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开发田园种植特色课程
2022-12-17江苏昆山高新区美陆小学
◇朱 杰(江苏:昆山高新区美陆小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实践探索的教育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表述,可以概括为三层意思:“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是教之前要研究学,学之前要研究事该如何做;“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强调了“做”的重要性;“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对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同的过程。强调了以“做”为中心及实践第一性。
显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习者要从“教、学、做”中获得经验和知识,肯定感性认识和直接知识的重要性。
我校于2019年开辟和规划了生态园基地,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生态园将田园种植课程纳入学校特色课程框架,将劳动教育和农耕实践相结合,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带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这是我们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基于田园农耕的新型教育模式,也逐步凸显出了优良教育效果。
一、立足植物研究,丰富认知形式
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改变认知方式的过程。“生活即教育”是将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用生活来教育,同时运用于生活。这里的生活,不再是普通的日常,而是具有无限教育内涵的概念,是多种知识、思维的综合,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蕴藏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契机。
(一)多学科融合,构成知识网络
田园劳动课程基于劳动实践,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开放性、探索性思维。生态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的学习平台,学生沉浸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多感官协同参与。美术课上,学生观察绘画番茄生长过程和田间风光;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生测量番茄株距、掐枝高度、占地面积、番茄重量,比较各个超市瓜果的价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番茄培育方法和田间管理信息;在语文习作中,学生个性表达对生态园的所见所闻所感;科学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植物特征,记录气象数据、分析植物生长因素;劳技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番茄园主题的太空泥、编织、珠串、折纸等创意作品,还制作番茄沙拉、番茄面等美味食物,形成番茄系列手工文化;学生以蔬果为例,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健康教育课更为生动……通过打造以番茄为主题的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数学、语文、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也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观察与学习的认知模式。小小的一片田地里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泥土和植物,而是艺术、语言、数学、科学、生物等学科所形成的丰富的知识网,是对事物的全面认知。这种认知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索世界的途径,给予学生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多感官协同,形成直观感受
现场和实物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现场、自己动手和实物教学的方法,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是践行“做中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然是最生动的老师。校园东侧有一小块“中药区”,里面种着十多种中草药,插着植物牌。众所周知,关于药物的介绍,大多专业术语多、精简又生涩难懂。“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叶片薄纸质或纸质,宽卵形至宽椭圆形。”四年级的学生看到这段关于车前草的描述,纷纷表示困惑。这时,我提醒学生,边读边观察边大胆地猜测,就能明白大致的意思。学生先是观察了叶片,了解了“宽卵形”和“宽椭圆形”的意思,又动手摸了摸、卷了卷车前草的叶子,对“薄纸质”又有了直观的感受。“什么是叶基生呈莲座状?它描写的是车前草的哪部分?”我又问。学生马上又观察到车前草的根部,纷纷表示豁然开朗。“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读,他们能懂吗?”我问。“他们能认识这些字已经不错了!”学生大笑。“是啊,如果让你们来改一改,改成小朋友听得懂的、喜欢的语言,你们会吗?”不久,学生便完成了一段生动有趣的“车前草自我介绍”。
类似于这样的观察学习活动,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很多。植物观察日记,是最能体现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在观察记录中,学生从原先的“叶子是绿色的”这样的描述,转而为“鹅黄”“嫩绿”“深绿”“墨绿”等丰富多样的词汇表达。这是在长期的观察比较中积累的,其细致入微、耐心的观察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配合,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为全面和准确。
二、问题引领探索,锻炼综合思维
平时在教室里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会缺乏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学,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在农耕种植活动中,教师因需而导,因学定教,教学问题由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解决方案在学生头脑风暴过程中产生,并给予学生验证假设的机会。在这样的问题解决模式下,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和开放的探索空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升。
以种植番茄为例:在种植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合理布局、怎样搭架、怎样管理、怎样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种好番茄”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在种植实践的过程中提出的,他们会怀揣着丰收的期待和“一探究竟”的欲望,寻找通向答案的途径。他们会集体讨论,会上网查找,会询问长辈,会请教科学教师,会根据教师提供的农机站信息,主动联系农机站科员询问;会在家里自己开展种植的对比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是直接经验积累的过程。其中获得的知识,不需刻意记忆,早已了然于心。而为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学习的主人,这将使其终身受益。
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知水平的有限,探索的过程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每一次实践失败,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助推,与学生一起探索失败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又逐步塑造了学生自信、勇敢、不惧挫折的优秀品质。
三、解读自然之书,深化成长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读好田园这本“活书”,就能让知识活起来、让教育灵动起来、让感悟真实起来。
(一)在真实情境中感悟
教育不能脱离活动体验空泛而谈,要有具体的、递进的、深入的实践。生态园作为学生劳动的实践基地,突破了课堂教学、口耳相传、身手示范,构建了教育的新样态。基于生态园耕种实践构建的劳动课程包含了“果香话春韵”“田间小农夫”“观察研究站”“小小生活家”四大综合活动体验,涵盖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等综合体验,形成宏大生动的劳动情境,增教育趣味,顺儿童天性,促生命生长。
(二)在生命变化中感悟
生态园里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环境、管理方式、自然节气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或久不出果,或中途夭折,或繁花满枝一夜零落,或果实累累被鸟儿啄食……没有一本书里的题目,能够像田园里的生命这般复杂;也没有哪一位智慧的教师,能保证在变幻莫测的题型里“押题命中”。生命的魅力在于没有正确答案,啄食的鸟儿时而可恶至极,时而讨人喜爱;自然的规律时有残酷却不可违逆。因着经验、认知的不同,学生对于这片土地的任何生长变化,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感悟,没有标准,却都能在不同的小世界里植入名叫“成长”的种子。记得五年级有位学生在观察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种的几株番茄苗长得比其他同学的都慢,方梓翔他们都在兴奋地喊着:‘老师你看,这是果子吗?我的结果啦!’而我的却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很难过,也很后悔。我刚开始不忍心拔掉多余的小苗,觉得它也是一个生命。结果现在却因为太拥挤,光照不足,影响了正常的生长……有时候狠心,是对生命负责。”这样的感悟一定会在某些时刻,让学生联想到生活的种种,也让她在“舍与得”这样辩证的思考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成长脉络。这不是“生活即教育”最好的印证吗?
(三)在活动延伸中感悟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了种植、探索、收获等一系列活动,既获得了劳动生产的知识储备,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双手的价值。在蔬菜成熟季,学校先后组织开展“爱心义卖”“新春送福”活动,学生自制的酱莴笋被“预订”,出售不久便被一抢而空;他们将自己种植的蔬菜装入福袋,送给社区的老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收获了无数赞美、拥抱、感谢……学生感受到的是至高荣耀,因自我价值的发挥而感到荣耀。而田园耕种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家主动劳动的比率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38.5%上升至85.4%,家务劳动和自理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学校田园劳动向家庭劳动、社区劳动的辐射延伸与相互联动。
综上所述,田园种植课程的开发、实施是“教学做合一”的有益尝试,它促进多学科融合、多方位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勇于探索、乐于实践,以灵活多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田园种植实践在生活中开展,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了知行统一,实现了对素质教育实施的促进作用,也实现了学生增智、强体、审美、树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