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育人思想构建化学课堂新思路
—— 共学共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12-21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刘 恒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描绘了我国十多年甚或更久远的育人蓝图,这是基础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全区各地中小学掀起了一场学习新课标的热潮。下面,笔者将自己学习《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修订背景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全面普及,正处于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型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化学新课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要求为依据,以前期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结果和国际比较等专题研究为基础,经历了近三年的修订过程,为我们国家基础化学教育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化学新课标的突出变化
(一)凸显育人思想
在学校教育范畴的目标层级里,最高教育目标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将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或课时教学目标时,需要学科课程标准实现学科育人要求的具体化,而各学科承担的育人目标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新课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问题作出了化学育人的全面解答,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二)调整化学课程性质,表达学科本质
对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化学课程性质的描述,化学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一是重新阐述了化学的学科本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这其中增加了“转化”一词,表达了化学实现学科功能价值的关键,体现了化学学科独有的特点。二是明确了学科领域,指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这里明确了化学与物理学的基本关系,表明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为跨学科学习奠定了基础。三是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和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应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凝练核心素养,明确义务教育化学学科目标
化学新课标凝练了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条核心素养,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四条核心素养的关系见图1。
图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培养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六大板块,实现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化学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索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参照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有三点:一是都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方面进行描述,体现了核心素养内在的一致性;二是都从化学学科领域、科学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进行阐述,体现核心素养领域的系统性;三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表述存在差异,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进阶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关系见图2。
图2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四)以大概念为统领,构建学科内容
大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观念、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的迁移应用价值,实施大概念统领的教学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化学新课标中描述为:“大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的思想观念。”大概念是专家思维,具有高通路的迁移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陌生且复杂环境中的问题。化学大概念包括化学科学本质、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是跨学科大概念。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设置五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五个学习主题既独立又交叉,比如:主题1是其他四个主题学习研究的基础,如“1.3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的学习在其他四个学习主题中都会有安排,并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逐步进阶。主题2、3、4侧重化学学科本体知识学习,主题5侧重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主题1 ~ 4的“综合实践内容”也是在主题5中选择。 每个主题的“思路与方法和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并非是独立学习内容,而是以核心知识作为基本载体展开的。
每个学习主题由五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包括大概念、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围绕大概念构建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各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是“三维目标”在大概念统领下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
下面以学习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为例,说明五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其中“2.1物质的多样性”中“物质多样性”是大概念,“认识物质是多样的,知道物质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创造的,既有无机物也有有机物;认识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对大概念的具体解释。“2.2常见的物质”中“ 2.2.1空气、氧气、二氧化碳、2.2.2水和溶液、2.2.3金属与金属矿物、2.2.4常见的酸、碱、盐”这一部分是核心知识。“2.3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用来帮助师生明确学习核心知识的主要思路与方法。“2.4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是完成这部分内容学习后应该形成的重要态度,即价值观。“2.5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是要求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必做实验及从学习主题5中选择实践活动。
(五)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科评价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这是评价依据,是教学的指挥棒。学业质量的描述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依次对应核心素养中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质量标准,提出了完成学习后需要达到的程度。在表述格式上采用“在……情境中,能……(做什么)”,与核心素养中“为未来培养人”的核心理念形成照应,构成闭环,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教学建议
(一)有必要理清的几个重要关系
1.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和学业质量标准。
化学新课标中出现了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和学业质量标准三个相近的专业性较强的词语,它们都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其中学业要求设置在每个学习主题中,是指学生在完成主题学习任务后应该达到的要求,即阶段性学习评价标准。化学新课标第五部分是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的整体刻画,用于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是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对化学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看来,学业质量是指在初中阶段,学生学完化学这门课程后应该达到的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质量描述的具体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的学业要求中有“1.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能识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能依据物质的类别列举一些简单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及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这是要求学生在完成主题2的学习后应该形成的基本分类能力,是阶段性学习要求。在学业质量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能从元素与分子视角辨识常见物质,结合实例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这句话是对学生完成初中化学学习后在形成分类思想上的总要求,用来描述总要求的这句话即学业质量标准。
2.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需要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完成全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后达到的最高要求。目前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深度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是攀登育人目标这个峰顶的不同实践之路。
3.关于“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要求“跨学科”学习不少于学科教学总课时的10%。“跨学科”学习需要在“跨学科”大概念的统领下形成“跨学科”学习主题,各学科在教学中完成本学科应该承担的教学部分。“跨学科”学习的方案设计,需要通过区域教研及学科间的联合教研活动完成,要以新课标指导下的义务教育新教材为蓝本,逐步摸索与实践,待到形成成熟的“跨学科”教学模型后再开展创新。
(二)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课堂教学
1.创设真实情境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真实环境中表现,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真实情境。真实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经历、体验、探索的可能。创设的真实情境是“在攀登核心素养峰顶之路上”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和 “重重关卡”,这些情境是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生产、科技发展等的真实素材。核心素养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评价的。不是每一个学生今后都要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但是,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希望学生经过化学课程学习后:学会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化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学会用化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三会”评价标准。
2.真实情境的选择。
化学新课标提供了选择真实情境的策略、素材及实施路径。具体内容安排在“主题学习”中的“教学提示”部分,其中“教学策略建议”从思路上给出指导,侧重教学理念和方向,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情境素材建议”从化学史、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要的化工生产及科技发展等内容给出素材选择,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活动建议”从探究、调查研究与实践及项目学习三个方面指明方法和路径,给出更加具体化的学习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真实情境,构建探究类、任务化、项目式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笔者建议化学教师选择赞美化学、宣扬化学为人类社会带来重要影响的真实情境,且要站位高远、立意新颖、有创造性。
3.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出现的问题。
化学新课标中提出化学课程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化学基本观念和规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
(1)负面讯息的引用。
有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选择负面的化学新闻,比如:讲氨气、氯气的时候,会举例装有液氨或液氯的车发生事故的负面新闻。这些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生认为“化学有害”的错误认知。化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积极赞赏化学给世界带来的美好。比如:因为合成氨大量用于生产化肥,解决了千百万人的温饱问题;因为化学工艺在生产晶体硅方面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才能如此普及,高效地服务全人类。
(2)脱离真实生活。
一些化学教师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往往会讲述一个“屠狗洞”的故事,故事大意:在意大利某地区有一个神秘的山洞,人牵着狗进去后,狗死了,人安然无恙地走出山洞,究其原因,是山洞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的。这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故事,在一个基于科学证据推理的化学课上出现是严重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的。真实情境的精髓是真实性,不是道听途说,在教学中,教师切勿选择不科学、不严谨的“故事”作为情境。
(3)“穿靴戴帽”式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已成为大多数化学教师的共识,而这些情境一般仅仅用于课堂的导入,在导入后即完成它的使命,之后的学习活动与此情境再无关系。我们倡导“一以贯之”的情境,不仅是引入激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核心知识创设高质量问题、形成挑战性任务或系统化项目,促使学生体验到:只有不断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成果,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要以化学新课标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积极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进而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