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结对共建须在“建”上做文章
2022-12-21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龚俊波
●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龚俊波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积极推动这一重要工作落实落地,笔者所在省市教育局牵头,部分区、县教育局共同发力,选取城区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社会影响力大的重点中学与部分山区县的偏远乡村中小学结对共建,通过教师双向交流、管理人员跟岗、学校互访互学等共建形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校园文化等方面建构和突破,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振兴乡村。
作为城乡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的一名管理者,笔者有幸参加了前期的相关学习、筹备和启动工作,深感机遇的来之不易和肩上的责任重大。城乡学校的结对共建,不仅是两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文化、办学智慧和办学方式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更是两所学校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艺术、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整合,城乡不同教育生态的互学互鉴、共建共享,必将促进城乡学校共建工作更加绚烂多彩、深入人心。那么,作为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如何在城乡教育共建中抢抓发展契机,实现乡村教育的华丽转身,为教育振兴乡村赋能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建愿景,让乡村学校向阳而生
愿景,就是希望看到的情景,它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特点,对个人和组织而言,具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建愿景,就是在城乡教育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在结对城区学校的协助和指导下,用历史、现实、辩证、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制定学校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开创性的发展目标。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过:“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可见,建立在全校共识基础上的发展愿景,不仅能激活团队意识,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更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让所有成员都聚焦在目标状态上,真正形成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对于乡村学校而言,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令人向往和坚定的共同发展愿景,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人心,引领发展。因此,在城乡教育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的首要工程就是在建愿景上着眼:一是愿景要衔接,继往开来。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在勾勒学校新愿景时,结对双方要本着尊重历史、着眼未来的态度,在继承和吸收学校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二是愿景要明晰,循序渐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校愿景凝聚着集体的意志和目标,必须让每位成员清楚、清晰当下的任务、后期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赓续奋斗。三是愿景要独到,底蕴深厚。独到的学校发展愿景必然彰显着学校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勾画学校发展愿景时,我们在坚持独特创新的建构原则下,一定要深度融入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品味,增强学校愿景的独到感。
在此次的城乡结对共建中,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在总结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在城区结对共建学校的协助下,我们就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而务实的发展规划。比如:就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三年质量奋斗目标”,即教育生态更加良好,育人氛围更加浓厚。教学质量目标力争第一年进入全县第二梯队,第二年进入第二梯队前列,第三年进入第一梯队;在校本研修方面,结合备、教、批、辅、考、评、研等方面提出了“七个更加”,即教学理念更加科学,教学方法更加务实,教学研究更加有效,作业设计更加合理,质量监测更加全面,评价标准更加精准,研究氛围更加浓郁。比如:为了增强乡村学校的学习氛围,乡村学校可以与城区学校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主题读书月”活动,通过分享读书心得,撰写读书体会,交流学习方法等方式,既可以打造乡村学校的“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又可以拓宽乡村教师视野,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此外,结对双方还就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设计了具体的建设目标。
建机制,让乡村学校行稳致远
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就乡村学校的发展而言,建机制,就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可行的、长远的城乡教育结对共建机制,使城乡结对共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这样既有利于结对共建学校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结对教师之间相对固定持久的互学互助关系,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利益最优化。
行稳方能致远。要使城乡教育结对共建工作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动力,满足人民对教育优质均衡的需求,促进乡村学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就必须在结对共建机制上着力。
一是要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城乡教育结对共建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只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高效的管理联动协调机制,才能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如:在城乡结对共建中的教师交流环节,由于城区与乡村存在地域差异,涉及到双方教师的人员选定、福利待遇保障(如乡村教师补贴、乡镇工作补贴、绩效工资测算等)、岗位设置、职称晋升、经费保障等,这些问题由于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有些待遇落实还有政策“瓶颈”,这都需要地方政府组织教育主管部门、财政、人力资源等部门相互沟通,协商解决。因此,以上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多部门协调领导小组,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机制,做到有疑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解、高效运作,让城乡结对共建工作真正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
二是建立贴地而行的校本研修机制。满足人民对教育优质均衡的需求,实现教育振兴乡村,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成长,校本研修是关键。建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校本研修机制,就是要立足乡村教师的成长需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真正需要的“土专家”“教学骨干”。一方面,建立业务主管部门的定期视导机制。就业务主管部门而言,结对双方的教研业务主管部门(如教育科学研究院)要建立定期视导机制,通过专家视导,问诊把脉,移植或结合农村学校实际,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教研组(或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式,如通过“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等形式,让乡村教师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引领乡村教师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建立结对共建学校的教研共同体机制。教研共同体,就是结对共建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主阵地,以乡村学校的需求为导向,以城区学校的引领为内核,以学、研、教、评、导为主要方式的研学共同体,让乡村教师在互学互鉴中成长为学校骨干。如本次结对共建中,笔者所在学校结合乡村学校足球水平较低的现实,以体育学科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结对学校的足球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结对教师个人特长,开展乡村足球教育试点工作,今年历史性地组队参加了全县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学生增长了见识,教师提升了能力,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
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城乡教育结对共建,事关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必须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需求,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城乡共建开花结果,回应人民诉求,促进教育振兴乡村。如此次的结对共建中,关于交流教师的绩效评价问题,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激发交流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城乡结对共建真正发挥实效,结对共建双方还结合实际建立了“双线评价机制”,一是由交流单位结合自己单位实际,出台交流教师外出交流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对外地交流教师进行考核;二是由接收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出台外校交流教师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将评价结果报交流教师原单位,由各单位自行绩效考评。总之,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有建立配套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方能确保城乡教育结对共建工作推得快、行得稳、走得远。
建平台,让乡村学校厚积薄发
平台,泛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何尝不是一种平台。站得高,看得远。对乡村学校来说,建平台,就是在城乡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要在外力的帮助下,结合自身实际创设一套相对固定的、利于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硬环境和软条件,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化和可持续化,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厚积方能薄发。平台作为乡村学校蓄势发展的阶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城乡结对共建中,必须在打造乡村学校发展平台上着力。
一是从学校层面,学校要紧紧依托城乡结对共建平台,在硬件上,乡村学校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城乡结对共建中的政策杠杆和制度红利,改善自身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实现办学硬实力的再提升。在软件上,乡村学校要巧借城区学校的优质资源,弥补自身在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实现办学软实力的新突破。如此次的结对共建中,为了真正让学校在共建中实现“蝶变”,一方面,对于城区交流人员的安排上,管理人员一律聘请城区学校有校级管理经验的人员进入学校领导班子,并安排相关管理事务,参与学校管理,让他们将城区学校的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经验传入乡村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水” 。交流学科教师,城区学校可以根据任教学科将教师安排到相应学科的教学中,并结合个人特长安排他们担任教研组长或副组长,让他们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学校的教师、改变学校的教师,促进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学校打造“四个引领”平台:一是思想引领。结对共建学校通过专题报告、以身示范、交心谈话、组织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师德师风、敬业进取精神不断提升。二是导师引领。城区交流教师要当好导师,引领一个教研组、重点结对引领一名乡村中青年教师、落实一部分学生的跟踪或教育关爱。三是课程引领。由城区结对共建单位牵头,汇聚大家力量,挖掘学校文化等资源,推介科学、适用、易行的课程,帮助乡村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系列,交流教师主持或输入1~2门校本课程,同时,帮助乡村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认真开设及社团活动组织等工作,促进乡村学校全面开齐开好课程,使乡村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四是文化引领。由结对共建城区学校牵头,集中大家力量和资源,帮助乡村学校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体现乡村学校特色等。
二是从教师层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信念坚定、学识扎实的乡村教师。因此,在统筹城乡结对共建中,学校要重点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结对共建学校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课堂研究框架,做到“四定”,即 定 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并逐渐完善;另一方面,从校本研修入手,结对共建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逐步拓展乡村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如在此次的结对共建中,笔者所在学校结合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短板”,通过与城区结对单位协商,共同申报了省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成员包括结对城区的信息化学科教研员、结对学校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县城里的信息化教研员和乡村学校的部分教师,课题的申报也给教师的信息化研究搭建了平台。通过微培训、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带动了学校信息化学习的高潮,真正起到了研究一个课题,成长一批教师,成就一所学校的平台辐射效应。此外,从学生层面而言,乡村学校还可以通过城乡结对共建,定期组织学生到城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交流互访等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实现互补,不断地涵养精神、锻炼品质,陶冶情操。
乡村振兴,教育为本。乡村学校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神经末梢”,它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乡村教育结对共建中,双方要抢抓发展机遇,以更开放的思路、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