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效果观察

2022-12-19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3期
关键词:危重症插管气管

周 巍

(本溪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辽宁 本溪 117000)

近年来,随着ICU危重症患者接诊量的增加,这类患者的管道护理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2]。非计划拔管是影响危重症患者管道护理质量的主要问题[3-4]。这一问题对危重症患者护理方案的制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6]。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呼吸机治疗效果较好,治疗使用率较高[7-8]。作为一种综合辅助设备,呼吸机能够有效替代患者人工自主通气功能,进一步降低呼吸消耗,提升患者肺部通气量,减轻心功能压力[9-10]。但是目前在呼吸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借助气管插管实现,插管会为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感,而急危重症患者大部分不具有自主配合意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提升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容易出现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对患者呼吸道造成损伤[11-12]。因此为了更好的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出现非计划拔管的概率,需要接受正确的护理方式[13-14]。当下使用范围较广的护理方式主要是常规护理,但是常规护理过于基础无法针对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给予针对性解决,而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以尊重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为主要目标的护理管理方法,为确定其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48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入住我院ICU的48例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

纳入标准:①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病情进展符合危重症标准。③伴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需经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排除标准:①对护理工作不依从者。②伴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者。

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23例)和综合组(25例)。常规组男/女=13∶10;年龄(52.7±12.4)岁。综合组男/女=14∶11;年龄(52.9±1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第一,心理护理干预。行气管插管后,危重症患者容易因导管刺激、担忧病情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的持续存在,容易影响其依从性,增加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风险。对此,可在加强对危重症患者情绪变化评估的基础上,引导危重症患者理解配合气管插管、适应管道刺激,对改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的重要意义。指导伴焦虑、烦躁情绪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腹式呼吸,通过呼吸节律的调整,稳定情绪状态。如有必要,还可借助ICU既往危重症护理经验,向患者强调维持情绪稳定、避免移动导管对病情康复的支持作用。

第二,气管插管宣教干预。结合危重症患者的认知基础,开展气管插管宣教干预。配合气管插管视频为危重症患者讲解气管插管维持正常呼吸的原理;了解危重症患者的不适感,告知患者通过避免咬导管、移动导管位置等措施,缓解气管插管这一侵入性操作带来的刺激。宣教期间,鼓励危重症患者利用眨眼、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护理人员则根据危重症患者的反馈,调整气管插管宣教重点,以扩充患者的气管插管知识储备,提升其管道护理依从性。

第三,拔管风险评估。及时识别拔管风险是抑制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关键所在。行气管插管后,护理人员按照每日1次的频率,定期以拔管风险评估表评估危重症患者的拔管风险。依据拔管风险评估表的要求,从危重症患者的意识状态、沟通状况及导管种类等方面,确定患者的拔管风险得分。将得分处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重症患者(>8分),纳入重点观察范畴,做好拔管防范工作。

第四,针对性拔管防控干预。依据危重症患者风险等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防控干预。①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的不良行为。②增设警示牌或为危重症患者佩戴高危拔管风险提示卡,便于护理人员加强对这类高危患者的监护。③结合危重症患者的需求,以语言、肢体语言,与患者合理沟通。④检查导管固定状况,对于局部松动、移位问题,及时调整并加以固定。⑤对于伴躁动、谵妄等问题的危重症患者,合理使用保护性约束,借助床挡或加用床单等方式,抑制危重症患者的非计划拔管风险。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评价标准:对管道护理、护理人员态度、护理工作对疾病治疗的配合效果均满意;不满意:对管道护理、护理人员态度、护理工作对病情控制的配合效果中的至少一项不满意。记录患者的ICU停留时间、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及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估,0~100分 内,危重症患者得分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对比方法选择t检验;计量资料以n/%表示,对比方法选用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常规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21.74%,高于综合组(P<0.05);常规组护理满意度73.91%,低于综合组(P<0.05)。见表1。

表1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n(%)]

2.2 ICU停留时间、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及生活质量 常规组ICU停留时间(7.25±1.64)d、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时间(4.57±0.83)d,均长于综合组ICU停留时间(5.06±1.05)d、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时间(2.89±0.54)d(P<0.05)。常规组生活质量(57.09±6.35)分,低于综合组(60.87±6.16)分(P<0.05)。

3 讨论

非计划拔管是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 一[15-16]。这种并发症的形成原因如下:①患者原因。危重症患者伴错误认知,依从性较差,对管道护理工作配合不高,引发非计划拔管问题[17-18]。②护理人员原因。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未做好宣教、管道护理等工作,诱发非计划拔管的形成[19]。

多数急危重症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所以对于呼吸机的需求量较高。虽然呼吸机能够辅助患者实现肺部呼吸,改善通气情况,但是在患者长期插管的情况下不但会对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也会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感,提升出现非计划拔管的概 率[20-21]。若出现这种情况还会发生窒息的可能性,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所以这时使用正确的护理方法,提升治疗安全性,使护理方式达到最佳,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2-23]。综合护理干预以提供契合患者需求的完善护理方案为主要特征,其可借助适宜护理方案的支持、配合作用,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24-25]。在ICU危重症患者护理中,运用该方法中的宣教干预、心理干预及针对性防控干预等方法,降低危重症患者的非计划拔管风险。

危重症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①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提高管道护理质量。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多依据既往经验,选择使用镇静剂、实施保护性约束等措施,预防非计划拔管的发生。这一管理模式缺乏可靠依据,难以有效抑制非计划拔管的发生风险。而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下,该方法要求护理采用拔管风险评估表这一评价工具,评估危重症患者的拔管风险等级,并结合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防控干预。本研究提示:综合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该护理方法在改善ICU危重症患者管道护理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②纠正错误认知,促进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重视危重症患者认知状态、情绪状态对其护理质量的影响,主张采用人性化的宣教干预、心理干预措施,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提升其依从性。而危重症患者的积极配合,则有助于充分发挥综合护理方案的配合、支持作用,为其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11-12]。本研究提示:综合组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时间(2.89±0.54)d,短于常规组(P<0.05)。③改善生活质量。于ICU危重症护理中引入综合护理干预后,该方法可针对影响危重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类因素,如负性情绪、错误认知、病情康复慢等,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案,消除上述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危重症患者尽快撤机,恢复正常生活。本研究提示:综合组生活质量(60.87±6.16)分,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宜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引入综合护理干预方法,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管道护理质量,抑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为危重症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及病情的恢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危重症插管气管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全程护理在112例ICU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