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P与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炎性因子比较
2022-12-19郭国东李文健刘象林
郭国东 李文健 刘象林
(福建省漳平市医院普外科,福建 龙岩 364400)
腹股沟疝属于临床外科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根据腹壁下动脉及疝环的关系,可以将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直疝及腹股沟斜疝[1]。患者早期症状常表现为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便秘等,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疾病进展,可发展为肠梗阻、肿块反复脱出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治疗腹股沟疝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采取保守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进展,但无法做到根治,并且治疗不当会复发或是加重病情等,因而对于条件允许患者通常建议其进行手术治疗[2]。近年,随着临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补片修补术(TAPP)与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比较,两组能有效修补腹壁缺损及加强腹壁厚度,有效缓解疾病进展,且术后复发情况较低,利于患者康复[3-4]。但采用两种术式进行治疗,其治疗原理虽然相同,但临床手术径路不同,拥有各自优势及缺点[5]。基于此,为进一步探究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本文将重点探讨TEP与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炎性因子,并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根据其手术方式分组,实施TAPP术治疗的为参照组,实施TEP术治疗的为研究组。TEP组47例,TAPP组49例。参照组:年龄18~64岁;平均(40.34± 5.42)岁;病程4~24个月,平均(13.13±4.82)个月;疝分型:Ⅰ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疝囊直径2.16~6.57 cm,平均(4.03±0.58)cm。研究组:年龄19~63岁;平均(40.25±5.37)岁;病程4~22个月,平均(13.04±4.73)个月;疝分型:Ⅰ级15例,Ⅱ级22例,Ⅲ级10例;疝囊直径 2.07~6.54 cm,平均(4.12±0.63)cm。对比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与《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6]中腹股沟疝疾病诊断相符合者;均为单侧发病;具有手术指征;对答切题,意识清醒;年龄≥18周岁;临床资料完善;患者本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或手术不耐受者;不耐受气管内全身麻醉及气腹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者;患有恶性肿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或重度贫血者;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或急性感染者;既往存在腹膜透析史;存在严重认知障碍及沟通障碍者;治疗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实施TAPP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在全身麻醉成功的基础上,于患者腹部脐下8~10 mm作一12 mm观察孔,置入套管建立二氧化碳气腹,腹压值控制在11~15 mm Hg为宜。于患者两侧腹直肌外缘脐下方2 cm各作一条长约5 mm的切口,并置入套管,在疝囊上缘自脐内侧皱襞至髂前上棘切开腹膜,游离Retzius间隙及Bogros间隙,随后分离疝囊,精索去腹膜化后,放置补片,适当固定,展平补片。最后 在观察无渗血情况下缝合腹膜切口及腹壁切口,结束手术。并进行相关换药等术后治疗处理。
1.2.2 研究组 实施TEP治疗,在全身麻醉成功的基础上,于患者脐部下方5~10 mm处作长约12 mm的弧形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从腹直肌前鞘分离至后鞘,并采用食指进行分离,置入套管针及进行固定,相应地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压值控制在 11~15 mm Hg为宜。随后在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约1/3和下1/3处穿刺入腹膜前间隙。并游离Retzius间隙及Bogros间隙,分离疝囊,检查无出血,选择适宜、能完整覆盖在腹股沟区域的补片,待整平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缝合腹壁切口,结束手术。并进行相关换药等术后治疗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相关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②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24 h后抽取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进行离心分析,分离出血清,待检测时使用。随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指标。③并发症: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发生肠粘连、补片感染、阴囊水肿及尿潴留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
2.2 对比两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两组治疗前IL-6、TNF-α及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治疗24 h后两组IL-6、TNF-α及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2.3 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6%(2/47),明显低于参照组[20.41%(10/49)](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腹股沟疝主要因腹部压力增加、腹壁薄弱及腹部肌肉轻度降低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且主要频发于男性患者,常表现为阴囊坠胀、腹部绞痛及腹股沟区疼痛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患者出现肠梗阻、肿块脱出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7]。同时,若治疗腹股沟疝方法选择不当,则可能导致肠管发生穿孔、坏死,进而增加发生急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的风险,甚至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8]。因而,对于治疗腹股沟疝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大量研究资料显示[9-10],对腹股沟疝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治疗患者,且复发概率较小。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利用腹腔镜技术修补腹股沟疝逐渐得以运用到临床中,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相比,采用TAPP与TEP进行治疗,能有效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帮助其尽快恢复。虽TAPP、TEP治疗原理相同,但临床手术径路不同,且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TAPP、TEP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认识当前临床关注的内容[11]。
补片修复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案,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相比,补片植入后能很好地适应机体组织、紧密粘连腹部组织及增强腹壁的强度等,进而有效预防腹股沟疝复发,但不同的手术方式的临床径路不同,拥有各自优势及缺点[12]。在本次研究中,经过相应的治疗干预后发现,研究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与TAPP治疗相比,采用TEP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且创伤较小,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进而积极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利于患者改善预后及早期康复。主要原因为:TAPP治疗主要是在腹腔镜的作用下,切开腹膜进入到前间隙,并将补片置入到机体中,这一过程需要进腹膜切开,创伤性相对较大,且在植入相应的补片后还需要进行缝合以关闭腹膜,会进一步增加术中出血量及对机体的损伤[13]。与之相比,采用TEP治疗,虽同样是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治疗,但采用TEP治疗时,会先分离、解剖腹膜前间隙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医师的手术视野,进而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对病灶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同时,在采用TEP治疗这一过程中,是在腹膜外置入补片来覆盖耻骨肌孔,既能有效防止腹腔中的组织脏器与补片发生粘连等情况,还能减轻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进而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治疗时间。故而,与TAPP治疗,两种治疗方式虽治疗原理相同,仅需要置入补片,但因临床手术径路不同,采用TEP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进而帮助患者尽快康复[14]。
相关研究显示[15],手术治疗均会具有一定创伤性,进而引发患者出现级联炎性反应,机体促炎因子会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其中IL-6、TNF-α为临床常见的促炎因子,而CRP是机体在遭受到损伤及炎性反应等,经肝脏产生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其浓度高低与机体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6]。因此,在临床中积极检测IL-6、TNF-α及CRP等指标,能有效反映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程度。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手术治疗24 h后两组IL-6、TNF-α及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积极对腹股沟疝患者患采取TEP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机体发生炎性反应。主要原因为采取TEP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对机体组织创伤小等优势,在操作过程中不需要进入腹腔进行治疗,故不会对腹腔脏器器官造成损伤,并且在关闭腹腔时不需要使用金属钛钉进行关闭,进一步减少了对机体造成损伤。故而,采用TEP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能有效减轻机体发生炎性反应。同时,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整个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对腹股沟疝患者采取TEP治疗能有效保障腹膜的完整性,减少对机体造成损伤,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主要原因为对于治疗腹股沟疝患者而言,术后发生较重的炎性反应会增加其发生切口感染及补片感染等并发症概率,并且手术治疗后肠粘连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预防患者发生肠粘连主要是在手术过程中最大限度上保持腹膜的完整性[17]。临床研究证实[18],采用TAPP治疗过程中均会对腹膜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无法有效保障腹膜的完整性,进而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补片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概率相对较高。与TAPP治疗相比,采用TEP治疗能极大地保持腹膜的完整性,并且在置入补片时主要利用腹内压进行固定,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进而能有效降低发生补片感染、肠粘连、阴囊水肿等并发症风险。此外,TEP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常见的空间操作受限、难以发现术中隐匿的疝等,并且对医疗器械及医师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19]。因此,临床对于治疗体质量较大的患者,或是巨大滑动性疝、嵌顿疝及疑似阴囊疝需在术中进行探查患者,常建议采用TAPP治疗,并且对于采用TEP治疗失败情况,也需在术中及时转为TAPP治疗[20]。
综上所述,与TAPP相比,对腹股沟疝患者积极采取TEP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相关治疗指标,改善机体炎性因子指标,进而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