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2022-12-17韩艳
韩艳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95)
“双高计划”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专业群建设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在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便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引导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朝向国际化发展方向迈进。课程体系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基本抓手和动力支点,〔1〕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对于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具有重要意义。软件专业群作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构成,在高职专业群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加强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一)遵循素质教育优先原则
“双高计划”背景下建构软件专业知识结构需要以人才的素质培养为核心,根据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全方位的教育路径,遵循素质教育优先原则。素质教育是对人才道德水平、技术能力、身体健康和个性价值的多层次教育,在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主要体现在技术技能与核心素养两类课程上。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技术技能是职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在“双高计划”每5年一个支持周期的前提下,要保障高水平软件专业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内核把握,即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将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素养的专业课程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崛起,无论置身于哪一行业,积极正向的核心价值观与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就业的先决要求。因此,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三观”引导,从思想层面锻造未来的大国工匠。
(二)突出岗位技能优质原则
高职教育的活动准则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一系列建设活动是为了对接行业需求,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岗位技能优质原则。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亦是如此,通过对接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来培养从事软件编码与测试、软件技术开发与服务、计算机系统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网站运营与维护,甚至软件销售等综合性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满足相关岗位的胜任力要求,适应软件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在该原则下,软件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设置背景,强调各专业的互通性与交叉性,使专业群内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现代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高职教育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突出岗位知识培养,实践课程突出岗位技能提升。总之,无论高职教育如何变革,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作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对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
(三)强调创新教育优化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创新元素的融入,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递给学生,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重要驱动力。高职院校在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强调创新教育优化的原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制”转向,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软件产业突变与软件技术更迭的重要动力,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运用,都离不开软件工程人才。高职院校应以“双高计划”为契机,将创新教育融入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育开展中去,构筑多样化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与技术优势,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一)底层共享的基础课程体系
底层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基础支持层。底层共享的基础课程是围绕软件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而开展的通识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旨在为软件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论。其中,通识必修课是按照教育部规定而开设的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系列课程,主要为了改变因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而学科基础课则属于专业群中各专业统一的基本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的学习构建必需的知识体系,助力其更好应对未来的岗位需求与生产需要。基础课程体系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需要考虑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共性发展需要,通过共建共享来发展若干门相对固定且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课程,以“大课”形式形成共享机制,有效集聚并利用高水平专业群课程资源。
(二)中层分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中层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核心处理层,是根据群内不同专业的培养需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开设的系列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根据群内不同专业的差异化培养目标、多元化技能学习和多样化岗位需求实现分流培养。为了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与市场岗位需求,建立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课程分立体系很有必要。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计算机系统组装与维护、网站规划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NET程序设计等课程;〔2〕软件技术专业设置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SQLServer、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建设应突显群内各专业的差异性,按照专业设置的细化要求分立专业课程体系,就群内某一专业课程而言,还可以细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必修课等模块,利用不同的课程分类模块集中提升学生某项专业技能,达到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三)高层互选的拓展课程体系
高层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顶级调控层,是为适应专业群内课程互通或技术互学而设置的拓展课程体系,例如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与“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课程。拓展课程主要是基于市场需要和技术进步而调整设置,通过机动灵活的选课与开课方式,使课程体系时刻保持与产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助力于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提升,实现“精准育匠”,并不断适应现代化软件岗位群的综合化发展态势。高层互选的拓展课程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于“互选”属性上,不同专业或专业群之间,甚至不同院校之间,都开设相关领域的互选课,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根据未来发展规划来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当然,在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这种“互选”主要表现为对前沿技术课程的青睐,例如当前虽然没有云计算技术相关专业,但与之相关的课程已经进入到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专业领域,从而为软件专业群高层互选的拓展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四)多层贯通的综合课程体系
多层贯通是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基础上打造的一条“横向多层、纵向贯通”的交叉式课程体系,集中体现在对不同课程体系中育人要素的融合贯穿。例如,将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位技能培训与拓展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领域延伸结合起来,形成多层贯通课程群,如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多层贯通的综合课程体系兼顾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与实践,将人才素质培养集中于一种教育类型中。例如,在高水平软件专业群的综合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设认知实习课程,将工作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软件专业实践、职业道德修养、企业文化凝聚等集合在一起,实现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品德教育相关课程的统一。这种将不同课程体系中的育人要素融合贯穿起来所形成的综合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高水平软件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由线性、扁平化向立体化转变。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基础课程设置要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软件专业不断向智能化、数据化与云端化发展,这种演变态势增加了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隐患〔3〕。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从业人员正向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塑造。基于此,“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软件专业群基础课程设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具体而言,一是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优化软件专业群基础课程内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为主线,构建“思政课程+校园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软件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二是优化基础课程的人才考核标准,摆脱单一的只采用“卷面”成绩的应试考核方式,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安全、保护数据安全等体现人文素养的个人贡献或活动经历纳入课程考核中,作为课程加分项来培养软件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提高与多层贯通的综合课程体系的契合度,加强人文教育在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拓展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将与软件专业相关的人文精神,如国防数据安全保护、网络环境净化责任等联系起来,融入基础课程中,提升软件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4〕。
(二)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行业技能
高水平软件专业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行业引领的原则,基于计算机与软件的技术前沿,突出行业技能培养需要。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确定软件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按照“岗位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核心专业课程”的开发路径,构建软件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来培养人才的核心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二是在课程内容上,根据行业发展更新课程教材,摒弃落后的课程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的一致性。例如,随着“鸿蒙”手机系统的应用,高职院校高水平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根据培养方向与就业规划,酌情将其加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三是在课程优化上,充分考虑岗位设置背景与职业发展前景,根据软件领域的技术细化情况增设或删除与之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构建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度,达到高水平软件人才的培养目的。
(三)拓展课程设置要体现产教融合创新
项目经费、资金筹措与建设成效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绩效管理的重要衡量标准,与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高水平软件专业群拓展课程设置中要大胆创新,提高资金利用,提升建设成效。首先,高层互选的拓展课程设置融入“产”与“教”的元素,不仅可以依托中国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养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工程高端人才,还可以以“教”促“产”,将软件专业群的各门拓展课程延伸到具体企业之中,实现以教促产和以产养教。其次,根据软件类专业群培养相对宽口径、厚基层人才的特点〔5〕,在对“软件编码与测试、技术开发与服务、网站运营与维护”等主流职业岗位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归纳出共性要求,并以这些在各岗位可以通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重点,构建集WEB开发技术、前端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于一体的拓展课程实训模块,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最后,紧密联系高水平软件专业群拓展课程的“产”与“教”,借助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组建集院校、政府、企业、软件园于一体的课程拓展平台,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软件人才,使学生不仅可在校园参与软件项目实训,还可以在各类软件公司参与软件开发与软件运维。
(四)综合课程设置要优化校企合作教学
高水平软件专业群综合课程体系是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基础上形成的,设置相对灵活。高职院校在综合课程的设置上要立足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发挥不同层级课程体系在软件职业人才培养上的作用。首先,将软件企业引入学校,实现合作育人,例如引进地区头部软件企业,构建软件教育园,使软件专业群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实现“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解决高职院校实训设备与实践资源缺失的问题。其次,在产教融合下实现劳动和教学相结合,探索综合课程的工学交替。高水平软件专业群综合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尝试工学交替模式,即将软件专业同年级学生分成若干群体,部分在企业实习、部分在学校学习、部分在基地实训等,当一个课程周期结束后,再进行轮换〔6〕。最后,还可以综合课程的灵活性,实现校企互动式模式,即由企业为软件专业群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与操作设备,并按企业的运作方式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人力管理,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实现育人中创收、创收中育人。此外,在综合课程设置中,还需优化校企合作的理念,在其间渗透终身教育观念,使院校与企业结合软件行业的技术演进形式,以学生“生涯发展”为诉求,为未来发展提供职业规划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