、分权等主要内容落实到管理实践当中[2]。高校辅导员突破传统的限制性,动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合理分析不同阶段管理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保持公平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解决服务学生。坚持实践导向,借助载体服务学生。坚持育人导向,凝聚合力服务学生。
(二)高校辅导员由传播者变为塑造者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也需要秉承科学的思想理念,根据政策需求,分析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需要合理地利用一切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人格,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各阶段的成长指导规划工作,利用多样化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唤起学生对职业认同感[3]。
(三)由日常工作服务者变为学生思想引领者
传统理念下的高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辅导员需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扮演“知心朋友”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辅导、资助工作评定、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工作内容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全三观、品质助力学生实践等。辅导员需要将课堂、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社会实践等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服务合力[4],实现政治上的引领、价值上的端正、道德上的提升、制度上的规范,保持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打牢基础,助力学生不断成长。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实现路径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高校辅导员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就需要高校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首先,需要建立准入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坚定政治思想,丰富经验,突出研究能力。高校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化流程,最大限度提高辅导员专业和岗位的匹配程度。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引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其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关注专业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5]。实践中通过谈心谈话、分析学生案例、情景模拟、主题班会、演讲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处理问题能力,学生组织能力,沟通与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6]。
其次,需要建立晋升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需要向着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从角色上看,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在晋升时,高校可建立双向的晋升渠道,最大限度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建立内涵考核机制。辅导员需根据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赛,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实践评判的主要标准。评价体系保证全面性,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评价都需要融入其中。之后,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辅导员薪酬激励制度建设,对优秀和先进辅导员进行表彰奖励,学校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鼓励辅导员学习深造,这些都和学历、职称、工龄、考评结果等指标挂钩。使用典型案例或先进事迹,激发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个体需求,增加职业辅导员仪式感和使命感,树立榜样模范,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最后,需要建立培训机制。当前,单一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诉求,高校需要在整体的基础上,强化职业的仪式感,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机制。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才是当前的辅导员队伍需要落实的主要内容,需要在各个部门的鼓励和协助下,保持高层次的发展。使用日常培训、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提高辅导员整体专业素养,增强处理日常繁杂事务的能力。例如辅导员需成立创业工作室、情商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等,保持专业化发展,为引导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做好基础准备。
(二)构建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工作协同机制
首先,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队伍协同。“三全育人”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此时,统一两者思想理念,深化内容交融,保持协同发展。强化日常管理,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实时把控学生思想,满足专业课程和思想课程的协同发展需要[7]。
其次,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需要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将每月的社会热点、焦点等内容融入其中,完成思政内容传输,实现知识的升华。高校要强化两支队伍内容建设,促进二者相互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累实践方面的经验,保证内容的丰富性,积极参与不同的思想科研活动,善于使用自己的角色优势,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创新,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
再次,高校辅导员与行政后勤队伍协同。以“三全育人”为基础,加大服务育人的力度,合理搭建互动平台,提升信息的反馈能力,掌握学生的动态情况。辅导员也可以使用座谈会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动态情况。保持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后勤部门形成合力,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强化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
最后,高校辅导员与社会协同。高校主要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需要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到社会中调研,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8]。
(三)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
1.明确教育角色,鼓励担当“三全育人”主力军
高校辅导员需要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加大行为规范监督,落实思想观念引领,让学生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自主转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找到自身定位。辅导员应保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避免学生因显性教育的强制性而产生逆反情绪,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中。辅导员应注重全过程育人和精准性育人相结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指导,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解决迷茫等问题。例如军事训练、新生联谊会、新老生交流会等都需要落实到实践当中,辅导员可引导他们讨论社会热点,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9]。支持辅导员科学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发挥“朋辈辅导”的特殊优势,结合实际强化对学生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打破院系壁垒,走出“独当一面”的思维定势,建立“有温度”的辅导员团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担当。
2.拓展教育渠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高校辅导员需要保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拓宽育人的空间维度,创新活动载体,丰富课堂内容。关注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相结合。例如组织小品、模拟法庭、电影赏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基层,最大限度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增加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活动,扩大宣传的力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辅导员和学生的智慧,降低或者是消除片面理解的出现。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综合实践中,保持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辅导员要践行文化育人,在班内举办“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文化活动,立足实际,建立“传承红色基因”文化教育活动[10]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运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丰富学生艺术生活,增加文化内涵建设。带领学生设计个性鲜明的宿舍文化活动方案,打造个性化宿舍文化。
3.创新教育手段,深度运用“互联网+”发展成果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为不同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学生对新事物较为敏感,需要减少束缚,保持信息化的程度。例如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要求辅导员具备网络素养,并且可以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规律,可提高自身的预见性,达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全天候作息”的辅导员需要合理使用信息化工具,利用QQ、微信等平台,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使用线上会议、做主题直播的方式,缩小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用“钉钉”等签到打卡工具,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减少自身的工作压力。在线上和线下结合中,将“面对面”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效整合到一起,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现状,以平等化的心态,提升辅导员的亲和力。高校辅导员可以建立精品专栏,以学生喜闻见乐的方式,分析热点问题,发扬主旋律价值,传递正能量。打造辅导员“微课堂”和“线上辅导员”模式,合理分析现状,将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落实思政教育内容,保持立体化的体验感,传递感染力。在线上和线下将第一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到一起,真实掌握实际情况,提升综合素养,加大教师职业能力建设。
(四)辅导员职业能力自我提升
首先,增强职业认同感。辅导员应不断整合职业信念和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坚守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落实工作目标,分析社会、高校、学生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障碍,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自我价值。明晰“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置身“大思政”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其次,充实专业知识并锤炼专业技能。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辅导员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重学科,才能合理地将这些知识有效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辅导员可利用零散的时间,实施网络课程学习,参加和自己相关的职业竞赛,扩大队伍的建设和互动。辅导员在全员育人中要发挥纽带作用,着眼于学生日常现实需求,基于辅导员自身职业要求,协调凝聚高校内教育、管理、服务人员等教育力量,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最后,辅导员需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辅导员需要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在针对性互动中,落实工作内容。以实际的工作问题为导向,探究发展环境,重新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向着创新的方向发展。在全过程育人中发挥引领作用,全情陪伴,做学生的指导者。因势而新、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好学生信息整理汇总。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创业就业等方面育人工作。言传身教,做学生的引领者。坚持以德立身、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学生树立榜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细致入微,做学生的守护者。
三、结语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视野下,对自己的角色实施合理化与多元化的定位。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境,以顶层设计为基础,提高职业能力发展,以创新的方式,加大工作管理和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保持思想引领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保持第一课堂课程育人能力,提升第二课堂实践指导能力,向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进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