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科普阅读教学的“五有”
2022-12-17唐夏妮浙江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一小
◇唐夏妮(浙江: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一小〕)
“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充分开展拓展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与汲取知识的根基。学生学习教材知识所需的思考力、感知力和阅读力,大多来自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科学的实质性内容,还包括“在所有阅读过程中所需的概念、技能、理解和广泛的价值观”。“双减”背景下,如何发挥科普阅读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就小学生开展主题式科普阅读活动的价值及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
一、主题式科普阅读的含义及现状
主题是引领学生阅读的旗帜,也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空间。主题式科普阅读需要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阅读多种科普材料,在主题引领下关联资料,在主题下构成开放性的阅读空间,建构科学、有效的阅读体系。基于自身的语言知识结构、语感,以及一定的直觉思维与猜想能力,对主题阅读内容进行高效加工,按照不同的成果表现形式完成展示作品。因此,主题式科普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调查发现,如今社会对阅读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较以往也明显增加,但科普阅读的增幅依旧偏低。笔者随机调查了本校159名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从阅读科普书籍的情况来看,54%的学生一年阅读科普类读物在5本以下,科普阅读意识淡薄;科学作业中探究题错误情况的调查显示,3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漏看或错看题目,尤其是文字较多、实践性较强的题;44%的学生认为知道但是表达不清。这些不仅仅是学生阅读习惯的问题,深层原因还是缺少正确的科普阅读指导与教育。
二、主题式科普阅读的价值
(一)好奇心的驱动与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生来说,这个世界是陌生、新鲜、神秘的,他们对周围未知事物始终充满好奇心,永远具有探索各种自然现象的欲望。主题式科普阅读提供了丰富有趣的主题资料以及自由选择的空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指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有效信息的获取与概括,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最快速的方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根据探究题错误原因调查,并结合相关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字量大、枯燥的文章,尤其对科学中专业性较强的文章感到厌烦,不能精准掌握有效信息,科学思维薄弱。主题式科普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设计了阅读前、中、后期阅读记录表,以及多种成果展示方式,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使学生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整合资料概括重点,并且用思维导图、概念图、讨论探究图,引导深度思考,树立科学思想,发展学生想象力、科学思维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科学观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观,指的是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小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内涵、探究过程及独特性。只有当最基本的本源的科学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才会真正关注科学进程和内在推演。主题式科普阅读就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学习机会。充分的选择空间和记录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构建概念、整理脉络、深度思考、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疑问,并且在阅读中逐渐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辩证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认识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
三、主题式科普阅读实施策略
实施“双减”政策,落实减负增效,必须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学习负担,深化作业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式科普阅读活动为课外实践性作业。结合教材单元确定每期科普阅读主题,根据主题挑选优秀的科普阅读资料,学生也可自行推荐。每个主题有相应的问题,任务驱动,问题引领,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每期阅读主题需要上交阅读成果,为提升阅读趣味性,成果展示选择方式丰富多彩,包括科学表演、科学演讲、科学报、科学文章、思维导图、科普辩论赛等。学生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一)有效:明确阅读素养目标
活动要“有效”。科学阅读能力是自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科学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有效提高科学素养就需要明确的阅读目标。科普阅读目标是学生在阅读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明确表述,是阅读教学的指引方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表明,新时代教育的诉求指向核心素养,结合“双减”减负增效政策,提出了相应的阅读素养目标,根据不同的主题衍生出不同的任务目标,再根据目标布置相应的任务。
例如,在“地球”主题阅读活动中,为有效指导学生科普阅读,达到阅读目标,笔者在阅读前、中、后期分别准备了记录单,让学生根据问题设立目标,精准方向,深入挖掘,高效阅读。以下为前期阅读记录单的内容。
1.你选择了哪些资料?为什么选这些?
我选择了《恐龙与史前生命》,还有《地球的脉动》纪录片。因为我想知道恐龙和地球的故事。
2.你现在阅读了哪一些书?有什么收获?
我现在看了《哎呀,竟然就这样灭绝了》。原来,迄今为止,地球上诞生的不计其数的生物之中,有99.9%的物种都已经灭绝。但是灭绝也不全是坏事,没有灭绝就没有进化。灭绝推动进化,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机制吧!应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思。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还想知道地球的发展历史,地球是怎么变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
学生从兴趣出发,到发现大自然的规律再到地球的发展,科学思维一步步推进,对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教师要根据阅读目标精心设计记录单,用问题引领学生高效阅读。
(二)有料:选择优秀科普材料
资源要“有料”。科普阅读不仅包括阅读科普类文本、绘本以及电子类读物,还有各媒体呈现的科普读物、科学文章、科学故事等,以及科学的多种表征形式。例如,具有科学意义的符号、图表和可视化媒体资源等。为挑选出适切的科普材料,笔者进行了关于“不喜欢科普阅读的原因”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科普阅读的理解局限在认为要阅读专业书籍上。
因此推荐给学生的科普材料除了需结合课程标准及教材外,更要关注学生基础、价值导向和阅读实效,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有深度但不乏味,语言生动易懂。“地球”主题科普阅读活动前,在分析学情、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笔者丰富了教材学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推荐,挑选出合适的科普资料。
(三)有法:指导有效阅读方法
指导要“有法”。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有差异,阅读时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不相同。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将有效的、系统的科普阅读策略纳入教学环节。根据阅读目标,每期主题阅读会提供阅读导学单,目标引领,问题驱动,结合学生元认知调控,学生能根据自己所阅读的科学文本的类型,正确地选择恰当的科普阅读问题和记录方式,从而将阅读活动变成主动的认知活动,使科普阅读不流于形式,逐步提高科普阅读的有效性。笔者结合阅读目标,将阅读导学单分为以下几种。
1.信息式阅读
阅读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已有经验与新知识重新整合构建概念的过程。该类型更注重学生对自我知识结构的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立知识网络的结点以及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根据核心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并且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思维导图及概念图等方式展示阅读收获。
2.比较式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前概念的不同,学生对许多内容会产生争议。遇到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科普阅读让学生展开双向信息收集,注重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运用。学生可通过讨论、分析、推理等方法制作完成阅读单。该策略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可参考提供模板自行调整。
阅读之前,我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之后,我现在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哪些方面还不太了解,想继续学习?
例如,在“地球”主题科普阅读活动中,学习小组针对“人类是不是地球的保护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查阅相关书籍及资料后,学生根据问题整理信息达成共识:为了生存和舒适的生活,我们做了很多破坏环境的事情,但是我们已意识到必须保护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地球,是我们人类的使命。
3.探究式阅读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期主题开始阶段,笔者都会收集学生存在的疑问,对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进行加工,汇总成问题单,以问题驱动,有效阅读寻找答案。
(四)有趣:丰富成果展现形式
方式要“有趣”。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或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语言发展迅速,思维也正从具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科学概念基础正在快速构建,喜欢更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因此每期主题科普阅读的成果展示交流会,学生根据主题选择一种展现方式进行分享。
(五)有评:构建有效评价机制
活动要“有评”。评价是一门艺术,正确的评价能起到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为使阅读效能最大化,评价不仅要关注阅读过程,也要注意阅读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及能力提升,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更多的创新创意。结合我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根据学生评价和不同成果展现方式计入期末成绩,并奖励数个学宝章,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在“地球”主题科普阅读活动成果展示后,根据评价表进行自评与互评,并且说出评价的依据与建议。每个学生都收获满满。
四、总结及展望
主题式科普阅读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形成科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到科学是不断进步变化的,形成正确科学发展观。有效的科普阅读不一定是大量的阅读,但一定是可持续、提升智慧的阅读。笔者将继续探讨科普阅读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