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12-17陈煌
陈煌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步转入普及阶段。但正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却让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着重大选择:如若继续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则无法实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照搬高等教育模式,则又无法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源特点,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降低社会认可度,增加招生困难度。因此,在生态视角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积极面对现状,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整体生态失衡
1985年,全国第一所继续教育学院在清华大学成立,至今已有37年的时间,但对于整个教育生态而言,这点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更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这过程中,因指导政策的变化、市场引导的影响,而导致办学机构(公办机构和私立机构)的办学理念、定位和模式也不断变化,相应的制度、机制等软硬件保障方面都呈现不利于继续教育发展的态势,最终使得继续教育结构缺乏稳定性,竞争失去公平性,办学缺少规范性;加上社会认识方面的偏误和价值认同方面的匮乏,造成学习主体被动接受教育,从业人员背负创收重负,进而导致继续教育效率低下,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在信息化时代,远程教育和线下办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线下办学模式,导致生源不断分化。随着办学机构数量的增加,教学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办学生态系统内耗不断增加,办学机构间形成严重的内卷现象,从而造成办学生态不断恶性循环。办学机构间“各自为政”“互不买账”,人才培养供给、质量的竞争,课程资源难以共建共享,学分互认相对滞后,互利共生合作意识淡薄等,致使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生态愈加失衡。
(二)区域生态失衡
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学领域和教育学领域逐渐开始应用自然生态学方面有关生态区域或是群落的研究成果。从物理空间上来说,区域是一个较强的空间概念。从整体环境出发,区域不仅仅是静态的地域概念,它还被视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区域。在相应的生态区域范围之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会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知识交互、物质交互、信息交互与人才交互等活动。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速度与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区域之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规模层面、结构层面、内容层面、质量水平层面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各区域存在人力资源存量方面的差距。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16-2020》数据对比,不同区域成人识字率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各省市成人识字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和中西部就业人员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有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在生态视角下形成了东部区域人口素养高、西部区域人口素养低的生态失衡问题。其次,各区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亦有较大差距。目前,较多省份已经开始减少或维持成人本专科教育办学数量,只有少数省份有增加的态势。各省份之间自考本专科教育较大的差异,使得落后区域院校办学的意愿不断降低,再加上不同省份之间的网络本专科继续教育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更难以保证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性。最后,不同区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较少、师资水平偏低,而一些地区的经费较为充足、师资力量雄厚,这也是导致区域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推进区域差异化改革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差异化改革属于系统化工程,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公平竞争、改善办学生态、优化教育结构。
1.以创新手段拓宽发展空间。其一,加强政策支持,健全与完善各生态区域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使得教育改革工作和创新工作有法可依。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创建终身教育体系,但是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一直以来,我国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地位较低,主要原因就是法律保障的缺失,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使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互融合,拓宽区域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其二,优化和完善办学机构的组织结构,将各类办学形式相互融合、互相统一,转变自学考试(自考)、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成人高考(函授、脱产、业余等)的本专科继续教育相互独立的状态,使得三者融合统一,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方阵,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合并教育主管部门,将各区域自学考试(自考)、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成人高考(函授、脱产、业余等)的本专科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整合到统一的职能部门中,设置相应的高等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对各类办学形式进行协调与管理,预防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使得各类办学机构可以协同发展。二是整合院校的管理部门。教务处(部)属于高校的核心机构,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往往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如若将两者双轨并行,则有利于创建和完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师资力量、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共享机制,达到“同校同质”的目的。〔1〕
2.完善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为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解决目前不同区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性问题,提高各生态区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均衡性,以此为基础提升不同区域就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杜绝生态区域之间的不均衡。一是增加办学经费的投入,创建质量优先的生态区域教育发展机制。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生态区域人口素质不均衡。因此,建议国家强化对西部地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尽可能按照西部地区的人才高质量培养需求,提供更多财政支持。同时,针对不同区域教育生均学费标准,进行科学、精准地测算分析,按照各区域的师生比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测定相应的学费标准,及时解决生均学费过低的问题,通过提升相应的学费标准,弥补经费投入的不足。另外,建议创建动态化调整各区域经费指标的长效机制。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经费需求特点,制定长效的供应计划,满足各区域的教学经费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在各区域引入慕课和数字化教学,增加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资源的投入量。创建各生态区办学机构之间的共享机制,使得区域之间能够相互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导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区域向质量较低的区域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不同区域教学质量协同发展。三是及时把握需求变化,有效提高办学定位的准确性。目前,高等学历教育主要满足学习主体获得学历文凭的目的,但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主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未得到劳动力市场的真正认可。办学机构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科学调整自身的教学规划、课程体系,通过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办学定位的准确性和人才培养质量〔2〕。
(二)明确办学生态位。
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生态位,它主要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从而地位产生的变化。通过研究分析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历史与区域之间演化过程可以了解到,因不同时期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不同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办学生态位,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仅处在我国政策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科技生态环境中,还处在和普通高等教育群落一体化的微观生态环境中。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如何进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直接关系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重点创建相关的生态位,以实现推动教育改革的目的。
1.创建规模生态位。衡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办学规模,而办学规模生态位的重要特征是全纳与包容。合理设置办学规模生态位是优化教育结构、提升质量和发挥效益生态位的基础保障。因此,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重点创建相应的办学规模生态位。一方面,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如果办学规模过小,将会导致生均学费的指标水平降低,办学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经费数量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如果办学规模过大,可能导致较少的教师力量无法符合标准,而只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习主体自主性地学习知识,又很难确保实践操作效果。因此,需要结合生态区域的具体发展现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办学规模,投入充足的师资力量和经费,适应当下办学规模的人才高质量培养需求〔3〕。
2.创建结构类型生态位。办学结构生态位的优化调整过程中应重点创建扁平化的结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结构,属于内部、外部与结合部要素在某些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的联系、变化而形成的状态,时间与空间属于整体结构的轴线,存在很多的层次与维度,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首先,结构生态位创建的过程中应重点增加新型的办学种群,不断实现办学组织的优化改革升级,使得系统结构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次,由于目前部分区域的成人院校数量减少,自考主考院校的办学积极性降低,一些网络教育试点院校甚至已经开始退出继续教育领域。在此情况下为确保相关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结构更为优化,应重点进行结构的改造,加快成人类型、自考类型与网络类型本专科教育的整合速度,创建统一性的办学形式。对各类教育形式的整合都要从上到下开展,先整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然后合并院校办学职能。同时鼓励各个区域的院校按照地方人才培养需求,持续性改进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制,增强不同区域人才培养的均衡性,改善教育结构的现状〔4〕。
3.创建质量生态位。质量生态位的创建直接影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属于非常关键的因素,是结构规模生态位的归属。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应重点创建相应的质量生态位,形成正确的发展性与适应性的质量观,协同树立多元化与特色性的质量观,通过创建完善的质量生态位提升不同区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打造完善的工作机制体系。首先,在规范化办学的环节中对规模生态位进行优化处理,要求各个区域的院校都能结合师生比例的标准招生,着重将成人类型与网络类型的本专科继续教育相互整合,使之不再处于独立性的形式结构,而是相互之间互动共享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共同合作提升人才培育的工作质量水平。其次,在统一性办学的关键时期重点进行结构生态位的优化改革,将成人类型、网络类型与自考类型的本专科继续教育结构形式相互整合,统一设定毕业证书的样式与格式、规范。创建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估体系,利用完善的质量基础保障方式改善教育现状,提升不同区域的育人质量,通过健全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生态视角下各个地区出现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最后,质量均衡性的办学时期注重效益的优化改革,尤其是我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层次应遵循同校同质量的基本原则,本科层次则保证各个专业的同校同质量。建议采用试点试验的方式开展生态视角下不同区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之间相互促进改革,使二者在整体生态领域中协同共生,最终达到同校同质量的目标〔5〕。
(三)制定完善战略
生态视角下我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战略的完善性直接决定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议在新时期的环境之下以提升教育生态平衡性为主要目的,完善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创建办学群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我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生态演变规律可以了解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属于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相关的教育领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没有可行性的模型指导,难以实现最终的目的。因此建议相关领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创建与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完善办学群落可持续进步的战略。首先,在模型中应该设定不同生态区域的教育资源输入指标、系统办学指标与资源输出指标等,通过模型指导教育组织机构合理进行各类指标的配置。其次,要求在整体模型中确保生态系统内部群落物种从之前的互相排斥竞争转变成为互利共生的形势,从原本的规模优先发展对策转变成为质量优先的战略机制,确保整体系统有着非常明确的办学生态位,各个办学群落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交互,共同追求生态的平衡性。最后,模型中应重视教育生态系统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优化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循环利用,即便对于成人学生也要开展终身教育活动。这样在合理完善模型的情况下能够加快办学群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速度,提升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的均衡性〔6〕。
2.制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整体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生态视角下应重视教育系统持续性进步和稳定发展能力的提升,制定完善的战略计划。首先,教育资源输入的过程中遵循全纳性、公平性、优质性基本原则 。整体的教育生态系统不同区域所输入的教育资源,必须要确保符合质量标准,尤其是要建设高素质水平的师资人才队伍,完善课程机制和模式,优化整合各类人才培养资源,确保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区域教育资源输入的公平性。其次,资源输出的阶段也应确保符合优质性的标准与终身性的标准,不断提升成人学习主体的受教育程度,不再只关注文凭而是要设置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指标,转变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培养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资源输出的质量;同时还需保证资源输出的终身性,所有接受教育的成人学习主体都必须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意识。这样在确保教育资源输出和输入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善生态领域中不同区域的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获得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优势〔7〕。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重点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与区域生态特点,在区域范围内推进差异性改革、明确办学生态位、制定完善的战略计划与方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未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会向着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进步,需要营造更为完善、更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促使育人工作良好开展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