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2-17高纯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高纯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2)

“工匠精神”一词,自2016年以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中国质量奖大会、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已被多次提及。在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培育社会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工匠精神是个人获得更高职业价值的必备要素,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之路的坚强基石。何谓工匠精神?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外延达成一致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1〕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进程里逐步产生的职业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展现出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以及素养。

(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敬业精神

“敬业”作为一种优秀的劳动品质,有着漫长而深刻的历史积累,无论在哪个时代或是哪个民族都十分注重这一价值观念。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倡导“执事敬”以及“事思敬”,告诉人们做事情要认真、不可懈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句话形容孔子对职业热爱的程度则再恰当不过。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对“敬业”中的“敬”字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二程粹言》),即“(做一件事情时)精神集中就是敬业”“心无杂念即为专一”。所谓的敬业,说到底就是以热爱为基础的对工作和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种精神境界。

(二)“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的精益作风

“精益求精”这一成语最早的出处是朱熹为《论语·学而》所作的注,讲的便是打磨玉石的工匠在对待玉石时的态度。其中有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切割、雕刻得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打磨得更加精致。“精益求精”一词因此而来,后来它逐渐扩展到学术研究。这也是我国工匠代代相传的行事风格。自古以来,不论是景德镇陶瓷的烧制,还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或是今天的载人航天器制造,无处不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辉,无处不展现着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态度

关于“专注”精神的阐述,《尚书》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有关上古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意是:人心险恶莫测,但道是不偏不倚的,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有条不紊地前进,不改变和更换理想以及目标。这以心为主题的十六个字给人以启示:立足社会之根本就是要专心做事,以诚待人。梁启超是我国历史杰出人物,他由于熟读中西方书籍,知识面特别广泛。他曾说:“无专精则不能成。”专注是到达成功彼岸的重要因素,技术工匠也正是依赖这样的精神品质才能够锤炼出精湛的技艺,打造出精致的作品。

(四)“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的创新品质

众多学者认为创新品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容,这是对传统思想中东方人刻板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的延伸,是对我国人民以及我国传统文明的误解。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时期,我们的祖先根据大自然的规律,研发出了有重要作用的工具以及技术,并由于他们在政治制度中的创新精神,使得国家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我国的四大发明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汉朝辞赋家、思想家杨雄通过对古代人的创新实践进行分析,发现了“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的规律,即事物没有根据不会产生,没有变革不会大成。

二、目前培育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存在的现实困境

对照当今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我国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身上所具备的“工匠精神”远远不够,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由于自身定位和生源基础等等的局限性,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自身存在功利化思维,工匠精神的培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文火慢炖”的办学思维,然而,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从办学者的方向引领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塑造都存在功利化倾向。众多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而在有限的学制里擢除部分“无价值”的通识课程。〔2〕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日渐健全的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还出现了“证书化”倾向,不少学生求学心态浮躁,将在读期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各类资格证书,涉猎范围虽广却未真正起到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的作用。在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曲解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之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滞后,学生自主传承工匠精神的意识不强

学生拥有工匠精神的前提就是文化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力度才能营造出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向大国工匠的标准靠拢,主动担当起工匠精神传承者的重任。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国家配套制度不够完善,社会认可度低,直至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后,高职院校开始进入奔跑阶段。〔3〕为了追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迅速扩大规模,提升硬件设施配备,但文化建设却未能跟上发展的脚步。大部分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底蕴欠缺,校园文化氛围淡薄,文化教育师资不强,加之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存在“差不多”思维、“低一等”观念,职业理想信念淡薄,职业追求总体偏低。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薄弱,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引导

工匠精神是在匠人对技艺的学习、钻研、打磨和传承中应运而生的,它需要在师长的引领和自身的实践中培育和体现,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社会关注度低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就显得比较困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欠缺,特别是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大多是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少之又少。教师个人发展渠道也很有限,大多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培、省级培训或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中实训,才能提升个人“双师素质”。缺乏“双师素质”教师的高职院校,也因此往往无从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路径

(一)规划培养方案,构建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各二级学院应当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谋划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第二课堂四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体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一要以对行业、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调研为基础,建立“课、岗、证、赛”融通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二要结合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规范,校企共同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1+X”证书制度试点内容相衔接;三要不断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保障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为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优质服务。只有学校精通于专业建设,教师精通于专业教学,学生拥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其职业精神才能够拥有生长的土壤。

其次,在思政课相关章节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在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同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诚信、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引导学生在职业道路上遵守法律法规,坚守诚信底线,发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

再次,开发专门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通识教育公选课程,在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中选取体现工匠精神的表述及案例编制校本教材,收集各行业工匠人才典型事例,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动的“立体式”教材,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课程和活动,致力于打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一是创办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专业社团,在第二课堂的系统性设置上体现鲜明的职业特征。二是以高超技能、健全人格、高尚品德为目标指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专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武、劳模进校园、行业领军人物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创新、敬业友善等优良品质。三是组织好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引导学生参加专题人文活动,培养职业审美品位。〔4〕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9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职业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能够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靠保障。高职院校应当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标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优化专业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其次,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大力引进具有行业企业经历且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带动形成高水平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引领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促进专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再次,基于构筑产教融合平台,打造集成化职业情境,为教师亲自参与生产、研发、管理过程创造有利条件;与企业深度合作,实行学校企业双带头人制,畅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职业能力。最后,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建双师培训基地,建立健全鼓励教师下基层、到企业锻炼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专业教师主动实现自我提升。〔5〕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大国工匠培育共同体

行业企业的从业者比学校教师更加了解岗位需求,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阐述专业技术岗位上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专注度的需求程度等,因此,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培育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转变观念,强化跳出学校办教育的理念。学校需积极引进行业资源,对接产教融合型企业,创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顶层设计,使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平等和相对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办学,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高职院校办学新模式、新机制。

其次,大国工匠的打造离不开高素质强技能的教师团队,学校应当加大聘用行业技术专家及领军人物力度,设立产业教授岗等面向企业专家的专门性岗位,邀请行业精英作为产业教授定期到校举办讲座或进入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完善激励及约束机制,并推动校企教师员工双向流动,通过召开校企专题研讨会、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与行业精英的交流,不断推进“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创新型教学团队,以教促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再次,在学校创新机制及人才保障的基础上,各专业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模块化课程群、真实项目资源库、“1+X”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切实立足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稳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此外,校企还可共建科研和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只有在政校行企多元主体的协同培养下,全方位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真正实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

(四)改善校园环境,营造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校园环境的设计规划应当突出职业特色,在环境布置中体现“工匠精神”内涵。〔6〕如,从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上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建筑外型、园圃设计、环境绿化等反映专业特点,通过浮雕、文化墙、宣传橱窗等传播大国工匠先进事迹、行业精英企业文化等,在环境的浸染中给予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

其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创业园等校内学生实训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组建学生团队在创业园中实施创业项目,通过外观布置、内部装修的设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业项目的实施运作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鼓励学生申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技能水平、专注态度;通过创业园项目的年终评比及参与市赛省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丰盈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再次,打造开放型校园,加大向企业、投资者、社会开放的力度,在多元亚文化的交融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向合作企业开放,建立企业驻校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创新性地将企业文化、系部文化、学校特色文化、人文思想相结合,思考行业发展前景,将个人职业规划与行业发展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创新品质。二是向投资者开放,为拥有市场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性土壤。三是向社会开放,为创业园、学生的创业项目集聚人气,为学生打造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够得到历练,在历练中锻造其社会性人格品质。

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方针的正确引领和社会环境的鼎力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高职院校自身转变功利化的办学理念,系统谋划、精心设计,切实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八字方针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搭建“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营造不懈追求、精钻深研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培育工匠精神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素质与技能的双重培养目标的追求中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