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在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2022-12-19廖荣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3期
关键词:符合率内镜准确率

廖荣娥

(尤溪县总医院病理科,福建 尤溪 365100)

上消化道癌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且疾病发病率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低龄化[1]。针对该病应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使得疾病影响降低,为患者健康提供支持。术前活检是诊断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有效方式,通过组织相关检查能够了解早期病变状况,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随着内镜诊断技术发展,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在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并做好术后病理诊断。相关术式具有操作时间短、结果可靠的优势,无须根据消化道结构进行调整,在直径不超过2 cm病灶的诊断中发挥良好作用。本文研究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观察术前活检、术后病理的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性研究选择的数据为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研究经过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批准,家属与患者本人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2019年版)中关于胃肠道早期癌诊断标准;患者接受超声内镜、CT平扫、术前活检;经过术后病理确诊;术前配合完成血液常规检查。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精神障碍疾病;研究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者。

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 2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0.34±2.45)岁,患病史1~5年,平均病史(3.27±1.36)年。

1.2 方法

术前活检方法:活检前,要求患者检查前12 h禁水、禁食,在内镜的协助下,了解上消化道早期病灶位置信息。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应首先使用浓度为1%的盐酸利多卡因,对患者采取局部麻醉方案,并经过内镜分析病变组织的具体情况,完成对病灶位置信息的确认,并使用Dual刀对病灶边缘部分进行标记处理,随后利用Dual刀切除小部分病灶组织,使得组织完全剥离。最后使用活检钳,与黏膜呈45°取出病灶组织,完成对病灶部分的术前活检。

活检术后病理分析:活检标本取出后,使用甲醛进行固定。应根据病灶大体性状选择取材方式。根据《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2019年版)对病灶进行全部取材[2]。取材步骤完成后,相关人员应选择浓度指标在4%的多聚甲醛,完成对标本的固定,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并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处理,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对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了解具体病变性质及程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计算一致率,具体诊断项目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不同诊断方式检出结果,统计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疾病检出诊断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版本对资料进行录入,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数,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一致率说明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中,发现食管病变30例,其中轻判3例,重判4例,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6.67%;共计检查出食管-贲门交界处病变28例,其中轻判3例,重判5例,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1.43%;共计检查出22例胃部病变,其中轻判2例,重判4例,符合率为72.73%。见表1。2.2 两组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病灶病变程度的准确率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在上消化道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见表2。

表1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一致率说明[n(%)]

表2 两组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病灶分化程度准确率

3 讨论

上消化道早期癌具有较高发病率,并且发病人群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针对本病采取有效诊断措施,并及时做好早期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延缓疾病进程。考虑到不同诊断方式对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诊断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关注诊断准确率、一致率指标变化。现阶段,临床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方式较多,常用的诊断方式主要是CT或内镜检查。其中CT检查能够对病灶进行脏器整体及其他相关部位的诊断分析,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胃肠道恶性病变,但是无法完成病理分型,对病灶性质进行诊断。此外也无法对病变程度进行准确评估,无法作为上消化道早期癌变的最终确诊依据。鉴于此,将病理诊断技术应用在临床中。通过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应用在疑似上消化道癌排查中。以往针对疑似上消化道黏膜病变与早期癌的检查多使用超声内镜与CT检查联合方案,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发展,仪器设备进步,使得针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治疗与手术疗效一致,并且内镜下对病灶进行干预的安全性较高,对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产生深远影响。

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术前活检中,由于操作视野与角度存在差异,也可能对本次活检的准确率构成影响。如对食管、胃窦的活检,内镜视野显露相对清楚,并且具有操作便捷性,活检操作十分容易[2]。而针对贲门、胃体弯曲、胃后壁、胃角体侧等部位进行术前活检时,视野显露较少,并且诊断结果受到患者呼吸、胃内气体影响,使得诊断准确度受到影响。针对内镜操作不熟练的医师而言,诊断难度明显增加。术前活检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上的诊断准确度存在差异,并且在诊断技术的操作上存在难易区别,加之,内镜检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由于是侵入性检查,很多无症状、低发病风险的患者对上述检查方式的接受度较低。

通过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在所有30例食管病变患者中,存在轻判3例、重判4例,符合率为76.67%;28例食管-贲门交界处病变患者中,轻判3例、重判5例,符合率为71.43%;22例胃部病变患者中,轻判2例,重判4例,符合率为72.73%。二者在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的检出率对比中,差异明显。说明术前活检有利于早期发现上消化道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具体诊断中,相关技术判断病灶的进展程度,缺乏典型性,造成上消化道早期癌误诊或漏诊问题出现,对疾病可靠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上消化道早期癌在病理类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疾病的确诊造成较大困难。因此,胃镜活检在临床诊断中仅作为辅助检查方法,在对疾病进行最终确诊时,需要经术后病理分析。在临床诊断中,有时会出现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问题[3]。在本次研究中,关于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病变的诊断,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44.1%~66.0%。不同诊断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①术前活检只完成对病灶一部分的取材,针对大部分病灶未能进行全面评估,容易造成活检病理被轻判。本研究结果提示,采取术前活检方案,对病灶形成的轻判率较高。②活检过程中,获取的病例组织标本较小,造成活检组织深度不够,难以完成对病灶性质的准确全面评估,并造成诊断偏差或诊断过于保守,对后期治疗方式选择造成不良影响。③在对同一病灶进行判断时,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不同诊断医师作出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即使同一位病理医师在不同时间内对同一活检标本进行诊断时,也会造成诊断结果存在差异。④针对上消化道早期病变诊断而言,当术前活检病理与内镜治疗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时,则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也存在诊断结果差异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结果准确率,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建议相关人员利用术后病理,通过内镜下剥离术完成对病变组织的早期诊断,以达到预期诊断效果,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支持。在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应用过程中,有关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活检位置,并在不同时间、不同病灶区域获取多个活检组织,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做好诊断结果判断与分析工作。在对混合病灶进行诊断时,也需要明确严重病变在整体中占比,了解主观与客观因素对诊断结果造成的影响,使得诊断率获得显著提升。当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一致时,则需要对疾病进行分型,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更加精准的诊断信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为提升诊断结果符合率,应做好流程管理,建议对病理取材环节进行优化。相关人员在取材时,应对标本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对标本采取精心可靠的设计方案,确保能够快速找出病变位置。在取材中,应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病变位置,对其进行高清摄影[4]。随后完成对标本方向的确认,并近距离了解病变最近边缘,要求相关人员能够根据脱水盒的尺寸对标本的走行与断开进行设计,确保标本取材更加规范。

在取材过程中,不可将病变组织完全切断,由此最大程度确保典型区域完整度。第一个切片的位置应选择病变边缘距离与切片最近处,随后根据每间隔2~3 mm的标准进行平行切割。在对切片进行包埋操作时,需要将包埋盒的编号朝向左侧往右依次序放置,并将第一组织条向内侧翻转90°进行包埋。接着以同样方法完成对剩余切片组织的有效包埋。为确保诊断结果符合率提升,需要对病理报告进行优化,在病理报告的制作中,详细描绘上消化道早期癌形态特征,明确恶性病变的具体位置,并对病变位置与水平切缘之间的最近距离进行描述,分析病变位置是否存在淋巴管与血管浸润[5]。同时掌握周围黏膜健康状况,对复原图进行绘制,明确内镜下切除术是否实现对病变组织的完全清除,或需要采取必要补充治疗方法。

本次诊断测量的主要依据为国际抗癌联盟(IARC)在2019年发行的《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关于胃肠道早期癌的诊断说明。其中在病理形态学角度分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学和结构学异常;遗传学角度分析可见基因发生克隆性改变;在生物学角度分析,则主要区分具有侵袭或转移能力的浸润性癌症。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表明,超过80%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浸润性癌,通过上述诊断结果的分析可知,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进展程度与上皮内瘤变存在密切关系,当瘤变程度较高时,则癌症进展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使用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对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进行排查诊断,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结果一致性与准确率,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猜你喜欢

符合率内镜准确率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