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维度透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

2022-12-21赤峰市教育局韩中凌

内蒙古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维度新课标

● 赤峰市教育局 韩中凌

回顾我国30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均以标准的制定与确立为发轫。从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倡导的“双基”,到200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和2011年修订版提出的“三维目标”,再到今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走了一条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之路。新课标的发布,标志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与国际教育的自然接轨,也是母语教育的真正回归,更是对人成长规律的根本尊重。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赓续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变革育人方式,强化语文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与关键策略。为此,2022年版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不仅仅是课程标准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也是母语教育课程观、育人观的改变,更是理解哲学下对语文学习的重新定义。

新课标主要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呈现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三个特性对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将从与之相对应的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一是情境理念更新维度。新课标强调的情境性与情境化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要有情境性。二是实践理念更新维度。新课标强调的实践性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如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三是综合理念更新维度。从学科本位走向教育本位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如何落实。

第一维度:从虚拟情境走向真实情境的协同学习

20世纪70年代,李吉林老师研究并实践了情境教学法,用语境、意境、美境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创建了特色鲜明的情境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前刻板的知识传授和生硬的道德教育,无疑是一大进步。随之,情境教育得以普及,老师们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展示实物、扮演角色、表演道具、播放音乐、呈现画面,让语文学习生动活泼的同时也流于肤浅,甚至出现了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规律和儿童学习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曾经的成功经验需要重新审视并进行扬弃。

显然,新课标倡导的“情境性”与情境教学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追求学生的沉浸式学习,情境教学法重在课堂上通过情境、进入情境,将学习与情境融为一体。但这个情境无论多么逼真、多么投入,都是以课时为单位的短时情境,都是与真实生活相距较远的虚拟情境。新课标倡导的情境教育直指真实生活,是引导学生在当下的学习生活、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犹如学习游泳,前者是让学生在岸上想象水温、水速,反复模拟练习披波斩浪的动作;后者则是让学生跳进水里扑腾,切身体验重力与浮力,实践压水与拨水、吸气与屏气,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一个是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一个是将学生引入真实生活,方向不同,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也就迥然有异了。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不仅口语交际教学靠角色扮演,连演讲类应用文写作也仅停留在纸面上。比如:学习写信,学生做到了格式正确,信封也填得准确无误,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从未给任何人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收到过信。现象的背后是课本为纲、知识为纲的教育观,才会要求今天的孩子依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课标倡导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就是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经历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从问题出发进行语言实践,推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与同伴、老师和他人进行协同学习。再回到演讲这一学习任务上,老师就要以真实的演讲比赛为任务驱动,构建拓展型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展“确定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反复修改—反复试讲—参加演讲比赛”等系列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演讲稿、演讲视频、演讲大赛等优质资源,让他们自己探究梳理演讲稿的正确格式、基本步骤和表达特点。这样,从应用到运用,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实用文体,并将其内化为可迁移的语文能力,避免了从文本到文本导致的含糊、孤立与虚假。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超越了文本,开拓了视野,还重塑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学习效能,从而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维度:从知识增长走向生命成长的语文实践

以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内容导向或以内容为核心,教材的编排围绕语文要素的选择与组织来构建学习单元,教师的教学很难达成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形成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按照整合程度、实践深度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类。(详见表1)

表1

学习任务群按照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探索、实践、内化为基本路径,将学习内容、真实情境和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整合起来,确立学习主题,明确学习任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每个任务群第一句话都在强调它的实践性,与传统的听、说、读、写训练不同,不追求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循序渐进,而是在任务驱动下同步性、综合性地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整合。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将思维过程具化为七个教学目标,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是高阶思维。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造”就是亲历知识诞生的过程,从被动接受者、被动受训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主动创造者。如何创造呢?布鲁姆说:“无论哪里,在知识的尖端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都一样。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室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时所做的,正像从事类似活动而想要获得理解的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一样,都是属于同一类的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这段话意即学生作为“形成中的专家”,学习过程就是专家式的研究、分析、评判、总结,才能运用学科方法,触及学科本质,建构“学科大观念”,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用张华教授的话来概括,就是“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让他长大了再创造”。创造,就是最好的语文实践。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研究真问题、完成真任务,才能促进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提升,形成化于内、行于外、会思考、善做事的能力与品格。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首先,备课要从零散的单篇教学、单元教学走向更大基础性框架下的任务群教学,用学科思想深入理解学科大概念,建构相互关联的结构情境,设计核心表现性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建设能力。其次,要深入理解儿童和儿童的学习,能依据最近发展区设计“势均力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既要像学科专家一样自主探索,又要与同伴进行协同研究。再次,要让学习在生活中真实发生,赋予学习以意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反复运用,形成知识与能力。

第三维度:从语文学科走向综合教育的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走向,也是发挥教育全面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问题仅凭某一学科便能得以解决,综合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人的真实成长与复杂生活本身的需求。有专家认为,跨学科学习就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习空间来说,是从课堂到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的不断拓展;从学习内容来说,是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的有机融合;从学习方式来说,是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开展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从学习资源来说,是从课本出发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网络世界;从学习成果来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一句话,由语文学科走向了综合教育。

新课标详细列出了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第一至第三学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第四学段以设计、参与、调研、展示为主,综合运用语文与数学、科学、艺术、信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参与并创造真实生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科理解力和生活理解力。(详见表2)

表2

续表2

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知行合一、学思结合,让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紧密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通过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三个维度,可以透视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认真学习和理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加强研究和实践,则标志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真正开始。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维度新课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