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应当关注四个问题

2022-12-21成尚荣

内蒙古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大变局立德

● 成尚荣

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就需要建构一个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而这个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一定要回到课堂教学中去,而回到课堂教学的关键则是要回到问题中去。在我看来,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关注四个问题。

◆ 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后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围绕“立德树人”做了详细而深入的阐释。“立德树人”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如果教师对此没有深刻的认知,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心和自觉的行动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认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视角。

(一)文化视角

“立德树人”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文化符号。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伦理道德塑造而成的,所以中国人尤其重视立德。“立德”这个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太上指的是最根本、最高的境界,即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而“树人”,同样存活于中华文化当中。《管子》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培养一个人的过程,要比树谷、树木更长期、更艰巨、更复杂。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这两个文化符号早就存在于中华文明中,而且是互相连通的。进入新时代以后,立德、树人进一步融合在一起,成为今天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可以说,“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新时代,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且要将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扎根中国大地,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论和教学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全局的视角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下培养学生,我们有自己的着眼点,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时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而“三有”又与核心素养密切关联。中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达有三个要素:一是关键能力,但在关键能力前面,我们加上了第二个要素必备品格,用必备品格来指引关键能力的发展方向;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又在必备品格的前面,加上了第三个要素价值观念,即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落实有理想的要求,因为价值关乎理想、信念;必备品格落实有担当的要求,因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可贵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关键能力落实有本领的要求,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让时代新人不仅能“坐而论道”,而且能“起而行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全局当中,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自然会联系在一起:用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推动中国战略全局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全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遇到了新的挑战。例如,在一些高新科技领域,我们遇到了“卡脖子”的问题。于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又有了新的着力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破解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关键问题。张华教授提出,与其让学生长大以后去创造,不如让学生现在就创造性成长。学生只有现在就创造性成长,长大以后才能更好地去创造。

(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此现实又严峻地摆到我们面前。世界之变,带来中国教育之变;中国教育之变,带来我们的课堂之变。有人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结为五大变局,每一个变局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

例如,现代技术之大变局。无论欢迎还是拒绝,技术都将来到校园,进入课堂。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人工智能似乎可以代替人类的一切,人类还有自己的优势吗?针对这一困惑,作家刘慈欣说,人类永远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想象力。试想,康德、杜威他们提出了道德想象,连道德都要想象,难道教育不需要想象吗?其实,真实的世界也是靠想象创造出来的,包括学校、课堂,首先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猜想中。所以,科学史上有个重要的命题,即想象和猜想是最伟大的。现代技术之大变局,还将面对技术的道德问题。在技术面前,人的位置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要让技术退到后面去,让人站到技术的前面来,即人永远是技术的主人。再如,世界经济全球化与逆经济全球化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与逆经济全球化,说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在逆经济全球化面前,我们要反思:中国的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的人有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但有没有对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类的关怀呢?《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说,“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建议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或许会为协调学习的目的和组织方式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作为不断变化世界中的社会集体努力。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既要有中国情、民族魂,也要有世界眼光。还如,世界多极化的大变局、世界秩序治理的大变局、多元文化激荡的大变局,都摆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面前,我们要放大眼光,看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 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

法国著名哲学家莫兰在《教育的七个黑洞》中告诉我们:知识需要传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不要忽略知识;但在传授知识中存在着“黑洞”。莫兰先生提出的“黑洞”是怎么产生的,其根源就来自基本问题。如果不研究清楚基本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一直处在“黑洞”之中。莫兰认为,基本问题来自教学中的基本关系,从基本关系中抽象出基本规定性,然后基本规定性折射出基本规律,而这个基本规律是由理论来支撑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回到基本问题,就是回到基本规律,回到基本理论。

例如,教与学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本质的体现和落实,甚至使教学发生异化。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令人深思的话:“论起名字来叫‘学校’,但是讲起实在来又变成了‘教校’。原因就在于,太过注重教了。”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应该以学习为主,以学习为中心。但是,放眼现在的课堂,这些理念还没有真正地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总以为教学就应该以教为主,而且在实践中缺少具体办法。另外,在处理教与学关系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去教学化”“去教师化”。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应当建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学为核心,并不排斥更不否定教师的教,恰恰相反,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身份的变化和意义的建构。师生都成为学习者,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

再如,科学性与艺术性也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是艺术,主张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各展个性。但是,他们发现,如果只把教学当作艺术,那么课堂教学的进度就会被拖慢,进而影响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他们开始反思,难道教学只是艺术吗?据此,又有学者主张教学是科学。于是,诞生了一个概念——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是科学的产物,强调结果,强调工具理性。如果科学和艺术的基本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走偏:只强调科学性,教学就会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淖,而无教学的个性,也无教师的教学风格;只强调艺术性,教学就无科学规律遵循,而偏向价值理性,甚或是随意性。只有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诞生教师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

还如,情感教育与思维也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对“学习”做了解释——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让思维真正发生;让学习看得见,就是让思维看得见。如果学习不触及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但是,强调思维为什么还要提出情感,让情感伴随着思维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在课堂教学中要触摸到情感的脉搏,把情感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朱小蔓先生也说,情感犹似儿童的一个原始完整的胚胎,具有无限分化发展的可能,如果呵护、培育,就会积淀为饱满的、具有生产性的精神情感。她还认为,促进人正向、积极情绪情感状态的持存,不仅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条件,也在人的健康习性养成、道德价值观内化以及人格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弥散性的效用。情感,不是作料,而是燃料,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情感教育要和思维相结合,塑造课堂教学。如果这些基本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改革就不是真正的改革。根本问题解决的是灵魂问题,基本问题解决的是教学的基本规律问题,这两者需要有机结合。

◆ 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即当下、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究竟以什么为导向。我们在研究制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时,非常鲜明地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非常完整地表达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规定性回答,即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而且要落实于学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为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聚焦三个原则:一是综合育人,二是实践育人,三是合作育人。

综合育人。审美是一种创新,是育人的最高境界。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怎样综合课程中的这些要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课程的综合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课程交界处的对话者。各个学科既要坚守自己的边界,还要打开自己的边界。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每个学科一个学期拿出10%的课时,开发跨学科学习的活动,这强调的就是综合育人。

实践育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育人观,是马克思主义成果的中国化。实践育人体现在哪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创造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合作育人。合作大于竞争,合作重于竞争。只重视竞争,世界不安宁。达尔文的进化论放在自然界是对的,在社会论、人类学中或许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社会不是推动优胜劣汰,而要大家相互合作。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是集体的合作,学生要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学会对话、学会共长共进。合作是一个育人的共同体,它可以孕育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 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于漪老师提出,“立德树人”是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我看来,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形而上的“道”的问题。我把“道”的问题,概括为四个要点:第一是情怀,第二是视野,第三是格局,第四是格调。

第一,要有爱教育的情怀。例如,今天还要坚持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因为她代表的就是一种教育的情怀。

第二,视野要开阔。教师要有大视野,心胸才会开阔。在我看来,视野指的是视域,即所看问题的范围,由范围扩展、转换、凝聚为范畴;视野指向思维,即远眺时内心思考的方式;视野指的是胸怀,心胸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广大。视野的宽与窄、大与小,关键在于打开,在于自己内心的敞开。对教师而言,视野的打开、放开,就是既要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确立大学科视野 ;既要基于教育,又要超越教育,确立大教育视野;不要就教育论教育,要有大生活的视野。

第三,要有大格局。格局小的教师是不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而没有大格局也难有大发展。在教师的价值坐标中,做“四有”好老师是轴心,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及要求是横坐标,教师发展的程度与水平是纵坐标。有什么样的价值坐标,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布局。布局大、格局大,发展的境界就会越来越高。

第四,高格调要有理论支撑,如对中国美学品格的追求,能让美育与道德结合起来,能让教师提高品位,提升格调。

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高格调的教师,才能担当起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大变局立德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大变局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运营战略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