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研究
2022-12-22刘颖新
刘颖新
(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国立大学,白俄罗斯莫吉廖夫 212022)
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大众广泛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学校一定要抓好并落实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目前,部分院校尽管已经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在教育方案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难度较大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且已经出台颁布了相关文件来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高校也在文件指导下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长期保持,部分高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面子工程,无法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当前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原本是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后来被调到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并不完全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一定的诱因引起,但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节约资源等原因一味缩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学习压力、社会压力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老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要从整体出发,尽可能考虑更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加全面[1]。
(四)混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进入新时代,这种从意识形态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忽略了学生心理因素的特殊性,因此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为一谈,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会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混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少高校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味从正面引导学生去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对学生心理问题展开辅导的同时涉及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建立遵循的原则
(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混为一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观念潜移默化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实现全面发展[2]。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成长教育
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的,这种错误的定位影响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在主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做好实地调查,从而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调节更好地融入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时,才能起到教育引导作用[3]。
(三)清楚认识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必然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很多,同时心理问题又具有持续性,所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从宏观层面去思考,制订长久的教育目标。考虑到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素的多元化,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角度思考入手,这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更加完善,更能够贴合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如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具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那么该项机制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用效果不大,也难以应对时代变化所导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变[4]。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发展,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既要从整体层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开展个性问题的专业化教育。课程教育和讲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形式。高校除了要利用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形式。无论是购买心理书籍,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需要做好学生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从学生情感、学习、就业、社交等多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5]。
(五)调动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应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选择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采取较为枯燥的说教模式[6]。大学生对于自我个性的发展较为重视,希望教育内容是妙趣横生的,较为死板的教育模式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反而会造成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抵触情绪。如积极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社团,通过社团协会来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剧场等,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越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越显著,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7]。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目标体系
(一)政府层面的目标定位
政府可给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指导,如从内容途径、方法落实、队伍建设等方面。基于政府层面的目标定位,高校才能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落实相关措施。当前,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目标方向。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明确,更好地把握住了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其次,在途径上,相关文件的出台给予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引导,让高校和社会认识到过去传统心理教育方法的不足,进而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再次,文件中也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要求,需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需要,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8]。
(二)学校层面的目标定位
学校层面的目标定位不仅要以政府层面的目标定位为依据,也要做好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需要做好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改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途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不仅开设心理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要具备危机意识,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事件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置方面要具备全面性,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社会交往、情感、毕业、人格发展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9]。
(三)社会层面的目标制定
大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所以除了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还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目标制定。社会相关部门需要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健康环境,通过有力的宣传手段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同时,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具有一致性,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具有一致性[10]。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协调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内部的协调机制。首先,从学校的组织领导机制来看,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从而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在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时,需要合理设置小组成员,积极吸收各个部门的理论,不仅要包括心理健康教研室工作人员,还要有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等的骨干力量,这样心理健康小组的组建才更加具有科学性,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才能发挥引导作用[11]。其次,从内部协调机制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受众范围较广,单独依靠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各学院及相关部门配合,实现老师之间的配合,形成合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有序地进行[12]。
(二)工作运行机制
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进行工作的拆解与完成,最后,在整体上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理想的效果。首先,学校需要从大一开始就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来界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定义过程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宣传的手段不能过于死板,可利用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课程开展之初,学校可进行学生调查,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从而在开展讲座等课程教育时,教学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最后,一定要做好日常的检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这样才能顺利推进工作进程,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运行更加有序、高效[13]。
(三)过程督导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就需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监督工作,从而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
学校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不仅要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计划,也需要定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从而有力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在督导环节发现问题,一定要严肃对待,督促相关人员及时纠正错误,而避免问题的严重发展[14]。
(四)评估反馈机制
评估反馈机制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必须要做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主体应用、评估程序落实以及评估结果反馈。第一,合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注重长效机制建立的科学合理性,对其发挥的功能也要重点进行评估。第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评估,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数量,也要注重教师素质的考察。第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评估,不仅关注研究成果,也要注意研究成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第四,合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在绩效评估时需要从综合角度出发,紧紧抓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大内容,合理确定评估主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作用,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评估主体应积极落实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报告等形式来进行反馈,从而让教育工作者在日后的教育环节进行问题规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15]。
(五)条件保障机制
条件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首先,在硬件方面,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心理教育团队,积极吸收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人才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其次,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资硬件支持,提供必须的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这样才能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五、结语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把这一工作做好。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该教育机制的建立必须要关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长效机制建立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该机制中所包含的运行机制和目标层面,这样心理健康教育长效价值的建立才能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