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课标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2-12-2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段新课标数字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唐 冉

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到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基本形成渠道丰富、开放共享、优质普惠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力。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数字人才强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等能力达到更高水平”。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前,信息科技课程或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仅仅在部分省市以地方课程形式开设。新课标的发布,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迈入了从无到有的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信息科技课程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本文聚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其出台背景、内容特征和应用重难点,旨在为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新课标背景: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地位

(一)数字经济时代呼唤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继农业、工业经济之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经济形态,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数字化知识和信息的充分整合和自主可控利用,进而优化资源分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变革程度深的特点,其正在引发社会治理方式、经济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性革新,也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关键竞争力和软实力。信息科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以数据、算法、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成为信息科技领域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其具有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有效回应了数字经济时代全社会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的要求。

(二)现有课程现状亟待信息科技课程加速革新

义务教育阶段是高中阶段的基础。随着2011年我国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要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切实转变。但近年来,各地信息科技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教材陈旧、设备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培训机构主导的“编码热”培训乱象,导致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鸿沟日渐扩大,这对加速信息科技课程的革新提出了现实需求。目前,中小学生正置身于全新的数字化生活和学习场景,只有发挥学校课程的主导作用,有效掌握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发展需求,深化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全方位改革,才能培养学生形成信息科技领域正确的价值观和关键能力,集中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核心素养导向引领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聚焦

200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素养和能力,但主要局限于处理多媒体信息。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但没有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针对性教学目标。鉴于上述不足,《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原高中数学“算法初步”中关于算法、流程图等知识要求被调整到信息系科技课程“计算思维”素养的学段特征中。总体来看,这四个维度的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互相渗透,共同指向促使学生增强信息敏感度和判断力,通过发展计算思维具备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创新品质,培育学生的科技精神和伦理价值观。

二、新课标突破:信息科技课程主要特征取向

(一)遵循学科逻辑和课程逻辑主线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或高中技术科目组成部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更关注知识点和操作,目标指向学生的技巧和熟练程度。新课标打破了以往局限于传授计算机原理或只传授办公软件操作、编程等内容的粗浅认识,抓住了信息科技课程与以往教学内容本质不同的地方,真正关注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性和育人价值,找到真正与学科相关的点,进而连接成线,促成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和对信息背后科学本质的认知,提升学生针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此为标准,新课标将信息科技课程分解为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并将学科内涵充分融入六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学科思维水平出发,精心筛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内容,系统规划了各学段课程目标。其中,在小学低学段,强调基本的生活体验;在小学中高学段,安排概念、原理的理论性学习并适当安排应用体验课程;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同时强化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遵循渐进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发展规律,新课标将信息科技课程分成四个学段,设计了各学段与学科核心素养中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之间的互动模式。各学段学习内容包括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以“六三”学制为例,第一学段对应1~2年级,主要学习“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数字设备体验”;第二学段对应3~4年级,主要学习“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数据编码探秘”;第三学段对应5~6年级,主要学习“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小型系统模拟”;第四学段对应7~9年级,主要学习“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互联智能设计”。其中,3~8年级单独开设课程,其他年级相关内容融入到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遵循真实性学习和多元评价标准

信息科技课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以现实问题或项目为驱动,以“做中学”的理念为指导,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新课标倡导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引入文本、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配套数字资源,建设支撑数字化教学的实验室,打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同时,新课标中的情境、案例也来源于真实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情境、案例筛选上注重公平性与平衡性,能够照顾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素质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新课标以学生各学段完成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即学业质量为教学、评价依据,反映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知识考核和实践应用考核、自评和他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再加之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持续完善教学过程。

三、新课标实施:信息科技课程重点实现路径

(一)建设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抓手,也是形成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重要环境和条件支撑。不同于传统学科,信息科技学科面临技术更新迭代的社会背景,这就要求课程资源要始终站在技术改革第一线。

第一,课程资源应促进课程目标聚焦育人。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信息科技课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避免技术主义倾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自主可控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知、情、意、行融合发展。

第二,课程资源应注重迭代更新。要适应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国家关于信息科技的最新战略部署和信息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等理论和实践内容加入课程中,使课程能够与时俱进。同时,及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的课程案例,为各地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第三,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广而活的特征,调动社会力量开发文本、音视频、图片等在内的多媒体数字资源,各地根据不同条件建设信息科技教学实验室,并促进资源共享,形成信息科技资源建设共同体,使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比如:针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因师资和物质条件不足,可以选择社会上的优质信息科技视频资源,保障教学质量。

(二)提高师资专业化教学水平

信息科技课程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教学难度也进一步增加。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要掌握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的基本特点,把握信息科技学科的原理内涵及跨学科应用要素,科学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能做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不同阶段的学生传递专业性强的信息科技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组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追求知识系统化设计的思路,重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过往体验和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应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设计主题活动,借助活动任务、概念群、问题链、项目等方式,加强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参与,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组织。以上工作离不开教师日常的知识积累,更需要国家加强信息科技教师的培养培训。除了在师范院校设置信息科技专业,还要构建面向不同阶段(小学和初中)和不同对象(校长、教师、教研员)的国家、省(自治区)、市、县等多级培训网络,探索线上培训和实践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并做好培训过程和成效监管评估,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三)探索先进的课程评价方式

推进信息科技课程从“0”到“1”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以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地。

第一,科学树立评价导向。学校应在关注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本着“去知识中心化”“去知识系统化”的思想,坚持评价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转变,不单单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更要强调学生的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培育。

第二,细化评价考核标准。学校应科学设置信息科技课程评价标准,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学业质量。不仅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客观记录学生的思想、能力、态度等发展情况,也要收集学生完成目标的程度、质量等数据,做到全面把握。

第三,丰富评价考核手段。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坚持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在科学命题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书面测试、实践、作品创作、观察、提问等考核方式,甚至将信息科技课程测试成绩纳入中考,以推动课程得到更多重视。此外,学校也可以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方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学业质量的评价过程中。

猜你喜欢

学段新课标数字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成双成对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